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邪恶的无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看哲学的无限观*_哲学论文

走出“邪恶的无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看哲学的无限观*_哲学论文

走出“恶的无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看哲学的无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哲学原理体系中,有许多关于“无限”问题的讨论。人们习惯上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物质的质量和能量的总和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可以无限深化的,相对真理是可以向绝对真理无限接近的。承认和从思维上把握“无限”的存在,似乎已成为哲学抽象思维能力的一个标志。然而,现代科学的一些新进展表明,以往关于“无限”的理解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传统的哲学无限观遇到了来自现代科学的尖锐“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按照哲学固有的本性和功能,正确理解哲学意义上的“无限”,已成为哲学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都很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做初步讨论。

1 以往哲学原理教材中谈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一般都讲, 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根本无法设想有什么“无时间”的状态;空间三维的广延性是无限的,从任何一点出发,前后、左右、上下延伸开去,都不会达到尽头。这种对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经典物理学印记。它遇到了来自现代宇宙学的冲击。

现代宇宙学中的“大爆炸”学说虽然至今尚未完全确证,但已有了相当充分的实验证据。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的演化是有开端的。它起源于150亿年—200亿年前一次“原始火球”的爆炸,开始时温度极高,体积极小,密度极大。以后随着温度下降,体积膨胀,密度降低,逐渐演化出基本粒子、化学元素、星体、星系和生命。而在“大爆炸”之前,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整个宇宙是创生出来的,在创生之前的状态是“无”,宇宙创生是“无中生有”的过程。〔1 〕如何想象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呢?根据相对论和量子论,精确的时空测量有一个最小限度。在比10[-43]秒和10[-33]厘米更小的范围内,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时空测量,而无法测量的时间和空间就失去了物理意义。〔2〕这就给出了物理意义上时间和空间存在的最小边界。 再从大的方面看,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宇宙是一个“有限而无边”的宇宙,空间曲率的存在意味着空间的广延是有限制的。其他宇宙演化学说关于空间结构的描述都是动态模型。无论是讲宇宙的膨胀、脉动,还是物质的不断创生,都是一个有限的演化过程。〔3 〕至于星系演化终结时可能出现的“黑洞”,更是时间演化的一个难以避免的“间断”,黑洞代表着我们这个宇宙的时间概念的适用边界,进入黑洞后就不再有目前物理意义上可测的时间。〔4〕这些情况表明, 以往关于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同现代科学的新进展是相矛盾的,必须及时予以调整。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现代物理学的“夸克幽禁”学说表明,目前物理意义上的物质可分性有一个限度。作为基本粒子中强子组成部分的夸克,不能以自由态形式存在。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吗?如果说宇宙的演化有其开端和终结,那么任何具体事物的变化都不可能是无限进行的。至于说“发展”,这意味着事物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在耗散结构中),才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熵的增大意味着发展能力的减弱以至消失。我们甚至不能绝对地说人的认识能力是可以无限深化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是整个宇宙演化的一个很小的环节。至今人类尚未发现另一颗可以供人类生存并能够迁徙的星球。如果在地球已不适合人类生存之前尚未找到这样一颗可以“搬”过去的星球,那么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可能随生存活动一起终结。由此看来,传统的哲学无限观主要是建立在经典科学基础上的,同现代科学已有很大差距。西方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空前增长,同时也增强了人们想象和把握无限事物的自信心。然而建立在经典科学特别是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无限观,往往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单调的量的变化。这种单调的量的延伸和积累,正是黑格尔所说的“恶无限性”。它否定了事物的质的多样性,否定了有限和无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5〕因此, 要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理解哲学的无限观,必须走出“恶的无限”,建立真的无限,这样才能适当发挥哲学无限观在科学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2 “无限”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学范畴, 它是靠抽象思维来把握的。黑格尔批评“恶的无限”,但在他那个年代对“无限”的了解仍很有限。他意识到单调的量的延伸和积累并不会使有限与无限相互转化,而这种转化是现实存在的,因而真的无限必定具有这种转化的本性和能力。恩格斯和列宁都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同时指出它在说明现实的有限与无限相互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6〕〔7〕在这之后,康托尔的集合论揭示了数学意义上“无限”的质的差别,指出“无限”也是分层次的。本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非标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无限数量关系的内在结构。〔8〕这一情况启示人们, 应该从质的多样性角度来理解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不同层次的“无限”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某一层次的有限数量关系在相邻层次看来可能是无限的,而某一层次的无限数量关系在相邻层次看来则可能是有限的。真的无限并不在于某一层次上存在何种无限数量关系,而是在于各层次之间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更进一步说,真的无限不是单纯的量的无限,而是质的无限,是物质结构层次具有无限多样性。数学上的“无限”曾经局限于单纯的量的无限,因而“恶的无限”在一定历史阶段是难免的。现代数学已经突出了质的无限的特点,这对于哲学无限观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哲学角度思考“无限”,主要强调质的无限多样性,而且应从主客体两方面思考。一方面,现实世界本身就有物质结构层次的巨大差别。地球上宏观物体运动的有限量,相对于微观世界而言则是无限大,相对于宇观世界而言则是无限小。另一方面,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可以有无限多种角度、无限多种模式,每一种角度或模式都只揭示了现实世界的一个有限方面,都不可能穷尽对整个现实世界的认识。通过某种角度或模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即使某种真理性认识涉及到某种或某些无限数量关系,这种认识也仍然有一定局限性。人类对无限的认识从原则上讲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如果这样来看待哲学意义上的“无限”,那么传统的哲学无限观与现代科学的矛盾冲突就好理解了。经典物理学所涉及的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物质的无限可分性、事物无限变化发展的特性,都只反映了现实世界一个有限方面的性质,它们的适用范围本来就是有限的。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揭示了这种有限性,给出了对时间、空间、物质可分性和变化发展特性的另一种理解,这不过是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另一个有限方面的性质。将来的物理学也可能给出关于时间、空间、物质可分性和变化发展特性的新的理解,这同样是反映了现实世界某个新的有限方面的性质。哲学上讲的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指不同科学发展阶段上认识到的时空形态具有无限多样性,而人们对时间和空间性质的认识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同样,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无限可分,是指不同科学发展阶段上认识到的物质可分性具有无限多样性,而人们对物质可分性的认识也是可以无限发展的。我们可以按类似方式考虑物质变化发展的特性及其他涉及“无限”的哲学问题。所有这些“无限”讲的都是质的无限多样性。因而,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时间、空间、物质可分性和变化发展特性的有限性,并没有否定而是丰富了哲学意义上的真的无限。而这种哲学意义上的真的无限将继续启示和引导现代科学研究,使人们的认识不要停滞在某一科学发展阶段上,不要为某种具体的有限的时空观、物质观和变化发展观念所局限,从而使人类的认识能力超越具体科学认识框架的有限性,进入更为广阔的未知领域。

3 从哲学角度讲,时间、空间、 物质可分性和变化发展特性都具有质的无限多样性特点,都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这意味着人们对这些基本哲学范畴的理解也应作相应改变。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说时间具有一维持续性,因为这只是经典物理学意义上时间具有的性质。相对论指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分是相对的,要随参照系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每个观测者自己所测的时间是一维的,不同参照系之间的时间变换却表现出多维结构。如果再考虑到宇宙“大爆炸”之前和星体演化成“黑洞”之后的时间状况,我们只能说时间的持续性是一种并非到处适用的性质。当然,现代宇宙学和物理学所断言的时间起源、时间最小边界和星体演化成“黑洞”后时间的不可测性,只是就现代科学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手段而言的,它并不排除宇宙“大爆炸”之前和星体演化成“黑洞”之后仍有时间存在,但那里的时间显然应该有尚待发现的新性质、新结构。

与此类似,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说空间具有三维广延性,因为这只是经典物理学意义上空间具有的性质。量子力学指出,表征微观客体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单个来看可以是三维的,但从微观领域整体上看,所有物理上有意义的波函数构成的向量空间是无限维的。〔9 〕从宇宙演化角度看,空间的维数也可能有相应的演化过程。如果再考虑到宇宙“大爆炸”之前和星体演化成“黑洞”之后的空间状况,我们只能说空间的广延性同样是一种并非到处适用的性质。当然,现代宇宙学和物理学所断言的空间起源、空间最小边界和空间有限性,同样只是就现代科学认识水平和手段而言的,它并不排除宇宙“大爆炸”之前和星体演化成“黑洞”之后仍有空间存在,但那里的空间显然也应该有尚待发现的新性质、新结构。

那么,如何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哲学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呢?我们可以考虑摆脱时间和空间某些具体特性如可测性、时空结构、测量标准等等的限制,因为这些具体特性属于自然科学而不属于哲学。哲学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应从哲学自身的更为基本的范畴出发加以规定。与时间范畴联系最密切的哲学范畴是“变化发展”,时间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变化发展的一种纯粹的量的规定性。与空间范畴联系最密切的哲学范畴是“普遍联系”。空间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的一种纯粹的量的规定性。所谓“纯粹的量的规定性”,是指单纯从量的方面考察,而且以一种均匀、稳定、精确的量的变化和联系作为标准(这就是标准时钟和标尺),来规定其他各种变化发展和普遍联系的量的属性。“变化发展”、“普遍联系”、“量”和“量变”都是基本的哲学范畴。以它们为基础来规定哲学上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不仅符合哲学理论体系自身的要求,而且能够合理说明现代科学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认识,特别是哲学无限观面临的新问题。因为变化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纯粹的量的规定性,本身就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它可以包括时间的持续性,也可以包括时间的间断性;可以表示空间的广延性,也可以表示空间的非广延性。它包括一维性、三维性、多维性和无限维性。它包括目前测量和分析时空形态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也包括目前尚未使用但将来会起作用的数学工具。所有这些都属于“纯粹的量的规定”,这个范畴的内涵有无限的容纳余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上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具有质的无限多样性,因而是真的无限。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考虑其他有关哲学范畴及其无限性的表述。比如关于物质的可分性,如果不限定于物理意义上的分解或分离,而是从哲学意义上考虑其各方面特征的可分析性,那么这种“可分”不仅包括分离出自由态粒子的可分性,也包括可以辨析其内在结构但却不可以分离的可分性。原则上说,物质的可分性也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至于事物的变化发展,当然也有无限多种模式。我们从哲学上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应注重其作为物质运动固有属性的特点,注重各类有本质差别的变化发展形态相互转化的能力,而不能局限于某些现代科学上已知的变化发展具体模式。

总的说来,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哲学的无限观,可以发现以往关于“无限”的传统理解存在的局限性,由此引发关于恶的无限与真的无限、量的无限与质的无限关系的思考,进而提出对有关基本哲学范畴的重新理解,这些探讨在哲学上都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这些探讨,及时调整哲学的无限观,走出恶的无限,回归真的无限,又会超越具体科学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对于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本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对一些基本哲学范畴的重新理解,当然只是一己之见,未必明确、完善。然而如果能就此引起讨论,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注释:

〔1〕G·B·菲尔德等:《宇宙演化——天文学入门》, 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6—291页。

〔2〕黄顺基、刘大椿主编:《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与进展》,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127页。

〔3〕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94—409页。

〔4〕漆贯荣:《时间——人类对它的认识与测量》, 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

〔5〕〔8〕参见傅世侠主编:《科学前沿的哲学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103页、第77—83页。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5 —216页。

〔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4— 116页。

〔9〕E·H·威彻曼:《量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265—267页。

标签:;  ;  ;  ;  ;  ;  ;  

走出“邪恶的无限”--从现代科学的发展看哲学的无限观*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