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细打理,清香盘中飘——教师自作诗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盘中论文,思想政治论文,闲暇论文,清香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诗”的国度。走进祖国琳琅满目的文化艺术宝库,我们常常会发现到处点缀着一串串璀璨的瑰宝,这就是历代的哲理诗句。这些文辞隽永的诗句,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对真美善以大胆的颂扬,对假丑恶以无情的揭露。这些哲理诗词本身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每一时代人类的共同财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充满激情和精彩、理性和智慧、自由和奔放、诙谐与灵动”的诗意课堂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欢迎。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历代的哲理诗句,不仅可以营造诗意化的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同时还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拓宽视野,丰富生活,滋润情感,陶冶情操。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素养和品位的提升,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品读历代诗词、赏析名句佳章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和考试中时常出现的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充满创新的工作。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自己的教学中,求新立异,力图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追求创新的课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新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创新的形式则多种多样。作为一名教师,倘若能自己作诗吟句,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自作诗句加以恰当地运用,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虽然是一名政治教师,但平常喜欢文学,尤其喜欢诗词歌赋,经常翻阅有关诗歌及其鉴赏方面的书籍。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工作之余也随感而发,零星地写了一些旧体格律诗或自由诗聊以自娱,也偶有些诗作见诸报端。“诗词声律古风溢,押韵讲究和谐美。却道今人无拘束,不教规矩伤心扉。”我的诗作的水平可能不高,尤其旧体诗也不太讲究音律声韵,但因为是自己的真实感悟,时时拿出来吟诵一番,别有一番亲切滋味在心头;同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着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自作诗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收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教育教学效果。
现就以《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和粗浅体会。
一、间息月宫开怀饮,笑与嫦娥论当今——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乘坐神龟入沧海,踏礁破肌追巨鲸。
赶上鱼鲨求海匙,竭志觅寻海藏珍。
生翅如鹏展万里,飞骑腾蛇遨河星。
间息月宫开怀饮,笑与嫦娥论当今。
——《咏怀》
马克思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诗意和灵动就在于人能思考,能用“思维的眼睛”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思维的眼睛”,人类就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意识的作用”这一教学内容是《哲学与生活》第五课中最具灵动之美的教学内容之一。
记得去年10月份上“意识的作用”这一内容的时候,恰逢我国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即将在月底发射升空之时,因此这是全国人民谈论的热点话题,也是世界关注的话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感悟人类思维之美,我在课堂上引用了中学时AI写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咏怀》。我一边在黑板上快速地板书,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当我朗诵刚结束,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处于情绪激昂兴奋之中。我动情地说道:“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之谜尚未揭示出来,但是,我们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引领着人类一代又一代去探索,去求真。当然,人的认识就每个个体来说是有限的,他不可能穷尽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但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迅速增加,人们会逐步地认识它们。同学们都知道,我国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即将在本月月底就要发射升空了。探月工程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探月工程及绕月探测的实施,对于巩固我国航天大国地位、提高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充分说明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在中国人实现飞天梦想的道路上,神舟五号建立了里程碑,神舟六号完成了‘逍遥游’,而‘嫦娥奔月’以其本身负载的诗情画意,将一个完整的‘中国梦’呈现给世界。在此,我们翘首以待‘嫦娥奔月’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届时,我要和同学们一道‘间息月宫开怀饮,笑与嫦娥论当今’,好不好?”“好!”同学们齐声答道。
这首诗的运用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科学、探索太空奥秘的热情,而且提升了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天生才气何处有,能力皆从实践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
天生才气何处有,能力皆从实践来。
三尺讲台勤耕耘,挥洒自如飞神采。
——《劝勉》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们都以哲理诗的形式说明了实践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古语说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马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等,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等知识,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最近,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这条短信是一位年轻教师发来的。她在短信中说:她已从西部归来,走上了教坛,但真正初为人师,感到紧张和心虚,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像陶老师那样,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神采飞扬。这位老师是一年前刚从师大毕业的大学生,曾跟我实习了两个月。她因教学实习的效果不好,因而对当教师感到信心不足,于是就志愿去了西部。在收到她的短信后,为了给她信心和勇气,鼓励她当好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在当天就写了上面这首《劝勉》诗,并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了她。”我告诉同学们,世上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任何知识、能力和才干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从实践中习得的,因此同学们要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才。
这首诗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践观”的深刻理解,而且让学生感悟到,不论何时何地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和自己的老师说说,老师就会全力以赴地真诚地给予帮助。“老师永远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这份“阳光下最纯美最圣洁的情感”。同时,从另一侧面,让学生懂得“手机短信”是我们进行交流思想、传达友情的重要媒介,因此要正确地使用手机短信,做一个文明的当代人。
三、冬霜茅枯无情去,春风草青百花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人生不易六十载,又喜吾师华诞来。
莫言花甲万事休,却笑夕阳更精彩!
清茶一壶暗香浮,老松挺直撼胸怀。
冬霜茅枯无情去,春风草青百花开。
——《贺吾师六十华诞》
毛泽东在他的《卜算子·咏梅》中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界永远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唯物辩证法确信事物都是发展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为了教育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一份平和的处世心态,提高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我在课堂上引用了《贺吾师六十华诞》这首诗。我告诉同学们,几星期前,当我得知老校长、我的恩师今年是六十华诞时,就写了这首贺寿诗。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同学们对那个在校园里来回奔波的满头银霜的老者,不禁肃然起敬。
这首诗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岁月无情,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生命虽然是短暂的、有限的,但爱是永恒的,所谓“人生易老情不老”。教育学生要学会去关心别人,尤其要学会感恩,对世间所有曾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表示感谢,铭记在心,特别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师长,等等。“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四、闲暇细打理,清香盘中飘——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锄开墙角荒,栽下数种苗。
施肥又浇水,生长日渐娇。
蜂蝶往来飞,蛙虫抑扬叫。
闲暇细打理,清香盘中飘。
——《忆乡下菜园》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况《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量的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这一哲学道理,我这样叙说道:我曾在乡下工作十三年之久,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除了看书就是侍弄些蔬菜和瓜果之类的了。最近不禁想起了在乡下工作时种植的小菜园。那时学校四周围墙的墙根下,有很多的空地荒置,学校里有一些老师索性开出一块,辟为菜园。我也寻了一块空地,整理数日,就成了自家的小菜园。从市场上买些蔬菜种子和秧苗,栽种而下。闲暇间,施肥浇水,锄草除虫,架芉引绳,忙碌不已,乐在其中。虽然阳光有时被围墙和树木所遮,但由于自己料理勤快细心,蔬菜长势依然不错。每当收获季节到来,去菜园一趟,常能拎回满满一竹篮蔬菜,更是十分兴奋和满足。吃着自己种的菜,自给自足,经济又实惠,新鲜又卫生。食之味甘,嗅之清香,沁人心脾。于是,作诗一首,名曰《忆乡下菜园》以记之。当我抑扬顿挫地吟诵完毕,好大一会儿,教室里鸦雀无声,接着同学们就热烈地鼓起了掌。同学们被我的这块乡下菜园“自然之美”深深地吸引了,也被我的诗作中所表达的“向往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打动了。
这首诗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注意平时努力,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果实的清香”;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自然之美、劳动之美、悠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五、与时俱进从来是,打破框框说创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引擎
诗词声律古风溢,押韵讲究和谐美。
却道今人无拘束,不教规矩伤心扉。
与时俱进从来是,打破框框说创维。
能否想唱就能唱,美酒可乐共一杯。
——《送龙沙结缕》
江泽民同志说:“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引擎,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不仅是我们一时一事的追求,而且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发展的生命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那么,我们今天的创新,只是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下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由下一代人通过创新来完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在学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课内容的过程中,为了分析说明“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必须要突破陈规旧说,要敢于怀疑,要打破框框”这一知识点,我引用了《送龙沙结缕》这首诗。我告诉同学们,我有一个新华网的博友,叫龙沙结缕,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一篇叫《嫩水流觞——对诗词声律继承与革新问题的思考》的博文。他在这篇博文中说:“笔者曾颇受诗词声律的困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使自己深切感受到,没有对传统诗词声律理论上的突破就无法放手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格律诗词。海外国学大师潘受先生说过:‘中国传统诗词是永远打不死的一条神蛇’。笔者认为,尽管其已‘神而化之’,‘蛇蜕’还是丢弃的好,我们不能继续跟在古人身后邯郸学步了。笔者就‘诗词声律还应不应该坚持、诗词声律又如何继承与革新’等问题进行的若干思考辑成文字以抛砖引玉……”我在读了他的这篇博文后,有感而发,写了《送龙沙结缕》这首诗贴到他的博客里,由此我们对“诗词声律继承与革新问题”进行了友好地探讨和交流。“与时俱进从来是,打破框框说创维”就成了我和博友的共同的看法。因为“博客”是现在青少年流行的“网络心情日记”,有不少学生都有自己的博客和自己的博友。所以,当同学们听到“博客”一词,就来了兴趣,而且,由于把“诗”和“博客”“帖子”等极富时代感的新生事物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也让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和好奇,因而参与学习的情绪异常地高涨。
在这节课上,我以“博客”这一流行的“网络心情日记”的形式展示这首诗,不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加深对“创新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老师也能像学生一样积极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亲近和敬佩”之情。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拒绝庸俗”,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博客,让“博客”真正成为自己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和自我提高的健康有益的学习平台。
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维持一种自主倾向,面对明显的外界的教育引导,他们总是有所警觉。如果教育的引导目的太明显或太强烈,则可被认为是冒犯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会激起此人对这些信息的抵抗。而事先不预告或不明确引导目的,在对象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教育行为,常常会像丝丝春雨,无声却滋润了万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营造诗一般优美的课堂氛围,就能收到“大教无痕、大爱无形”的美妙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同时,教师的学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会深深地影响、感染每一个学生,这种影响不仅潜移默化,而且深远持久。
自作诗,对教师来说确实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平常的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在闲暇的时间多想多写多练,在课堂上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清香飘溢”。正所谓“闲暇细打理,清香盘中飘”!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不能要求老师千篇一律地都用“诗歌”来进行教学。作诗,也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擅长的,尤其是作格律诗词。但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永远拥有一颗灵动的诗意的心,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