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林 新疆博州博乐市锦绣小学 833400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034-01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天才生物教师,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优秀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一名从小渴望当老师的我来说,成为那样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为了使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我潜心研究教法学法,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在新课标、新教材理念的引领下,深入把握数学特色,寻找学生的喜欢点,将新理念扎实有效地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出现了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学习的活跃场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搭建了平台。
一、教学中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质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是一种模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反映。
教学中我以数学本身的内涵与美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带给他们的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方法重于知识,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转化思想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非常普遍,它的本质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以及在学习圆柱、圆锥体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思想,都是把新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图形来进行研究,课堂上经常渗透这一思想,学生在学习中就自觉不自觉的在解决问题时加以应用,比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通过教师的活动设计,学生发现小数末尾的0可以添上也可以去掉,小数大小不变,为了验证这一规律的正确性,我抛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怎样想办法证明这一规律对不对?看哪个组想的办法多?在汇报时出现了以下一种办法:(1)用0.5=0.50?利用转化的思想,用小数的意义来证明0.5(5个0.1)和0.50(50个0.01)是相等的。(2)把0.5和0.50加上长度单位转化成0.5米和0.50米进行比较(3)把0.5和0.50加上人民币单位转化成0.元米和0.50元进行比较。(4)把0.5和0.50转化成图形进行比较,通过以上方法都充分证明了小数小数末尾的0可以添上也可以去掉,小数大小不变,从而揭示出了小数的性质。在举其他例子进行验证时就显得轻松多了。在课堂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只有掌握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学习中才会进行应用。
二、教学中把握合作探究的深度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曾风靡一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的理论是促进学生多渠道、高效率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简单的合作要求做起,(1)确定异质小组成员,(2)轮流当小组长,人人参与(3)聆听别人的发言(4)建立小组共荣机制(5)勇于质疑,批评时对事不对人(6)树立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思想,互帮互助课堂探究合作学习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当学生产生疑惑时;当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还要注意合作前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例如在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想一想,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你的长方形的面积吗?先独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在这里学生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地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都摆上去;可以沿长摆一行再沿宽摆一行;还可以画方格……这样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收获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启发,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三、教学中把握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
“生成”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的话。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过去教学的价值定位是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它突出的是知识,到后来发展为能力,最后发展为智力。现在我们感到这个过程只是停留在认知领域。人是整体性的存在,课堂是丰富的、综合的动态过程,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学是学校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包括语、数、外)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它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理念,它的逻辑,创造数学学科的人的语言都有着巨大的价值。这是我们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第一个资源。第二个资源是差异性资源。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的独特方式,这些差异也是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差异性资源。第三个资源是生成性资源。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每一个小脑袋动起来,会有许多奇妙的东西,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我们最难做到的是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是锻炼教师捕捉、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的最好场所。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课堂教学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
论文作者:祁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小数论文; 课堂论文; 资源论文; 思想论文; 这一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