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政策论文,欧盟论文,生态论文,政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国家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世界农业在经历了粗放式发展和集约式发展两个阶段之后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同时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趋势。为此欧盟制定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生态补贴政策推动本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 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世界贸易组织将这种补贴政策分为三种类型,即绿色补贴政策、蓝色补贴政策和黄色补贴政策。绿色补贴政策主要是指那些不影响农产品贸易价格的补贴政策,例如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补贴等,这些补贴政策都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对于推动世界农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并且不会对农业贸易价格造成直接的影响。蓝色补贴政策也是旨在提升国家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本国农业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贸易的价格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最后一种便是黄色补贴政策,这种补贴政策对农业贸易价格的影响较大。国家制定这些政策的基本初衷也是提升一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例如给予农产品出口补贴,这种补贴力度如果太大则会被世贸组织成员国认定为倾销。由于绿色补贴政策的初衷是为提升国家农业生产效率,也不会对农产品价格造成直接的影响。因而这种补贴政策在世贸组织之内可享受豁免权。蓝色补贴和黄色补贴政策则会对农产品贸易价格产生扭曲作用。这种补贴政策会在世贸组织内部被逐步削减甚至取消。 欧盟在农业贸易中,针对一些农产品实施了价格支持补贴政策,属典型的黄色补贴,扭曲了农业贸易价格。这种政策需要削减和禁止,在这方面欧盟面临一个处境,就是既想不减弱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又想适应WTO规则。为此他们只有创新和转化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政策。为此欧盟试图抛弃过去价格支持体系,而将对农业的补贴转化为生态补贴。从补贴形式上看,已经将价格直接补贴转化为生态补贴,从内容上看,这也意味着整个欧盟农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即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确立。2003年6月,欧盟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完全相挂钩,生态农业政策补贴体系正式形成。经过十年的努力,欧盟生态农业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生态农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欧盟农业经济的竞争力。2012年,欧盟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最低标准指标体系,欧盟各成员国也以此为指导依据,制定了更加适合本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欧盟关于农业生态指标的激励机制 首先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地区和相关生产者制定了奖励机制。农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投入的大量资金,政府均给以不同程度的补贴。生产者在生态方面的投入越多,政府给予的补贴标准就越高。这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者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成为影响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措施。除了奖励机制以外,针对不主动参与生态农业的,甚至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组织和个人也设置了惩罚措施。申请农业生态补贴资金的经营者必须保证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所能取得的成果,并且还应当向政府提交具体的生产计划。政府在对这些的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上进行科学的、严格的审查。对于审查不合格者不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审查合格者则会按照承诺期限和承诺效果进行验收。验收中如有存在承诺与实际情况不符者则给予惩罚。 欧盟所实施的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在推动本地区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生态补贴政策的实施中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产生了客观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政府的推动下,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消费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欧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大大提高。农民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投入的资金都能得到政府合理的补贴,他们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获得了客观的经济回报。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保持着持续的动力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环保理念由此深入人心,他们在农业生产甚至生活中都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力图做到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农业生产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被降到最低。 三、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状况 1.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对生态农业的关注和投入由来已久。1998年以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不足,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增加粮食产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在那个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因此,国家制定的各种农业补贴政策也都是针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国家以农业补贴刺激农产品生产,但是在这种政策刺激下,农户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垦荒等措施提升粮食产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我国粮食生产虽然保持了九连增、十连增等佳绩。但是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加剧,政府也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农业补贴政策开始出现生态保护的内容。 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内需动力不足,农产品消费需求低迷。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这样,针对农产品生产的补贴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这些农业补贴政策和资金也开始向生态补贴方面转化。1998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这又一次给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敲响了警钟。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更是到了不得不调整的紧急关头。随后,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荒、退耕还湖、退耕还林等。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设置了专业补贴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东北、华北和西北植树造林,沿江、沿河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 2.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存在的不足。我国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各种农资补贴,例如农民购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并对这些农资进行低价管制,确保农民能够以低价买到这些农资。而且国家还会给予这些农资的生产厂商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都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农资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率。同时这些农资的使用也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当然,这些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农产品产量连年增加。但是这些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长远看这种农资补贴政策是不利于我国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的,也是与生态农业补贴政策相抵触的。 四、优化我国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建议 1.加强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立法保障。农业生态补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对于生态补贴政策应当从法律层面做出设定。给生态补贴制定必要的立法保证和指导。从欧盟生态农业的补贴政策来看,健全的法律体系成为提升欧盟生态农业政策贯彻执行力度的重要保障。一些生态补贴的奖励、惩处、评估机制等都在法律框架内首先确定下来。因此我国在推行生态农业建设,完善生态农业补贴政策工作中应当首先制定健全的法律规范。对于生态补贴的必要性、方向、力度、领域等内容做出规划和设定。 2.完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各种生态政策的实施需要以一定的指标为参考。例如农业环境的最佳状况和最基本状况。生态环境改善到什么程度算是明显有效等。这些指标体系是生态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首先我们应当根据指标体系,确定我们现在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找到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生态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优化我国农业补贴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功能。正如上文所说,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中存在很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抵触的内容,例如农资补贴,就是一种提升农业生产广施农药的补贴政策。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我国应当改革和优化当前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于那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领域和经营项目给予大力的财政补贴。而对于那些不利于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补贴政策应当及时清理。确保我们的政策与生态农业之间应当实现顺畅衔接。而且他们的工作还应当更大程度的完善这些政策措施,不断加强政府在生态农业补贴中的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亟待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还需要全面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诸多影响因素。例如人口压力过大,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物科技不发达,农业经营体制不完善等。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生态问题的原因。为此要想建设一个理想的农业生态体系就要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单纯的农业生态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农业的建设情况。还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 联系电话:010-52480188借鉴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完善我国农业政策_农业论文
借鉴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完善我国农业政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