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问题创设中的误区与对策_地理论文

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误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误区论文,对策论文,课堂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凭借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最终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较多的文、理科知识和生活实践内容,问题情境创设符合新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地理教师对地理课堂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施教,且形式多样,情境新颖;还重视实效——所创设的地理课堂问题情境结合各类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如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但是,教师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时,也产生了较多的误区,有必要加以剖析并改进。

一、创设问题情境走入误区的表现剖析与改进

1.重数量,轻设计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较多的问题情境,使用了大量的故事、视频、动画、新闻等,使学生眼花缭乱,反而削弱了问题情境设计的初衷,实际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案例呈现】学习“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内容时,某位教师采用了两个故事情境导入。故事一:18世纪北美洲阿拉斯加地区的俄国人与来自欧洲的英国人在交流时产生的有趣故事,俄国人说今天是星期一,英国人却说今天是星期天,由此产生疑问。故事二:著名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英国绅士福克与朋友打赌两万英镑,要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随后他和仆人克服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难险阻,在环绕地球一圈并回到伦敦时却迟到五分钟,他自认失败,却又意外获得胜利。由此导入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教学。

【误区剖析】上述两个问题情境都很好,但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反而使学生本末倒置,纠缠在故事情节中,而浪费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改进设计】用第一个故事作为问题情境导入,把第二个故事作为日界线知识学习之后的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日界线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重趣味,轻思维

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得生动、高效。但是有的课堂上问题情境很有趣,但解决问题很粗糙,教师对趣味问题引出的学生思维引导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呈现】学习“河流”一课时,教师投影了两幅著名的图画,一幅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另一幅是国画《早发白帝城》,让学生观察两图中船的位置差异。学生较快地说出了差异,即伏尔加河上逆流拉纤的船靠近岸边,长江上顺流行驶的船在河道中央。教师也较快地进行了总结,得出“河流流速中间快,两侧慢”的结论。

【误区剖析】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虽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思维密度不够,有问题情境没有用足、用透之嫌。

【改进设计】在学生观察出两幅图中船的位置的差异后,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分析其原因,并探索河流剖面图上各点的流速变化规律。教师在总结时可以引入一些生活谚语加以补充,如“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时间充足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典型例题加以巩固。如此设计,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大大提升。

3.重共性,轻个性

有的教师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时,选取较为普遍的问题,而忽略了个性特例,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偏差。

【案例呈现】在复习“北方地区的气候”时,教师采用了新闻情境设计方案,导入新闻及图片——“2009年2月2日我国华北部分地区旱情分布图”,请学生分析华北地区发生此次罕见旱情的主要自然原因。

【误区剖析】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分析说明华北春旱的原因,即“该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等。但是该新闻情境所依托的背景是华北地区2008年冬季大气环流异常,冬季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偏高,导致发生此次罕见旱情。即该新闻情境与本课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并不相干,属于特例。

【改进设计】首先,将华北地区各月的平均降水资料等材料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归纳小结后,教师再次提供“2009年2月2日我国华北部分地区旱情分布图”,请学生分析华北地区发生此次罕见旱情的主要自然原因。最后,学生对比区分两类答案的差异及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提升。

4.重认知,轻探究

在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时,教师会过多地关注学生地理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地理探究能力的提升,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理念。创设探究性地理问题情境,使地理课堂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能力,也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体验。

【案例呈现】在一节地理课上,教师引出问题情境教学:如何在沙漠、孤岛上获取淡水资源?学生讨论热烈,也得到很多方法,比如开挖地下水、凝结大气中的蒸汽等。

【误区剖析】这类问题情境设计太宽泛,学生得到的答案也比较肤浅,只停留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认知层面。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设计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则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设计】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虚构的故事。一帮海难幸存者被困在太平洋上位于15°S的一个被汹涌波涛包围的小岛,岛上海风盛行但下雨很少,地下水矿化度很高,淡水,尤其是可饮用淡水十分匮乏。他们发现有一架风车,有一套抽取深层井水的传动装置,还有一些铜管等,请思考如何利用岛上现有条件获取淡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顿时课堂气氛浓烈,学生表现积极,最后形成探究成果:深井地下水矿化度很高,故不能直接饮用,可利用盛行的东南信风驱动风车,风车产生的动能通过传动装置抽取深井地下水,铜管里循环流动着温度很低的地下水,将东南信风含有的大量水汽在冷却的铜管表面凝结成水珠,收集水珠可作为淡水来源。

5.重虚拟,轻体验

在一些地理课堂决策教学中,教师会创设“假如你是……”这样的虚拟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境体验中理解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角色设置不当、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等问题,表现为学生面对所承担的角色无从下手。

【案例呈现】2004年12月,笔者参加绍兴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参赛选题为“地质灾害”一课,上课中设置角色进行讨论。笔者选用了两则关于诸暨市地质灾害的材料,在展示材料的同时,设置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为防灾减灾,你觉得我市可以做哪些工作?请按角色设定进行分组讨论。试教时,笔者选取了气象专家、市民和学生三个角色,结果发现学生难以扮演上述角色而无法提出预期的答案,教学效果很不好。

【误区剖析】在试教过程中,笔者对虚拟角色设置不甚合理,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致使学生不明白所承担角色的含义,因此,也难以通过角色扮演去思考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

【改进设计】再次试教时,笔者修改为下列四组角色:第一组——地质灾害科研人员;第二组——浙江省及诸暨市分管领导;第三组——诸暨璜山镇池家山村村民;第四组——综合评价组。教师根据上述角色组织好学生的分组,根据自愿选择原则,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和三小组,确定好每组的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对三个小组的学生,让他们自由挑选评价哪一个大组的角色,并布置任务:首先要自己作为该角色考虑具体的做法,然后根据大组代表的回答进行评价。经修改后,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重图文,轻实验

有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地理问题,可以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尤其是新课标实施后,地理实验在教学中更加受到重视。但是,较多的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以图文代替实验,以动画模拟实验。

【案例呈现】学习“热力环流”一课时,不少教师展示了多媒体动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加以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学生缺乏深刻的地理实验体验。

【误区剖析】有的教师怕地理课堂实验操作麻烦、怕实验失败、担心由于演示实验而导致上课时间不够,就简单地将实验以图文或动画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但是,动画终究是动画,模拟和虚拟的感受无法替代学生对真实实验过程的观察和思考。这样做既有违“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的新课程标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此,设计一个操作简单而生动直观的地理课堂实验,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设计】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实验的,分三步:①用孔明灯探究空气受热上升;②点燃香烟,将烟雾收集在空瓶中,密封后存放冰箱10分钟后取出,向上打开瓶子,里面的烟不会散发出来,而将瓶口朝下,烟很快就散发出来了,由此探究得出空气受冷下沉;③展示密封的大玻璃箱,里面一侧放置冰块,一侧点燃蜡烛和蚊香,片刻之后,学生观测发现箱内烟雾进行了环状流动,以此证实热力环流的规律。上述实验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更形象地呈现地理现象,又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地理原理,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课余自行设计相关实验,开展地理研究,增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7.重理论,轻实践

地理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应用,突出地理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但在一些人文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以本为本,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地理知识缺乏生活化。

【案例呈现】笔者上“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一节内容时,将课本的相关理论阐述得非常透彻,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和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误区剖析】究其原因,笔者在上课时,只提供给学生一些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缺乏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

【改进设计】笔者结合课本知识,将学生在平时进行的对上虞市精细化工园区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贯穿整堂课,重点研究以下四个方面小课题:①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②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对上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对化工园区知名企业的调查及集聚的成因分析;④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及整治对策。最后,笔者还将世界化工转移的案例作为课题研究,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走出地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误区的建议

1.适切——精心研究教学实际

适切指“适合”“贴切”。教师要重视研究教情和学情,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出适合的、贴切的问题情境。因而教师要深入研究大纲,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收集素材并设计问题。况且,并非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数量上,可以多设计几个问题情境,最终精选最佳的设计方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的是既熟悉的但又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形式上,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如结合时事的地理热点新闻、地理课堂实验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2.适度——精心选取问题情境

适度包括“适量”和“适度”。“量”是指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内容容量,力求少而新、少而精。问题过多、过大或过于琐碎都不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信息量的大小,应根据课堂的具体需要而定。“度”是问题情境的角度和难度,角度可以从设置趣味情境、悬念情境、陷阱情境、对比情境、矛盾情境、探究情境、实验情境、新闻情境、例题情境、角色情境和应用情境等方面考虑,不能出现对解决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设计出角度新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时,才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思绪飞扬。难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范围。当问题的难度适当,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好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状态,才能真正起到开启思路、避免思维惰性和僵化的作用。

3.适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适用指所设计问题情境的教学流程要适合教学应用。为谁所用?形式上是为教师的教,实质上是为学生的学。在设计问题情境的流程时,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生动活泼;又要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使课堂扎实有效。可以设计如下流程开展课堂教学:

上述流程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提出有思维联系和思维含量的“问题”或“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展开活动。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材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评价、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答案。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掌握相应的地理技能,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建构,最终完成教学目标。该流程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前后呼应,即对一开始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解释说明,使学生的学习前后贯通,理解透彻。

4.适变——精心实施组织过程

适变包括“适时”和“适变”。“时”是情境设问的时机。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每一个问题出现的时机,问题与学生的思维保持同步,避免勉强设问,以防画蛇添足。设问过早或过晚都会破坏学生的思维顺序,难以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进而使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变”是活动组织的节奏调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认知和理解的深入、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课堂学习气氛的变化、课堂时间的多少进行即时的调整,该发散的时候要发散,该收网的时候要收网,宏观调控问题情境的导向,有目的、有侧重地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以情境材料为人口,以课本知识为依据,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方法过程为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标签:;  ;  ;  ;  ;  

地理课堂问题创设中的误区与对策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