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分析影响低压线损的主要因素,提出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措施,进一步分析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线损精细化管理下一步措施。
关键词:低压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措施
引言:
所谓低压台区线损的精细化管理,是指以低压台区为单元,依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台区线损的实时统计,根据确定的台区线损管理目标值,将线损管理指标落实到责任人,对于偏离目标值的低压台区及时查找原因、消缺处理,从而使低压台区线损率始终维持在正常的水平,最终实现线损管理工作的动态化、常态化、精细化。
1、影响低压线损的主要因素
部分地区存在线路老化、绝缘瓷瓶破损、绝缘程度下降等现象,加上部分线路清障不及时,导致间断漏电、接地短路等故障频现。
农村用户对电力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加上部分台区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用户窃电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农忙或抗旱季节临时“挂钩”式用电尤为突出,由于这些违规用电行为流动性强、操作过程短,让供电企业防不胜防。管理方式粗放。维护工作不到位,对新增和调整的台区未及时在系统中进行更新维护,尤其是用电高峰期间负荷调整,实际供用电隶属关系发生了临时性改变,导致户台隶属关系错误,造成负线损和大数据线损。
在用电采用系统无法正常采录时,对表计和通道故障排障不及时,造成统计线损时未真正做到“全采集、全覆盖”。线损专责对线损数据分析不深入、不细致和不透彻,对一些长期零电量用户和剧增剧减电量用户未及时发现和分析,造成异常用电时长增加。
在农村偏远地区在运的变压器长期处于空载或低载状态,出现了“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台区管理人员对三相负荷平衡调整重视程度不够,习惯将用户用电直接从中间两相“下火”接电,同时,台区电工对季节性、间歇式等特殊用电考虑不周全,从而导致较大负荷峰谷差和三相负荷不平衡。
安装工艺粗糙。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因赶工期以及台区所处区域条件恶劣等原因,导致部分施工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造成施工工艺粗糙不达标,低压线路接头和计量表计端子绑扎和接线不规范,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发生发热烧断事故,从而增加了导线线损电量。
设备线路老化、磨损严重。配电设备未更新,部分台区由于改造规划资金有限等情况,仍存在老型号、高耗能设备,如 SJ、S7 系列变压器和上世纪 80 年代由村里集资敷架设的农排线路,这些台区配变自身耗电多、线路老化严重,供电迂回现象严重,导致线损普遍偏高。
感应式电能表一般为 0.5~3.0 的准确等级,由于长时间机械磨损,容易发生较大误差,尤其在小负荷状态下,机械表对用电反应不灵敏,加上农村电能表数量多以及表计资产归属等原因,以致部分电能表未按周期进行轮验,造成表计超周期使用,日积月累就产生了较大的误差,直接造成电量流失。
2、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首先,建立顺畅的营配协同机制,夯实工作基础根据公司线损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细分各班组在台区线损管理环节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建立营销配电协同工作机制,做好营配集成数据清理工作,对于新上配变、线路更换、用户新增、销户等信息变更加强信息互通,确保营销系统、用采系统、PMS 系统台区基础台账、客户挂接与现场的准确一致。
其次,充分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应用借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在线监测作用,充分挖掘监测数据潜能,提升台区线损管理能力。一是应用线损统计查询,开展用户用电分析,实现用户用电异常的精准锁定。二是关注日采集成功率,各台区设立整改工作责任人,各责任人以日采集成功率为依据,根据故障清单直接到现场进行整改。三是应用配变监测功能,合理调整负荷,提升台区设备经济运行能力。四是开展采集系统、营销系统线损联动分析,提升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能力。
再次,对台区线损管理实现过程管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台区线损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台区线损管理网络。二是为保障台区线损管理的推进和阶段目标的落实,实行领导小组蹲点负责,全面参与供电所台区线损提升工程。三是制定有效的反窃电措施,在一些窃电比较严峻地区,开展反窃电专项活动,营造规范用电氛围,为从严处理窃电用户打下舆论基础。四是实行线损分析汇报例会制度,会上就台区线损普查整治和反窃电工作进行交流分析汇报,抓住可控因素,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消除线损管理的薄弱环节。
最后,对线损管理效果进行检查与考核及时检查和完善考核机制是督促各级人员开展好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动力。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与个人的工作绩效挂钩,根据责任人的线损指标完成情况,在当月的绩效考核中进行兑现。
3、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一是大幅提高信息系统的准确性。通过实施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
SG186、PM S、用采系统中低压用户的资料准确性大幅提高,通过台区信息普查,台区客户与所属配变做到了准确挂接,为其他营销业务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是建立起营销、配电台区信息变更及时双向沟通的常态机制,确保了台区现场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吻合,为营配一体化业务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台区的控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对台区的各类负荷的掌控能力增强,同时为用电检查反窃电工作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对于线损波动台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突击检查。
四是充分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特性,开展台区线损实时监测,不断提升供电所线损管理水平。线损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低压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设备质量、人员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存在许多缺陷,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低压台区的采集覆盖率常常无法达到 100%。由于客户新装或换表在营销系统中走流程后未及时触发采集流程,采集系统在抄表时,便会漏抄这些客户表计,在线损统计时,会使得低压台区线损率偏高。
第二、低压台区的采集成功率达不到 100%。采集成功率达到100 %,是实现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尤其是对于一些用户少的小台区来说,一块表抄不上的后果就会对整个台区的线损影响很大。由于安装工艺问题和设备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采集成功率总是达不到 100%。
第三、采集运维人员消缺能力有待提高。目前部分采集运维人员对采集运维流程并不熟悉,导致大量差错出现,且消缺能力差,好多缺陷反复消缺,仍不能准确发现问题而将其消除。
第四、窃电方式多样,处理困难。查处台区内窃电用户是最直接的降损工作。然而,部分台区的窃电形式多样,情况复杂,降损困难,造成“查获易、处理难”的状况;部分待改造台区的违章建筑多,流动人口较多,人员杂乱,私拉乱接现象严重。台区线损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抄表员兼职,缺乏必须的反窃电技术,一些隐蔽的窃电手段很难被发现。
第五、客户档案信息错误。户变关系不对应,会造成一个台区线损过高,另一个台区线损非常低甚至为负值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电缆走线小区的户变准确性较差,再者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部分台区现场可能存在有表无户客户,因营销及采集系统内无此客户档案,电量不能抄回,会导致低压台区线损率偏高。
第六、特殊台区对线损精细化管理的影响。特殊台区的线损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在当前台区日线损管理的形势下,对鱼塘台区和拆迁台区的管理显得尤为明显,这类台区的管理实际是末端负荷的管理和现场用电秩序的管理,存在客户因素影响管理难度大。
4、线损精细化管理下一步措施
4.1开展台区线损标准化诊断工作
为使复杂庞大的线损分析工作简单化条理化,扩大线损分析的参与面,提升台区线损分析能力和分析质量,可建立规范高效的线损分析标准,从台区线损成因入手,编制台区线损因素表、建立线损分析指导卡和评价表,理顺台区线损分析思路,降低线损分析门槛。分析人员按评价表内容逐条分析并签名,使台区线损分析的准确性和分析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得到加强。根据台区线损诊断主因分层管理落实整改,按可自行整改、需配合整改和系统支持整改三个层次,制订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台区线损标准化诊断的推行,同时也加强了台区的基础信息管理,为后续的台区技改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4.2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高损台区的针对性治理
对因集中器故障和抄表成功率过低导致的高损台区,应立即到现场对集中器及未抄见表计进行及时处理,使其恢复正常,消除因采集系统运行原因造成的台区线损异常。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查处窃电的工作力度,将高损台区下的用户明细按不同用电性质进行分类,对不同用电性质用户的日用电量合理估算,重点针对日用电量可疑的用户进行检查,缩小检查范围。在采取管理措施降损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技术措施进行降损。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获取台区负荷数据,计算变压器月度平均负荷率,对变压器运行不经济的进行及时调整;根据变压器三相电流计算平衡率,一方面对三相不平衡负荷进行相应转移调整,另一方面在办理低压新装增容业务时做到合理规划;对于台区供电半径超长的,采取并台调整的办法,尽量使变压器位于负荷中心,解决末端负荷电压低、线损大的问题。
4.3实行跟踪降损制度,巩固降损成果
对查找出问题的线损异常台区进行处理后,还应加强对这些台区日线损的重点巡视,一是通过查看经处理后的台区线损值是否恢复到合理范围内,来判断查找及处理的问题是否准确。二是通过对其线损值的监视,达到防止线损出现反复的目的,特别是对由于窃电产生的高损台区,能够将容易出现的窃电情况随时掌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大限度杜绝电量流失。
5结束语
线损管理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技术和经济指标。其中低压线损率管理难度大,问题也最多。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动态管理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日常化、常态化管理,只有这样对低压台区的线损管理才会迈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黄玉龙,冯志昆,王立强.配电网0.4千伏台区线损治理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4):22-25.
[2]赵利军.加强无功管理降低县局线损[J].农村电气化,2002(4):24-25.
[3]树童.浅谈电力企业的用电检查管理模式与营销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8):175-176.
论文作者:冯敬勇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电力》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线损论文; 低压论文; 精细化论文; 负荷论文; 窃电论文; 用户论文; 电量论文; 《河南电力》2018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