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荣[1]2003年在《关于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今全球性激烈竞争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采用计算机的新技术,结合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企业竞争力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首先剖析了财务管理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继而探讨在计算机环境下实现财务管理的不同方法,包括核算型会计软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及Excel电子表格软件。之后分别重点研究基于信息系统及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方法,以期找出促进财务管理科学化,辅助管理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在基于信息系统的财务管理方面,本文通过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及决策支持等主要子系统的分析,探讨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方式。但本文亦同时指出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变性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利用具有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及灵活性、兼容性、普及性皆高的Excel来加强财务管理的工作,在当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的一大特定色是提供了大量的财务管理的典型实例,分析了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的实现方法,期望能为改善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研究尽一分力。
薛绯[2]2013年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迅速增多,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复杂多变的特征。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此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新形式,也给企业财务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战略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战略预算管理在促进整个经济活动和避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以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金融与财务理论的发展,战略预算管理从最初只有计划、协调生产发展的功能,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经营机制,从而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时至今日,经过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次变革与创新以后,战略预算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接受并坚持运用这一方法,在加强企业管理控制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己经成功地实行战略预算管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间相对较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相对迟缓,再加上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致使战略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不普遍,企业财务风险依然不断,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大多数关于战略预算管理的研究都是基于理论描述,从技术分析层面来展开对企业战略预算管理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即使是实施了战略预算管理的企业,其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战略预算管理中许多理论认识与实务操作方面的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与澄清,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有待改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来展开对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的评价与优化问题的研究,更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体系与优化研究,正是基于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考察我国企业战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实际情况,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理论体系,为企业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财务风险防范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读、理论研究、系统设计、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战略环境与企业预算运营管理结合起来,首先系统总结了预算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文章将预算管理理论划分为成本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和战略预算管理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了近年来有关战略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外围绕预算管理的概念、预算的代理行为、预算激励、预算对组织变革的影响、预算与战略的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得了系列成果。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二个角度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对传统预算管理的批判以及理论界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其次,文章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阐述了战略与预算管理的理论契合、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内涵、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衔接步骤,提出了从财务风险防范角度来构建战略预算管理的意义,界定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概念,构建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基本框架。文章结合现实背景,认为动态复杂多变是当前企业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背景,价值创造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实时控制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需求,叁者之间相辅相成、内在联系,共成构成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环境背景。第叁,文章运用博弈理论深入分析了战略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机理。文章认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可以运用博弈分析工具来描述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深入分析战略预算编制、战略预算执行、战略预算监督以及不同信息状态下的战略预算管理状态,由此提出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防的机理、手段和主要表现。第四、文章分析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要素,构建了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体系,认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主要由基本要素、发展要素和辅助要素叁部分组成,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预算流程,发展要素层次主要包括预算制度、预算组织及预算环境,辅助要素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及信息沟通。各要素在自我催化循环的同时,构成交叉催化循环,推动着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通过这种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实时反馈,优化了各要素之间的合作,推动了预算管理系统向着更高层次的循环发展,也达到了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目的。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得相关数据,展开了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评价,得出不同要素在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中的重要程度,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为了进一步说明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要素体系,文章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展开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要素的评价,得出本文所构建成的要素体系尚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第五、文章结合前面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从战略预算目标、战略预算编制、战略预算执行、战略预算环节、战略预算过程、战略预算考评、战略预算环境六个方面来进一步优化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最后通过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在HR公司的应用实例,以更系统的、更全局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战略预算管理问题,说明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实施预算管理的导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处于企业战略经营与管理控制的核心地位,对于提升企业预算效率、防范财务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叁者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企业战略预算管理基本框架,这一研究视角的选择在国内尚不多见。基于财务风险防范和战略管理视角对企业预算管理业绩的评价仍是当前一个具有探索性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将战略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仅有的少量理论成果研究的层次也不深入。本文从财务风险防范这一视角,通过分析得出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有着理论上的契合关系,阐述了战略预算管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机理,系统构建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理论框架,并展开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评价与优化研究,为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战略预算管理开僻了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2)在实务工作中,国内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实务工作中尚停留在传统的预算管理层面,构成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预算不科学不合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本文基于当前复杂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出发,认为价值创造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实时风险控制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的基本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系统展开了对战略预算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机理的研究、展开了对战略预算管理的博弈分析、结合财务风险视角构建了战略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战略预算管理优化的具体对策建议,使得研究内容由传统的模糊概念和理论描述层面在进入技术分析与分解层面。(3)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博弈论展开对战略预算管理理论内涵的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获得实证数据、结合文献研读与德尔菲法构建了基于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展开了对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评价、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了HR公司由传统预算管理向战略预算管理的改进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刘章逵[3]2016年在《试析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和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信息管理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着重探讨了运行计算机辅助技术开展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旨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梁博[4]2009年在《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文中指出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研究和实践应用相对滞后,阻碍了我国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阅分析,提炼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几十家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了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问题和难点,并提出施工总承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急需解决的叁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概念框架、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软件系统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叁方面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是:1)提出了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参考概念框架,包括:a)建立了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用框架模式;b)构建了成本管理为核心、合同管理为主线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框架。2)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业务模型及其信息化系统参考模型,具体包括经营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分包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为开发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业务模型和信息化模型参考。3)构建的成本预测和计划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解决了不同的企业定额模式、不同的预算导入模式、成本计划和资源计划编制模式等实践应用难题,在多个行业不同地区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进行了实践研究和示范应用。4)构建的成本核算子系统实践应用方案,兼容我国施工总企业不同项目存在的成本核算基础条件差异性,实现了与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能实现及时准确收集实际成本信息实现工程成本核算,为整个成本管理体系及时提供实际发生成本信息。
甄阜铭[5]2007年在《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RP是着名信息咨询公司Gartner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被称为下一代企业级信息系统。成功的应用ERP可以使企业的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ERP的应用作为一种企业信息管理和经营管理良好平台的同时,也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但是,ERP在现实应用会给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带来巨大的变化,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影响企业的各个层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宣传的鼓动下,企业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采用理性的方法成功实施ERP,从而导致ERP实施的失败。因此,本论文研究的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起点是ERP系统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使企业不适应。因此无论是ERP系统还是应用ERP系统的企业在管理和控制上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即企业技术环境变化(ERP应用)——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变化——内部控制和管理发生变化。本文给出了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演化模式,和这一过程的管理控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是:第一,提出一个基于多目标的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模型。即ERP系统实施是企业能力成熟度一种改善,需要企业系统要素在一致性、匹配性和协同性方面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ERP系统给组织带来的效益。第二,本文提出的理论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治理工具。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来指导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活动,演化为信息技术治理的ERP实施指南。第叁,论文综合地解释了ERP实施失败的原因,即:解释了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的成因。ERP的风险不是存在于某个因素,而是一种工作系统机制内部以及工作系统环境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对于工作系统的某一个要素而言,其风险在于企业自生的成熟度(或称能力度),对于要素之间的风险体现为ERP系统内以及与企业的其他工作系统的一致性、协同性和匹配性。
茹文[6]2003年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方略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信息化携信息时代先进科技的优势,在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我国企业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等方面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国企业探索信息化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已经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也面临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问题。 本文就是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首先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内涵和外延,然后论述了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企业信息化的分类、企业信息化的组织保障、常见的信息系统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意义等内容。接下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并从分析企业信息化模式入手,总结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重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认清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症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接下来就针对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和实施策略。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离不开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的综合评价,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和测度,对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益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部分,在阐述了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后,论述了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制定的原则和设计思路,然后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的分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的方方面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细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4个;二级指标16个;叁级指标58个)。然后根据这套指标的特点,在分析已有的综合评价方法基础上,选择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为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的方法,阐述了FAHP的计算步骤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王文亚[7]2006年在《制造企业ERP应用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制造企业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其制造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除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之外,制造水平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信息化水平低下,致使资源的配置和技术的应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制造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优势还必须从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着手。近年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作为一种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引入先进的ERP管理模式与理念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选择。ERP是制造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水平。在ERP系统支持下,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得以集成化管理,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我国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从而建立起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我国ERP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ERP整体应用数量少、周期长、应用范围也不均衡,与世界先进国家和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ERP应用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资金、网络、软件的性能,还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及应用方法。从我国ERP应用的现状看,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要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必须对ERP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全面、系统地研究,才能提供一整套应用方法体系。 论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有关ERP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对我国制造企业实施ERP的方法体系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制造企业背景、ERP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流程再造等理论作了综述,它们是论文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ERP系统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都作深入探讨,为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第叁章归纳了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因素,给出了Q模型用以分析某一特定制造企业的在实施ERP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以若干关键因素为基础归纳了ERP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随后,论文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了深入研究。第四章给出了企业引入ERP系统的模式选择问题,研究了系统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成本和收益及其定量计量方法,并建立了综合考虑企业市场经营战略和财务状况的ERP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模型。可行性分析是系统应用的前提,它能有效地减少企业实施ERP的盲目性,提高ERP项目的成功率。第五章根据制造企业管理和生产特点,对制造行业的ERP系统作了需求分析,提出了制造
骆俊[8]2013年在《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进入到21世纪,随着各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分散经营向集中管控转变,集团企业会计信息化也成为目前建设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高度视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集团企业管控体系日趋复杂,对集团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单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集团财务管理的要求。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集团无论采取何种管控模式,要想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强大的集中式集团会计信息系统必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学习大量文献,对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及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介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涵,论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集团管控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对集团模式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实施现状及难点进行了论述,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以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在现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落后造成集团会计核算水平低下,会计信息缺乏监控,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脱节,资金缺乏管控,全面预算编制与执行困难,企业经营决策缺乏会计信息技持,集团财务管理水平仍处在以单企业会计核算为主低水平阶段。针对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总的需求,提出了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的总体目标、软件平台设计及具体解决方案,分别从软件平台设计、集中会计核算、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控、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特别是在集团会计核算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研究与创新。最后为保证项目实施效果,本文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实施对策,包括领导层的支持、需求调研、流程优化及与开发实施方的良好沟通等。
郭静[9]2014年在《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T公司应用集成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制造业的竞争也随之加剧,使得制造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先进、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原来基于孤立的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流程管理的模式,造成了诸如信息无法共享、流程沟通困难、重复管理机效率低下等问题,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另外,随着现代制造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快速应变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在流程管理中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基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的需要,全面提升企业应用集成水平,从而解决制造企业由于“信息孤岛”、流程割裂等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论文在对企业应用集成及业务流程等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T公司信息化现状和应用集成管理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进而并分别从流程层面、数据层面、组织层面叁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等进行分析;在对该企业典型业务活动和已有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T公司典型业务流程集成问题,进行了面向服务架构技术设计企业集成方案设计;最后分别从数据集成、业务流程集成、企业组织变革等方面对T公司应用集成方案的应用过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曹宏举[10]2010年在《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审计的发展完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与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以及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有了较大发展,在审计类型上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发展到绩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本质也发生很大变化,审计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显重要。但由于审计理论从世界来看不知是难以研究,还是审计实务性太强而显得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的人很少,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少之又少。不断发展中的绩效审计实践不仅给审计理论研究,也为自身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手段,绩效审计必须发挥其合理而适当的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护国家安全。为进一步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化过程中审计本质及其职能的变化,需要重新运用审计动因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等原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变迁、目的和本质及其作用和机制理论进行全新的深入研究,并给予新的诠释,并对审计实务予以指导。美国绩效审计是立法模式的发展者和现今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开展绩效审计最早的国家;瑞典绩效审计原属行政型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7月1日已变革为立法型模式,开展绩效审计既比较早,发展也较快。美瑞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目前,瑞典国家审计署有4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绩效审计,每年完成约60个绩效审计项目,涉及财政、教育、环境、卫生、养老、文化、外事、农业、交通、政府投资,以及公共服务与私营合作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行政和公共机构,并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效:一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二是提高了政府效能;叁是提高了管理水平。美国国家审计署有9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绩效审计,在2006年,美国审计署为财政创造的价值高达510亿美元,投入产出比是1:105,即在GAO的工作上每投资1美元,就得到105美元的回报。与此同时,还出版了近1000份报告和公告,并向政府提出了2700条工作改进建议,所提出的建议中有4/5得到贯彻执行。根据GAO的文件,在协助制定法律,改善公共服务方面,GAO还带来了1300项无法以财务计算的益处。在过去的十年间提高税收1000多亿美元。本文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绩效审计的变迁和体制、机制变革的探讨,总结其经验和缺陷,发现新成果,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与美国和瑞典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审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制度。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可分为叁个部分,共八章。其中: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包括第一章到第叁章;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第八章为第叁部分,是对前文分析研究的总结,即结论和启示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文献综述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分析。主要评述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目标、体制类型与地位、功能与作用、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第叁章是绩效审计理论综述。主要阐述绩效审计动因理论,它是用来论证绩效审计产生根源的理论依据;论述制度变迁理论,它是用来论证绩效审计变迁的理论依据;对绩效审计自身理论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析,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第四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主要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与现状及其各阶段的特点和政治、经济、社会需求、法律、文化传统、技术基础等影响绩效审计变迁的环境因素绩效比较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第五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比较分析。主要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发展变化、审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审计机构人事安排及其职责、审计经费来源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体制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第六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主要对实施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程序、技术方法、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等运作机制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结合案例的比较,分析两国在绩效审计运作机制方面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的地方。第七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功能与效果的比较分析。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对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在各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最终产生的效果,如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对外效果、维护国家安全效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证明绩效审计的重要性。第八章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缺陷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最终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述各章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缺陷,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结论;第二部分是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美瑞两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缺陷以及研究结论,提出开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合理化建议。做到“实务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务,理论和实务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关于计算机辅助财务管理的研究[D]. 黄国荣. 暨南大学. 2003
[2]. 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 薛绯. 东华大学. 2013
[3]. 试析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必要性和方法[J]. 刘章逵. 科技展望. 2016
[4]. 中国大中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应用[D]. 梁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9
[5]. 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研究[D]. 甄阜铭.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方略及综合评价研究[D]. 茹文.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7]. 制造企业ERP应用模式的研究[D]. 王文亚.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8]. 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D]. 骆俊. 华东理工大学. 2013
[9]. 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T公司应用集成管理改进研究[D]. 郭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0]. 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D]. 曹宏举. 吉林大学. 2010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财务风险论文; erp论文;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施工总承包管理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管理审计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信息系统集成论文; 全面预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