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旅游话语生态取向研究论文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旅游话语生态取向研究

潘梦来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旅游话语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话语的生态分析模式对桂林漓江旅游景区官网上的节选语篇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了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语篇的生态价值取向,加强语篇的生态保护宣传效果。研究发现,该语篇总体上是生态有益型语篇但同时含有生态取向模糊及有害信息,需引起景区和游客等多方注意。本研究尝试以生态新视角研究旅游话语,既拓展生态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的应用范围,丰富旅游话语研究成果,又通过语言研究呼吁各方在旅游活动中的树立环保意识,引导人们的环保行为。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旅游话语分析;生态价值取向

0 引言

旅游话语是特殊话语中的一种, 由旅游行业各机构和专业人士在各种旅游环境中使用, 自带一套高频率和特殊性的词汇 ( Francesconi,2007, 转自赵德芳,2019),用以讨论与旅游相关的话题,传递旅游信息,达到与旅游相关的各种交际目的(赵德芳,2019)。

当前, 国内外旅游话语研究仍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第一,研究视角创新不足。当前国内外旅游话语研究视角多集中于传统的社会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类话语分析模式。 这些视角的共同特点是把旅游实践放在人类社会中进行研究, 关注旅游与人类自身或人类社会的关系, 充分展现出人类对旅游实践的能动性作用和主宰地位, 却较少涉及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旅游话语中的表征。 第二, 研究目的较为单一。 尽管语料类型多样, 但研究目的较为一致, 即通过旅游话语研究揭示人类意识形态及提出话语对旅游现实构建的提升策略, 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 这一目的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 但忽视了自然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及旅游实践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性, 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以生态语言学为视角, 选取旅游话语进行生态分析, 识别话语背后的生态价值取向, 以拓展生态语言学的适用范围, 丰富旅游话语研究成果, 并唤醒并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积极引导和培养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方式。

1 理论框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生态语言学获得进一步发展。 该研究关注语言与生态的关系, 有两大传统的研究范式, 分别为关注语言和语言环境间关系的 “豪根模式” 和强调语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韩礼德模式”(何伟,张瑞杰,2017)。二者互不冲突, 为学者研究语言与生态问题提供不同视角和侧重点。 本文将采用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韩礼德模式”进行话语的生态分析。

话语的生态分析遵从生态语言学中的韩礼德模式, 是在特定的生态理念和原则指导下, 采用生态的视角对所有类型话语进行生态分析 (黄国文,2017),目的在于揭示 “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的影响”(黄国文、赵蕊华,2017)。 Stibbe(2015)把话语分成了三种类型: “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即鼓励生态保护的话语、“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即对生态和环境带来破坏的话语和 “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即处于破坏话语和有益话语之间的模棱两可的中性话语。 三类话语表明话语对生态环境的三种作用, 为我们识别语篇的生态取向提供理论依据。

在这个小句复合体中,“跨越”、“超越”与“成为”是三个表归属类关系过程的动词, 其中, 第一个小句还包括评价性情态副词“已然”。 综合情态副词与关系过程来判断, 第一个小句以积极的口吻界定了 “漓江的美”的影响(或接受)范围;第二个小句则将漓江定性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用事实证明了漓江的文化价值。 两个小句共同构建出漓江的美广受认可的现实,并对此表示肯定。

欧阳锋原本以为讲了段子就能少喝两杯,结果事与愿违,所有同学不约而同地拿他做了靶子,这个说真他妈看不出来,你小子那么有才,一鸣惊人哪!那位说你也真是,平日里斯文得像个太监,没想到城府如此之深!欧阳锋百口莫辩,疲于招架,几个回合下来就晕乎乎的找不着北了。

2 分析

2.1 及物性分析

第二,虽然笔者所在学校的其他院系专业也开设有微机原理实验课,以实验箱或实验系统平台为主设计实验项目,但学校购买的实验平台不可避免地存在硬件老化、损坏率高等问题,尤其是不专门针对平台课专业学生开课的情况下,学生难免积极性不高,难以自发地去实验室进行该课程的实验学习。

“漓 江” 语 篇 共 有7 个 自 然 段,1048 字 数,1073 字符数(不计空格),共出现30 次动作过程,17 次关系过程,六次心理过程,两次行为过程及一次存在过程。

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动作过程。 在所有动作过程的小句中,“漓江”视作物理性场所施事共出现8 次。 这种物理性场所施事+动作过程的组合反应出语篇的生态价值取向。 例如: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在《簪带亭》一诗中描述桂林自然风光的千古佳句……

“一水抱城流”是物理性场所施事(漓江)+动作过程(抱)的组合,通过动词“抱”,我们反推出施事被赋予以主观能动性。 该小句从漓江的视角描述江水环城而过的可爱姿态, 体现出诗人对漓江的喜爱之情和将自然界与人平等对待的生态哲学观, 具有积极的生态取向。 语篇中与此类似的动作过程还有 “选择”、“冲刷”、“浸润”、“完成”、“广布”、“带着”和“孕育”等。

及物性是经验功能中最重要的语义系统之一。 何伟和张瑞杰(2017)意识到现存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人类场所(place)意识的缺失,因此基于生态语言学视角将及物性系统中的施事参与者进一步划分为“个体施事”、“群体施事”、“物理性场所施事”、“社会性场所施事”和“人外生命体施事”等五类施事并分别进行了定义; 同时, 他们还对及物系统中小句的过程意义进行生态延展。

类似地,语篇中的心理及行为过程配合小句中的评价成分均勾勒出人类对漓江的亲近及喜爱之情。例如:

苍绿的竹筏、扑动着羽翅的鸬鹚、悠然的垂钓者和结实的打鱼人,河流经过的地方,一切都变得灵动鲜活。

……“我将毫无保留地说,没有一个比得上桂林美丽” ……

2.学业成绩测量。经查阅大量文献[1][2][3],可知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都以月考、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中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总分加权平均,即可当做学生的学业成绩。本调查中也采取相同的学业成绩认定方法,以七、八、高一、高二四个年段于同一时间测试的第一次月考成绩为参照标准。

此小句是一个动作过程,说话人将“变得”的施事主体,“一切”的具体内容前置,突出并强调漓江给流域人民的生活和生态带来的积极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个并列施事中,社会性场所施事“竹筏”、人外生命体“鸬鹚”、个人参与者“垂钓者”和“打鱼人”交替出现,地位平等,互相交融,形成了一个和睦共存的生态场所,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生态意义。

除动作过程外,本语篇还多次使用关系过程,结合小句中的评价词汇, 从不同角度描述漓江之美, 展示大美漓江在国内外受到的广泛肯定。 例如:

泛漓江流域文化研究所所长梁福根教授说:“漓江的美, 已然超越地域跨越种族,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 ”

本研究选取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官网上漓江景区介绍为语料,以何伟和张瑞杰(2017)的微观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在“天人合一”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 对文本及物性和语篇进行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语篇生态价值取向。

从施事类型来看, 本语篇还在文中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场所。 例如:

【子棱生气地扯下胸前的大红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心烦意乱地拿起茶几上的书,却看不下去,索性把脚翘在扶手上,身子后仰,将书盖在脸上。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塔巴林尼姑寺的尼姑们遵纪守法、爱国爱教,为社会团结稳定、藏区和谐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此句出自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老布什),他在游览漓江时曾如此感慨。 前半部分中,“说”本是行为过程动词,前缀“毫无保留”这一高值情态副词,表现说话人十分坚定的语气;后半部分中,“比得上”表关联类关系过程, 将桂林的美与其他城市相比。 此处连用两个高情态值词, 充分体现出说话人对漓江的高度评价及真心实意的赞美。

第二年,表姐生下李峤汝。秋里,喜上加喜,遂平全县丰收。有人说,老天爷还算有眼啊,打了咱一耳光又给了个糖吃。

现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各有千秋,但是至少初心都是好的,都是想为工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顺便争取一点研发经费。

综上所述, 该语篇及物性系统中的施事类型和过程类型均传达出积极的生态意义,是有益型话语。

2.2 语篇分析

语篇功能关注说话人建构信息的过程(Thompson,2000),主要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等三种方式得到体现 (胡壮麟等,2005)。 何伟和张瑞杰(2017)也对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作了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解释。 他们指出,在构建话语时,生态保护型信息作为新信息呈现会获得更多正面关注和讨论, 生态破坏型信息作为新信息则会导致负面生态意识的宣传。

信息单位的构成形式是:(已知信息)+新信息。 新信息可以出现在主位或述位之上, 而已知信息可以取舍。 经统计,本语篇新信息共37 处,其中评价类新信息16 处, 描述类新信息15 次, 述评结合类新信息6处。 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漓江”语篇中新信息本质及其情感属性

由表1 可知,新信息中,2 处是模糊情感,1 处是消极情感。此例中,虽然漓江受到认可并“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美丽河流”,但该小句强调认可的主体是“世界各国媒体、专家以及旅游者”,体现漓江的美是人类意识形态下的美,强化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弱化漓江之美的自然属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否定其积极的生态情感,断定为消极情感。Naess(1996)提出生态哲学观是生态和谐的哲学观, 是人们对待事物的准则,规定,假定,价值优先和假设。 人们由于对待“事实”的态度不同,价值优先不同,生态哲学观也不同。 本小句中。面对媒体、专家和旅游者对漓江评判的结果,不同生态哲学观的人看法不同。持人类中心生态哲学观的人或许将评判结果看作旅游风向标和加强人类在漓江旅游活动的信号; 持生态中心哲学观的人或许意识评价结果带来更多游客, 从而对漓江生态环境产生更大负担。 由于读者生态哲学观不一, 从大众接受效果的角度来看,此小句体现模糊生态情感。

相比起例3 的模糊情感,例4 情感倾向较为明确,属消极的生态情感。 通过新信息的呈现, 读者意识到测评的5 个分项分别为“风景”、“野生动植物”、“文化底蕴”、“冒险度”及“娱乐活动”,其中后三项与人类中心活动显性相关, 第一项因风景鉴赏离不开人类审美, 所以与人类中心活动呈隐性相关。 该小句揭示了人类对河流景区的评判标准几乎完全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很大程度上忽视景区与该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及人类景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不利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 基于以上分析,此处为消极生态情感。

3 结论

自然旅游是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加强环保观念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采取案例分析法,运用话语的生态分析模式对旅游语篇进行分析,解读语篇背后的生态价值取向。 研究发现,该语篇基本呈现积极的生态取向,是生态有益型语篇, 但同时存在生态价值取向模糊型和破坏型信息,需加以改进。未来研究可结合语料库工具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价值取向语篇的特点,宣传效果,接受情况及模糊和破坏型语篇的改进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国文.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生态化取向[J].中国外语,2016(5):1;9-13.

[3]黄国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J].外语教学,2017,38(05):1-7.

[4]黄国文,赵蕊华.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17,40(05):585-596+729.

[5]黄国文.从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到和谐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18,15(04):39-46.

[6] 何 伟.功 能 语 言 学 与 话 语 分 析 范 式[EB/OL].http://ucourse.unipus.cn/course/927,2019-3-11.

[7]何伟,魏榕.话语分析范式与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J].当代修辞学,2018(05):63-73.

[8]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2017,14(05):56-64.

[9]田海龙.2009.旅游研究的语篇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8):124-128.

[10]赵德芳.旅游话语分析:回顾、思考及展望[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01):126-137.

[11]赵蕊华,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和谐话语分析——黄国文教授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7(04):15-18+25.

[12]张瑞杰,何伟.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02):99-108+150.

[13]周文娟.中国语境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理念与实践——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03):24-28.

[14]Alexander, R., & Stibbe, A.(2014).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J].Language Sciences, 41, 104-110.

[15]Cappelli, G.(2006).Sun, Sea, Sex and the Unspoilt Countryside: How the English Language Makes Tourists out of Readers [M].Pari: Pari Publishing.

[16]Francesconi, S.(2007).English for Tourism Promotion:Italy in British Tourism Text [M].Milano: Hoepli.

[17]Naess, A.(1996) The shallow and the long range, deep ecology movement.In A.Drengson and Y.Inoue (eds)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 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Berkeley:North Atlantic Books, p.3-10

[18]Stibbe, A.(2015)..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London: Routledge

[19]Thompson, G.(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9-0070-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9.031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9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研究成果(2019KY1447)。

作者简介: 潘梦来(1989—),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

标签:;  ;  ;  ;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旅游话语生态取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