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效应的五种理论范式分析_直接投资论文

跨国公司效应的五种理论范式分析_直接投资论文

有关跨国公司效应的五种理论范式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五种论文,跨国公司论文,效应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道国和母国都很关心跨国公司(TNCS)的经济福利效应。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对跨国公司的政策极大地依赖于国家、产业和厂商特定的性质、优势(C-specific advantage,I-specific advantage and F-specific advantage)以及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FDI)的类型。政策的制定还要考虑多国企业(MNES)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特殊效应。例如,美国公司在智利铜矿业的直接投资之长期影响可能截然不同于法国公司在加拿大收购饭店的短期影响;韩国跨国公司购买美国研究开发(R&D)设施对母国技术力量的影响,可能不同于瑞典跨国公司调整在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子公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影响。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对诸如政治自主权、文化特征、产业安全、环境保护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或效应亦很重要。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营的原因和决定因素不是单而划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国际生产的动因各不相同;实际上,不同类型国家、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跨国公司从事相同增值活动的动因亦大相径庭。尽管无法找到一组解释变量说明各种类型的国际生产和国际直接投资,但我们能从总体上来把握跨国公司的活动,能找到一般的有用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主要建构在大量经济和组织命题基础之上。关键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是要素禀赋的宏观经济理论、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和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微观组织理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或综合理论可称之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范式(OLL范式),或邓宁范式;该理论范式乃分析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营的基本理论范式;环境——制度——政策范式(ESP范式)以及竞争优势钻石范式、资产累积和结构调整范式、增长阶段范式亦可用于分析跨国公司行为对东道国和母国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用于分析跨国公司所影响的个人、政府、劳工组织、消费者、地区当局和国际组织的反应。

首先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范式。这一理论是由著名跨国公司理论专家、英国里丁大学教授、联合国《跨国公司丛书》主编J.H.邓宁提出的。他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在国外直接投资,是因它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在经营资产方面的优势,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基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有三大类:1.在同一区位内,跨国公司拥有的强于国内企业的优势,如其科研产生的专有技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独特的产品或商标或商誉、较大的资本需求量等,这些优势主要产生于对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占有。2.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优势,跨国公司具有独特的管理、市场和财务上的技能。3.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所形成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将交易内部化、形成内部化市场所产生的特有优势。企业使其优势内部化的动机是为了避免世界资源配置的外部市场结构不完善、信息不完善或不对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区位优势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国生产要素成本质量、运输与通讯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与调节措施的范围和程度、各国的金融状况和金融制度、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类型的差异程度。由于经济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国内市场占国外市场的物质、经济距离,由于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偏好、商业惯例等形成的心理距离等因素亦影响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不仅决定了企业开展国际化生产的倾向,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分布和国际生产的类型。

跨国公司直接对外投资可能产生两大类型的效应和影响,即国内或本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对母国的影响和外国跨国公司外来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评价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营的经济影响,必须首先知道这种生产经营的独特性质。跨国公司是将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开展多样化、多角化生产经营的多国性厂商、跨国公司拥有的资源和力量、跨国交易及其对此类资源和力量的控制、其他能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的资源、公司国外生产经营制造的增加值的分配,各自都可能产生独特的影响。要评价这些不同的影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跨国公司、单国厂商或当地竞争对手的行为、经济绩效予以分析对比。关键是要确认海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特殊贡献以及外来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特殊贡献。二是对海外直接投资的效应与东道国、母国得到此类投资利益的其他组织方式产生的效应予以分析比较。厂商为了发挥其所有权优势,有以下几种选择:出口或进口产口,与国外厂商订立合同,生产本可以出口或进口的产品,以国外生产,取代出口或进口。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产业和厂商特定环境中开展的国际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经济福利效应不同。美国电子公司的投资对正在搞工业化的小国的影响,可能与在当地部门兴旺发达的先进国家(即工业国)的投资大不相同。因为先进工业国的本地部门发达,有良好的供应能力;政府允许外国投资者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由。因此,区位特定因素对跨国公司引致的经济福利有很大的作用。外来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对有组织的劳工运动的效应,可能不同于对消费者、竞争对手或供应商的影响。失业率高的地区对外国跨国公司的态度可能不同于劳工严重短缺的国家或地区。跨国企业对一个特殊产业或工业的市场结构和技术力量的效应取决于投资前该产业或工业的竞争程度和效率。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给以自然资源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注入新技术资产或经营管理技能所产生的效应,不同于在发达国家实施相同举措产生的影响。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范式(OLL Paradigm)认为,投资厂商的性质和其所有权特定优势各不相同,强度不同,因而跨国公司投资所产生的经济、福利、生产效应亦将不同。跨国公司进行生产经营所在国的区位特定优势或特征不同,其所开展的国际生产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效应亦有差别。根据这些所有权优势和区位特征,OLL范式分析了厂商会在多大程度上将中间产品的跨国市场内部化。该范式进一步认为,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国别、部门以及投资厂商特定优势、特征不同,以上特征各自亦可能不同。

第二是80年代库普曼、孟蒂斯提出的所谓国家特定特征的环境——制度——政策理论范式,简称ESP范式。该理论认为,东道国和母国的环境(尤其是基础设施)、制度条件(市场经济的配套制度和税收、法律、技术引进等方面制度的完备程度和可操作性)、跨国公司政策等环境(Environment)、制度(Systen)、政策(Policy)因素影响着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国际生产区位配置、生产经营战略及其效应。该范式的基本原理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本国和外国多国企业(MNES)的生产定位,而且可以用来解释这些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及其组织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战略。

第三是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著作《民族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的竞争优势钻石范式。波特认为,选择在某一特定国家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经营的跨国公司,其竞争优势(一般是所有权特定优势)由该国某些独有的因素(如区位特定优势)决定。这样的独有因素有以下四类: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尤其是人力和创新资本、给一个国家提供基础设施的财富);与国内消费者需求相一致的产业水平、变动、构成和质量;出现供应商或支持工业的“板块”,即供应商或支持性产业出现集聚趋势;厂商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格局及其对国内厂商创新、研究开发(R&D)、竞争优势的影响。与这些特定因素相联系并发挥作用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态度、措施以及所提供的直接投资机会。竞争优势钻石结构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依赖的。波特认为,尽管这些特定因素各自的国别、产业、产业细分(或分割)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但是只要将它们系统地组织、协调起来,就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该理论范式不仅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导源、形成、增强的途径,而且利用它来评价跨国公司的效应。

第四是资产积累和结构调整理论。这是帕维提·康特威尔提出的累积技术变化模型的扩张,即将这一模型的涵盖面扩大到组织资源、资产积累和结构调整。它有三个命题。一是,在一个厂商或产业的辖权范围内,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实物资本(Physical Capital)随时间的变化而相互依赖、积累。二是,厂商或工业的力量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创新能力(innovative capability)的提高,资产生产率的改进,厂商之间地位的变化和内部组织的改变不连续的加速或减速的全部影响不会立即就显现出来。三是,资产开发、调整的路径以特殊厂商所有的要素为特征。尽管这一范式通常用于分析部门效应,但亦可用于解释国外直接投资对宏观资产积累或调整的影响。

第五是增长阶段范式(theoretical paradigm of growth phases)。该理论范式特别适合用来分析跨国公司经济活动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调整的相互作用。其理论的传承可追溯到罗斯托(Rostow)的经典著作。从其最一般的形式看,这一范式与钱纳里和巴拉萨的观点是一致的。在70年代,钱纳里和巴拉萨一直想找到一条理想的国家发展道路,找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另一些国家成功的原因。90年代,日本的小泽辉智用增长阶段模型解释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如何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及其新的特点。将这一范式延伸扩大以后,可用于分析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经营在促进或妨碍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对世界经济(Weltwirt-schaft)的技术和其他变化的贡献、作用。与投资发展路径概念一样,增长阶段理论范式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国际直接投资所发挥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作用的理解。

这些范式都考察分析了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经营对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福利效应。假设甲国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现在来分析甲国厂商的直接投资流出对甲国资源、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范式认为,只有在甲国厂商认为自己具有必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乙国具有区位特定优势,甲、乙两国中间产品跨国市场内部化能产生内部化特定优势时,甲国厂商才会在乙国开展直接投资,从事生产经营。毋庸置疑,影响这一决策的外生变量受甲、乙两国相对环境——制度——政策建构(ESP)的影响,受甲、乙两国厂商在各自产业、国家资产积累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影响。与此同时,入境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将随时间的流逝而影响接受国区位特定优势或资产。这种影响首先是通过其对竞争优势钻石结构和要素以及对东道国行为的影响而实现的。由于跨国公司(TNCS)投资所在国和部门的情况不同,有效竞争和供应能力存在与否对该国资产积累可能产生有益或不利的影响和效应。这将影响或改变东道国环境——制度——政策(ESP)结构,将改变国内外厂商所面对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OLL)。根据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的份额以及其对东道国政策的影响度,外来直接投资的流入可能会影响东道国的发展道路。

对直接投资流出与母国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态势,亦可用这五种理论范式予以类似的分析。乙国厂商在甲国投资,将影响乙国的竞争优势钻石结构,引发一系列事件,增强或削弱特定部门的生产能力,因而会影响母国的环境——制度——政策建构(ESP),增强或削弱其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进而会影响乙国跨国公司或潜在跨国公司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结构(OLL结构)。根据其对这些变化所做的战略反应,跨国公司将增加、减少或调整其在国外的增加值活动。直接投资的流出不再影响区位特定因素和内部化特定因素时(因为这些因素本身亦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才会恢复均衡。

以上五种理论范式,最主要的是邓宁“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范式,辅之以另四种理论范式,可以解释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福利效应。尽管我们知道,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对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福利正效应大于负效应,但是由于这些福利效应并不确定,性质迥异,有时为正,有的为负;有的为正,有时为负,因此,除了这些定性的理论分析,还必须对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具体效应进行定量(主要是统计、计量分析)实证研究,才能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跨国公司的效应。

标签:;  ;  ;  ;  ;  

跨国公司效应的五种理论范式分析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