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存空间与减贫战略_贫困地区论文

资源、生存空间与减贫战略_贫困地区论文

资源、生存空间与扶贫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资源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对资源和人类生存空间的讨论中,提出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概念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地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并从资源和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资源贫乏及社会空间狭小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从资源的整体性出发,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源、扩展生存的社会空间是制定扶贫战略的重点。

关键词 资源;生存空间;贫困;扶贫战略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是当今世界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同时也为了其子孙后代能持续地生存下去,人类所普遍关心的焦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迅速地减少;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已经显得不足的地球生存空间变得更加狭小;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与日俱增的污染和破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系列困扰的压力下,人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造出辉煌的成就,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社会资源代替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并使经济资源日益丰富;科学技术正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克服地理空间的阻隔,从而进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但是,日趋严重的贫困问题却始终像一道阴影困扰着人类的整体发展。本文试图从资源的开发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上,探讨贫困地区的发展战略。

一、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往往将资源与自然资源等同起来,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这种片面的资源观,而常常产生某些对资源利用行为上的偏差。

严格来讲,资源应泛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据此,我们可以将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即存在三种不同形态的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它们属于完全的自然物,亦即未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否则即为经济资源。自然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差或不可再生;而生物资源的生长、发育则存在明显的生物学规律;环境资源包括土壤、空气、水等,一旦被破坏,则很难得到恢复。不同自然资源的这种不同特性,要求我们在探讨相关问题时,要予以区别对待。

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经人类劳动后的产物,表现在人类物质财富(包括人自身)的积累。经济资源按其用途分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类,前者用于人类消费,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后者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它们都是以用货币的形式予以度量的物质形态。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一系列的原材料、机器、设施、能源、交通等,构成了人类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手段和生产环境。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是指那些以非物质形式作用于人类生产活动过程的资源,包括知识、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形态、管理手段、劳动力、人才、法律、政策、道德等,它们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资源一经物化,便变为经济资源。

从属性上来看,自然资源属于硬资源,而社会资源属于软资源,经济资源则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产物,具有巨大功能性的一类资源。一定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组合,是人类得以生存、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重要前提。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规律,人类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的意义上取决于经济资源的丰富,而这种丰富又与社会资源密切相关,即离开了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经济资源。因此,只有社会资源(精神财富)越丰富,自然资源利用得也就越充分,人类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物质财富)就越丰富,人类呈现出一种富裕的状况;反之,社会资源越贫乏,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越不够,经济资源也就越贫乏,极端的便是人类的贫困现象。当我们将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时,可以看出资源所具有的自然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三者之间彼此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具有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的关系,即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

二、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类的生存空间是同人类所拥有的资源量相联系的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人类从事生活和进行生产活动的范围在空间上的界定,通常将生存空间区分为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两部分。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地理的原因所造成的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被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并表现出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致性,形成了由地缘、血缘和业缘相联系的空间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高,即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这种以丰富的人均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狭义生存空间,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存的地理空间。然而,当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使人类对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地理空间都进行了拓展的时候,人类终于意识到生存的地理空间的有限性。与此同时,近代产业革命所形成的社会化大生产,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在内涵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展,人类利用其社会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不足实现了有效的补充和替代,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呈现逐渐分离的状态。

在人类自身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存的社会空间的认识亦不断加深,而且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便日益同市场等相关的经济范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的生存愈来愈受到经济活动空间的限制,反过来,人类为了生存,在不遗余力地扩展、优化着自身生存的经济空间。

显然,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中,不仅包含有地理因素,同时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由此而形成生存的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三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体表现在人类对其生存空间内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正在不懈地为扩大其生存空间而付出艰苦的努力。例如,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这些都将对人类的生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之相适应的是人类思维空间的扩展,即人类对自身与周围空间联系的认识,而形成的为了持续生存的更广阔的空间观。人类的思维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它是人类理性活动高度发展的象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思维克服了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因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实践证明,人类思维空间的超时空性及超现实性,是指导人类开发、扩展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的前提。

三、资源、生存空间与贫困

尽管在自然资源的分配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群体和个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但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无限需求而言,自然资源无论何时何地,都呈现出其稀缺状态。然而,当我们对不同地区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比较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仅仅起着次要的作用。日本的国土面积(37.2万km[2]),不到中国(960万km[2])的4%,人口密度(333人/km[2])却为中国(120人/km[2])的2.78倍,单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是无法解释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730美元)高出中国(370美元)65倍之多这一事实的。以色列人均耕地面积仅0.08公顷(约1.2亩),但他们却在一片沙漠环境中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台湾、南韩,均地处海岛或半岛,自然资源极度贫乏,但却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因此,我们在分析贫困的问题时,不能只简单地看到其自然资源的贫乏,同时要认识到在贫困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的极度贫乏状态。

显而易见,对贫困问题要采取一种综合的、整体的分析方法,了解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同时,要认识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同自然资源的贫困相比,贫困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贫乏状态则更令人担忧。

根据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程度以及缺乏程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将贫困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如资源贫乏型,既缺乏自然资源,又缺乏社会资源;因而不乏型,即自然资源丰富而社会资源贫乏;等等。对贫困地区产生贫困的本质认识,以及对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生存空间的分析,这将为制定扶贫战略提供充分的依据。

采取静态分析的方法往往存在夸大自然资源作用的偏向,然而,从动态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自然资源的贫乏在演替中不断恶化的过程。贫困地区正因为贫困长期以来缺乏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社会资源的开发,同时亦不注重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这种转化是一种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呈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而使自然资源处于超过其承载力的开发状态;另外,在缺少社会资源的作用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下(表现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结果使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处在破坏和浪费的恶性循环之中,导致贫困。

贫乏的资源状态限制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使之变得异常的狭小,以致危及到其生存。与贫困人口生存的地理空间的封闭相一致的是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更为严重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导致贫困人口仍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缺少就业机会,使他们难以获得与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经济资源;其生存的社会空间主要构建在家庭、家族或社区的有限范围内,其社会资源是极其有限的,这使他们的生存建立在十分有限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

四、扶贫的战略选择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不懈地致力于消除贫困,其采取的主要战略措施包括三个层次:①救济式的扶贫。即向贫困地区输入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以解决贫困人口最迫切的温饱问题,并缓解其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这对于那些特殊的贫困地区和特殊的贫困人口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这种“输血”式的扶贫方式,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②经济开发式扶贫。即向贫困地区输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促使其同当地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发挥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在许多贫困地区的实践证明,这种“造血”式的经济开发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核心的一点是忽视了社会资源的巨大能动性,由于缺乏人才基础,增加的经济资源投入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③人力资源开发式扶贫。即从发达地区选派一定数量的科技型、管理型人才到贫困地区任职,以及让贫困地区的有关人员到较发达的地区挂职,并实现区域间的定向合作。这是一种典型的对贫困地区社会资源的开发途径,但由于其时效性较长,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益,而且贫困地区整体社会资源的贫乏,极大地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因而在主观上这种战略并未能真正为广大贫困地区所普遍接受,贫困地区仍然表现出对经济作用的特殊偏好。

由于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在消除贫困的努力中也应是采取综合的措施。很显然,如能用一个有效的战略方案将上述三种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扶贫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在贫困地区,当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并几乎不能在短期内解决的情况下,同时经济资源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是极为稀缺的前提下,开发社会资源将具有极大的潜力。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社会资源开发的物质基础作用,而是恰恰相反,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将有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促进其对经济资源的开发。社会资源在自然资源的开发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对经济资源的替代作用,应该成为我们制定扶贫战略的出发点之一。同时,对三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从资源整体的角度予以考虑,即充分注重三种资源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在宏观上和微观上确定对不同资源开发的先后次序和力度,并促使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之间协调一致。

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源意味着要不断扩展贫困人口生存的社会空间。因此,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是极为重要的,改变贫困人口心理和行为上的封闭性,是这种战略实施的重要步骤。为此,要克服传统社会因生存空间稳固而产生的保守性和仅依赖自然资源而生存的惰性,逐步实现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换和移动。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使当地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不断提高,并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贫困地区生存的经济空间的扩大,标志着其经济活力的增强,使之可以在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实现自身追求的经济效益目标;而生存的社会空间的扩大,标志着传统生存方式的改变,使之逐步融合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去。然而,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收稿日期:1991-12-19

RESOURCES,SURVIVAL SPACE AND STRATEG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Jian Xiaoy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 Three kinds of resources,i.e,natural resource,economic resource and social resource,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are discussed. In the survival space of human beings,geographic,economic and social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as regards to the relatedresources.Generally speaking,poverty,as a whole,is due to lack of res-ources and less social resource,and the poor population are living ina narrow space with the limited,closed geographic,economic and socialenvironments.The strateg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concentrateon developing social resource as the replacement for the limitation of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spaces.

Key Words resources; survival space; poverty; strategy for povertyalleviation

标签:;  ;  ;  ;  ;  ;  

资源、生存空间与减贫战略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