近五年旅游学术研究进展——基于2008-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的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刊论文,旅游论文,五年论文,统计分析论文,学术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某学科的核心期刊所载论文的总体所构成的文献库,可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反映该学科的总体水平、研究动态和科技力量分布等情况[1]。《旅游学刊》作为国内旅游界公认的权威性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旅游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旅游研究发展的走势。很多学者曾以旅游学刊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纵向和横向来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赵幼芳(2000年)分析了《旅游学刊》1990-1999年间的载文量、研究领域和作者的情况[2];吴必虎(2001年)对《旅游学刊》14年间发表文献的内容类属及专业和地域背景进行了研究[3];宋子千(2005年)从旅游业产业地位和作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景区保护与管理、饭店和旅行社、旅游规划、旅游经济分析、区域旅游业发展、旅游市场与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等9个主题出发,对2000-2004年《旅游学刊》的载文481篇论文进行了分类[4];曾丽(2010年)对2000-2009年《旅游学刊》载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金资助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5];董晓莉(2011年)对《旅游学刊》2000-2010年1373篇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析我国旅游研究知识体系[6];刘砺(2012年)从研究内容、研究学科、研究方法和工具横向对《旅游学刊》2008年全年刊载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并为旅游学刊的发展提出了建议[7]。以上文章都是对2010年之前《旅游学刊》载文的统计分析,且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为了全面了解近五年来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金资助和作者背景四个方面,对《旅游学刊》2008-2012年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近五年我国旅游学术研究情况做出阶段性的总结。
二、研究内容
根据公开发行的《旅游学刊》统计,《旅游学刊》2008年刊登论文175篇,2009年168篇,2010年153篇,2011年143篇,2012年146篇,五年间共刊载论文785篇,对论文的统计不包括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会议纪要、书评、会议综述。
刘德谦(1999年)为了便于计算机检索,采用多标准、多归属的交叉方法对《旅游学刊》的载文内容进行了分类,分为35类。吴必虎(2001年)对1986-1999年间《旅游学刊》的论文,按照旅游学科的分类体系和旅游系统的分析体系分别进行数量统计分析[3]。曾丽(2010年)通过载文的关键词归属来确定文献的研究内容将旅游研究内容分为21类[5]。本文基于《旅游学刊》目录中的栏目设置,参考曾丽的21种内容分类方法加以整理,最终将旅游研究内容分为10类,将区域旅游发展、旅游规划、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模式等统称为“旅游发展研究”类;将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学科的发展和对旅游本质的讨论等归为“旅游基础理论”类;将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与景区)的研究、旅游交通的研究、旅游产业与旅游行业的研究、旅游从业人员的研究归为“旅游管理”类;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的经济效应等归为“旅游经济”类;将旅游制度、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保险和旅游安全归为“旅游政策法规”类;将教育、培训和解说系统的研究归为“旅游教育”类;将节事旅游、会展、体育赛事等的研究归为“旅游节事”类;将社区参与、文化旅游、遗产旅游、影视旅游、博物馆等归为“旅游社区与文化”类;将生态旅游、游憩、主题公园、户外、温泉、休闲等归为“休闲与娱乐”类;还有就是文献的综述研究,统称“研究综述”类。在文章分类的过程中,为对文献进行更加全面的统计,个别文章会有重复统计,如在某文章中,既涉及旅游企业,又涉及旅游从业人员,对此类文章分别在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中统计1次,故在下表载文量的统计结果有重复统计的问题,与学刊的总载文量有出入。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旅游管理、旅游经济和旅游发展研究类的论文数量较多,分别占总量的22%、19%和14%。旅游管理类文章中,对微观旅游企业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宏观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行业的研究,对旅游从业人员也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旅游经济类的文献研究中,研究的重点倾向于旅游需求,即旅游者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对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次之。旅游经济类的研究在五年内总体趋势呈现下降,在2008-2010年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幅度较大;旅游发展类研究波动幅度较大,整体呈“V”型发展,在2010年达到低谷,随后开始上升,但较2008年相比,还是呈下降趋势。旅游社区与文化、研究综述、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政策法规和休闲与娱乐构成了论文数量的第二梯队,分别占9%、9%、7%、7%和6%。在最近五年的旅游研究中,对旅游现象的本质和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文章数量日趋增多,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的文章也在增加,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也更全面,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旅游和更科学的发展旅游。旅游政策法规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中有起伏,2011年较2010年稍有下降,随后开始上升;研究述评类文章,2009年较2008年略有下降,随后保持平稳状态,文献数量保持在13到15之间;休闲与娱乐类的文章在平稳中有下降,但幅度很小,五年间的文章数量在10篇上下波动。旅游节事和旅游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分别只占4%和3%,且数量没有明显波动的趋势。旅游节事的文章在5~10篇之间,而旅游教育类的文章在5篇左右。
《旅游学刊》自2006年改为月刊,每年发行12期,在内容编排上,会对每期的论文内容进行分类,每期都会设置不同栏目的内容,比如中国旅游发展研究类、研究综述类等,使得每期载文的研究范围较全面。统计分析发现,《旅游学刊》载文的研究内容在2008-2012五年间,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研究内容不同的各类文章的数量分布在2008-2012年间基本保持一致,与五年的论文研究内容总体分布趋势也相似,五年研究内容的总体分布近似于2008-2012每年研究内容分布的算术叠加,图1较好地说明了这种趋势。
图1 2008-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研究内容分布趋势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王德刚(2000年)根据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提出可用以下方法开展旅游学的研究:一是综合法和借鉴法,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8]。张宏梅,陆林(2004年)对旅游研究方法作了界定,分为五类:传统定性方法、现代定性方法、定性定量结合、基础统计分析和复杂统计分析[9]。王静(2005年)从旅游现象的综合性特征出发,构建了符合旅游理论研究和分析的方法体系[10]。惠红(2010年)指出了我国旅游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定量研究的滥用与不恰当使用;定性研究不规范;旅游研究过于注重为政府或企业服务的行业应用研究,导致对规范研究方法的轻视[11]。曾丽(2010年)对2000-2009年旅游学刊的论文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旅游学术界采用的方法仍以定性研究和综述及理论构建为主,但定量研究和定性与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增长趋势明显[5]。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研究三种。定性研究又分为综述性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分为数理统计分析和函数模型构建。综述性研究是指针对某一研究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整理所做出的全面的述评。定性分析是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12],定性分析中也会用到数据,但定性的数据分析以归纳的方法为基础。在本文对定性分析研究方法的统计中,发展模式或体系构建之类的理论模型,皆属于定性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是指运用数理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对某对象进行研究,如均值分析、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函数模型应用是指研究者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模型或者构建函数模型来解释、研究旅游问题。混合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中既有定性的描述、解释性分析,又有定量的数据分析。表2为2008-2012年对《旅游学刊》载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结果。
从2008-2012年《旅游学刊》发表文章的情况来看,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最多,占整体文章的46%,接近半数,其中定性分析的有281篇,综述性研究有78篇。综述性文章数量在平稳中略有下降,每年综述性的文章在15篇左右;定性分析文章的发展趋势也与此类似,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其次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有238篇,占总体比例的30%。旅游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质量的统一性,因此对旅游质的研究必须与其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不是从定性概念出发以定量作为支持形式的结合,也不是从定量推出定性结论,而是从旅游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适时实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相互转化。在总体的研究方法中,纯粹的定量研究方法使用较少,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章有92篇(如户外拓展运动安全风险的聚类和最优化分析、服务质量的灰色关联分析、顾客满意度的因子分析、旅游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聚类分析等),在研究中借鉴其他学科的模型或者自己构建函数模型的文章有96篇(如游憩价值评估的ITCM模型、旅游者感知的结构方程模型、多元动态博弈模型和内部服务质量模型的构建等),分别占总体的11.7%和12.2%。可能是由于2009年后旅游学刊发表的文章较2008年和2009年的文献数量有一定的下降,本文对2008年至2012年间文献进行统计,发现使用三种研究方法的文献数量皆有小幅度的下降。
四、基金资助
曾丽(2010年)将基金资助分为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级、市校级5级,对2000-2009年旅游学刊载文的5级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学术研究基金资助各个级别的基金数量从2001年起都在逐年上升,省级基金资助从总数上看是对旅游学术研究资助最多的[5]。在2008-2012年《旅游学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一共有39种不同类型的资金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156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有93个,省部级基金资助85个,校级资助5个,其他类型的有20个,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7个,国家留学基金4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个,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美国福特基金各1个。本文将基金资助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校级基金和其他五类,对2008-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
对2008-2012年的不同类型的基金资助进行分类,并统计了不同类型资金项目的年度发展趋势,统计发现《旅游学刊》载文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最多,占43%,其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分别占26%和24%,校级基金的资助文章最少。2008-2012年,《旅游学刊》载文的基金资助总体趋势为逐年递增,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尤为显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008-2011年间增幅较大,在2012年增幅有所减缓;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2008-2010年保持较快的增加,2011年有一定的回落,2012年开始大幅增加,达到五年内的一个峰值;省部级资金资助在2010年达到谷底,随后则逐年增加,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比增幅较小,平稳中有上升,2011、2012年相比前面分别只增加了3个和1个。在五年期间,受基金资助文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2008年比例为28.6%,2009年为38.1%,2010年为48.3%,2011年为55.9%,2012年为62.3%。
五、作者背景
1.作者所属机构分布
对作者背景的统计只计第一作者,在2008-2012的五年中,旅游学刊共刊登了来自193家研究机构的作者的文章,其中本科院校174所,高职院校8所,科研院所6个,地方旅游局2个,出版社2个,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个。发表论文在1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18家,在5~9篇之间的有20家,在2~4篇的有59家,发表1篇的有98家。发表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中,除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外,其他全部为本科院校。五年间,本科院校发表论文727篇,科研院所发表论文35篇,高职院校发表论文18篇,其他单位发表5篇。说明我国的旅游学术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占文献总量的92.6%;其次是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分别占4.5%和2.3%;其他机构的文章较少。本科院校是旅游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旅游科研成果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特别是那些具有博士、硕士招生资格的院校,可见科研成果的产出与高等院校科研力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3];高职院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正在逐步增强。
在对所属机构是高校的作者统计中,具有教授职称的作者出现了142人次,副教授181人次,讲师156人次,普通教师及高校其他人员39人次;博士后5人次,博士生161人次,硕士生55人次,本科生2人次;高校教师发表文章的数量占总体的66%,博士生占21%,硕士生占7%,进一步验证高校旅游专业教师是旅游研究的显性力量,而大规模的旅游及相关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是旅游研究的隐形力量,是旅游研究的后备军,在旅游研究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13],这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对我国旅游发展三十年的研究结果相符。科研院所中的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总计出现26人次,此外还有离休教师、旅游地方局人员、景观设计师、高级经济师、编辑部主任、出版社编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
2.旅游研究的地域分布
对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所在的地域进行统计,可以对我国旅游研究的地域差异做出分析。按照研究机构所属区域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五类。统计结果看出,我国旅游科研成果的数量与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天津、湖南等地区)不仅科研机构分布较多,科研成果也很显著;东北地区中,辽宁的旅游研究成果较吉林和黑龙江多;中部地区,除安徽外,山西、河南、江西、河北的旅游学术研究也较落后;在西部地区,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云南更是提出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旅游科研机构和学术成果数量较乐观,而甘肃、贵州、西藏、新疆这几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旅游科研成果较少,青海和宁夏更是在五年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综上所述,我国的旅游学术研究的地域分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地域集聚性和资源经济导向性。
六、研究总结
《旅游学刊》作为国内创刊最早、权威性最强的旅游学术期刊,在此发表的论文,代表了国内旅游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通过对旅游学刊2008-2012年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资金资助、作者背景四个方面,探究我国近五年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情况。得到以下结论:
1.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管理类、旅游经济类和旅游发展类。旅游管理类中,对微观旅游企业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宏观的旅游产业和旅游行业的研究,对旅游从业人员也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在旅游经济类的文献中,研究的重点倾向于旅游需求,对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次之;旅游社区与文化、研究综述、旅游基础理论、旅游政策法规和休闲与娱乐方面的论文构成了研究内容的第二梯队,且对旅游社区与文化和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文章数量在增加;旅游教育和旅游节事方面的研究较少。
2.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的文献数量皆有小幅度的下降。整体来看,定性研究的文献最多,接近半数;其次是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占总体的30%;纯粹的定量研究文献最少。
3.在基金资助方面,旅游学刊载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受基金资助文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文章最多,其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校级基金资助的文章最少。
4.对载文作者背景的分析,发现高校教师及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旅游学术研究的主力军。本科院校是我国旅游研究的主要阵地,旅游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在逐步加强;我国的旅游学术研究地域分布仍然存在着显著的不均现象,呈现经济发达、资源密集导向。
本文是对近五年我国旅游学术研究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对我国旅游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旅游学刊上发表的文章,而国内与旅游相关的期刊有多种,故本文的研究结论只反映我国旅游研究的阶段发展情况,以后的研究中会注重对多种期刊的文献整理,以求系统的总结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在文献数据整理过程中,对文章逐一统计,难免有疏漏和重复,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