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的功能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天的科学知识体系中,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无论是在自身的规范化、精确化程度上,还是在直接运用于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上,都还是不尽成熟的。这部分是由于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致,同时也是对这一领域所作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当人们谈起“社会科学”时,有些人强调“社会”,另一些人则强调“科学”。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现实,即人类仍然不能像处理“复杂的”自然问题(如快速拍摄木星照片)那样,有效地处理“简单的”社会问题。显然,正确地理解社会科学的本质,必须把“社会”和“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能够考察社会,人们必须首先“超脱”社会——就像使劲提着靴袢使自己升上月球一样;同时,为了理解社会,人们又必须采取一种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思考我们的社会环境。这既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困难性所在。
尽管如此,社会科学并没有因为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裹足不前。法国一位学者在论述当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时指出:“现在有充分事实证明像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许多学科将恢复繁荣。过去多少世纪中,这些学科是居于前列的。这是因为这些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今天的新需要相适应。”(注:唐赞:《科学技术社会带来一种新的发展型式吗?》,载《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因此,本文拟结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重新探讨一下社会科学的功能需要、功能特征和功能实现,以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对社会科学功能问题的重视和正确评价。
一、社会科学的功能需要
社会科学的功能是指它作为一门科学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功效和可能起的作用。这一陈述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社会科学是一门科学,它作为也仅仅作为科学整体的一部分发挥功效和作用;(2)社会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的功能是其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3)社会科学的功能需要直接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最初是以求得关于自然界存在、运动、变化的真知、真理为己任的,以后则发展成为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科学不仅是科学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功能结构,而且已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分析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时,首先应该把它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并把它与宗教的、政治的、道德的意识形态以及实际的社会行为区分开来。后者只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社会科学本身。社会科学本质上并不是一种信仰体系,而是一种客观真知的体系。作为人类追求客观真知的智力活动之一,它运用科学的认识方式去研究各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仅仅按主观价值去评价这些现象,因而也不只是一种舆论、一种“意义”或社会过程的一种观念性附着物。历史上,人们对社会活动、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的认识有一个从非科学、准科学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自近代以来,社会科学已经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沿着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或二者结合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由众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系统。正是由于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它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决策和人的行为的智力支持和理性根据,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从而呈现出独立的社会功能。
其次,还应该把社会科学放在科学的整体结构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来考察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逐步深化和日益成熟的象征,忽视社会科学的作用而片面地强调自然科学的功能,现代科学就既找不到它的出发点和归宿,也难以有效地应用于社会实践;把社会科学从科学整体结构中分离出来,孤立地考察其社会运行,则会导致社会与自然的分裂,导致社会科学理论的空洞乏力。而且,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科学的研究对象已拓展到复杂的“自然——社会”实践系统。对该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既需要自然的智慧和知识,也需要社会科学的智慧和知识。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在研究对象上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在研究方式上越来越具有渗透性和协作性。这些特征恰好说明了科学功能协同性的日益加强。
以现代科学的重要功能——生产力功能为例。一般说来,自然科学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和变革“物”,实现物质变换;社会科学的功能则主要是研究人和社会,实现行为变换。但这二者在社会化生产活动中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自然科学虽然在改进劳动工具、拓展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协调生产力诸要素、合理配置生产资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却不能不依靠社会科学。美国学者C.法利纳和M.凯利在分析因管理不善、市场条件不利而导致的技术革新失败时指出:“社会科学在使自然科学的投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把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国家资源来开发应该成为完整的革新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夏禹龙等:《社会科学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起构成完整的生产力系统的一个功能部分。
社会科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于:它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把研究活动和研究对象、研究者和研究环境严格区分开来。虽然宗教学不等于宗教、政治学不等于政治、经济学不等于经济,但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知识和成果显然对社会的宗教、政治、经济活动产生着或快或慢、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时甚至能使其改变原有的状态。并且社会科学家本人就是社会行为者和社会生活的参与者,他与其研究环境不可分割。离开他身处其中并作为组成部分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社会科学家甚至不能找到理解社会的恰当词汇。这种直接性、自指性和“共生性”决定了社会科学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而且社会科学的发现或理论的真理性检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进行,而只能在应用于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来检验。一项成果是否正确、有效,是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它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及功能实现有着直接的联系。对自然科学来说,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实现只不过是更加强了人们对其真理性的信赖;而对社会科学来说,功能实现的程度决定着知识的真理性程度,因而是其自身认识结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把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加以规范从而塑造出其特有的结构与功能的动力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在结构和运行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发达的社会分工,其结果使社会的异质性增加;另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又使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活动主体之间的普遍联系增强,使社会真正成为一个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体系。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政治行为的国际化,现代社会更经常处于迅速的变化之中,具有日益加快的节奏。这种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变化迅速的大系统特征,不但提出了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要求,而且使社会管理活动必然地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社会科学由于直接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已成为指导社会管理科学化的不可或缺的智力基础。而且社会科学在澄清问题、提供概念、评价政策规划、减少不确定性及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等方面日益增强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一直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在学科建设和理论、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要求相比,还明显不相适应。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的,我国目前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两大差距: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上的差距要比技术上的差距更大。这正反映出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展开,我国社会正在迅速地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全面转型。其基本特点是,各种社会要素极为活跃,社会互动日益频繁,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循环激荡。这一状况必须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准确、高效,要求其职能由议论性和舆论性转变为解释性和决策支持性,要求它提出解决因新旧体制矛盾、新旧观念冲突而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方案、并对当前和长远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对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既是一种严峻挑战,也是一次发展和繁荣的机会。而重新估价和建构我国社会科学的结构与功能,正是摆在每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社会科学的功能特征
一般地,社会科学的功能特征是由其结构特征决定的。这里,我们仅从功能目标、功能设定、功能过程和功能评价四个方面对社会科学的功能特征做具体分析。
(一)功能目标。社会科学的功能目标是指人们根据其结构性质而对它提出的功能预期。我们知道,科学的一般功能目标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认识世界方面看,科学的具体功能目标主要有三:描述、解释、规范。描述性研究需要指出现实世界“是什么”,解释性研究旨在回答现实世界“为什么是这样”,规范性研究则要提出现实世界“应当是什么”。自然科学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般局限于描述和解释方面,即主要回答自然界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和为什么如此,通常并不能涉及自然界应当如何的问题;社会科学则不仅要揭示社会现实的真实状况,解释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而且还需指出这种状况与人类理想的符合程度,并提出改善这种现实状况的规范性劝导和方案。在这一点上,社会科学的功能目标要比自然科学更广泛,实现难度也更大。而从改造世界角度看,科学的具体功能目标在于为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工具。其中,自然科学主要作为生产力改造现实的物质世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而社会科学则不仅作为生产力参与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而且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塑造社会的文化范型。在这方面,社会科学的功能目标同样要比自然科学宽泛且实现难度更大。
当然,上述功能目标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其一,如前所述,现代科学是一个结构整合的统一体,其功能目标通常具有高度关联性。比如在处理复杂的人工自然问题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会涉及价值选择和规范建构。其二,科学的功能目标是由社会塑造并寓于社会整体系统的功能目标之中的。在不同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社会整体系统的功能目标往往会有不同的侧重,从而对科学及其不同领域的具体功能目标的强调也会发生变化。
(二)功能设定。社会科学的功能设定是指在充分考虑科学的特性和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它所能提供的条件,对社会科学的功能阈和功能强调所作的具体估计和限定。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异常复杂和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有些是科学能够解决的,另一些是科学目前尚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的,其它一些则可能是它永远无法给予解决的。功能设定实际上就是要在社会需要和科学活动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的社会功能。
现代社会科学正在形成一个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文化人类学等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制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现代社会科学并没有涵括人类经验知识的所有方面,它只研究和处理特定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对现代面临的所有问题提供答案。“设想知识必须完全有效,是对理性知识的本质的一种误解。人类知识,无论只由理性‘常识’构成,还是只由理性科学构成,肯定只是影响社会行为的几种力量中的一种。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社会科学本质上是有局限性的。”(注: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09页。)此外,从现有发展水平来看,社会科学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仍然只能是议论性和描述性的,所使用的方法也主要是定性的和半定量的。要求它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度精确化和定量化的水平,并不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对社会科学的功能设定还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它所能提供的便利条件结合起来。对社会科学来说,充分的资金投入和人才供给,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合理的奖励制度和报酬体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要能够为社会科学成果向应用领域的转化提供制度化的政策保证、财政支持和具体途径。因此,当我们为社会科学设定可能的功能类型,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决策咨询功能时,必须同时客观地估计这些功能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的实现程度可能有多大。对于那些社会不需要或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或实现程度很低的功能类型,应该明智地将它们排除或暂时排除于现实功能范围以外,否则既没有实际意义也难以明确主要的功能目标。
(三)功能过程。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过程是指它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参与社会和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从参与社会的过程看,社会科学成果向社会的渗透必须经过强有力的中介体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通常是通过政府的权力和权威才能实现。具体地说,它必须转化为国家的政策、方针、战略、管理制度和主导价值等,并经过合法化过程和有组织的执行系统,才能对社会产生有实际意义的作用。这一点是与自然科学有区别的。自然科学成果虽然也经常借助政府的力量加以推广和应用,但并不需要过多强调性的措施,也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途径。这一特点也使得社会科学在发挥其功能的复杂性上远远超过自然科学。贝尔纳对此曾精辟地指出,“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所发现的种种技术,只要有其内在的功效,就完全有希望直接用来为人类造福”,而社会科学“对社会体制的研究本身一旦看起来会引起人们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就遭到阻碍并且被引到毫无成果、单纯描写性的学术水平上去”(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45页。)。
从发挥作用的机制看,社会科学也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次序是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层次,即首先通过技术改进生产或生活工具,然后逐步地对社会制度层次和价值层次的内容产生作用。换句话说,它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这样一种作用机制。社会科学正相反,它首先要在影响决策者的价值观、说服公众舆论并不同程度地改造社会体制之后,才能最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日常行为产生作用。因此,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善以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社会科学的功能具有直接性;而对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来说,其功能则是间接的。
(四)功能评价。社会科学的功能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偏好对社会科学的作用和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客观和公正的功能评价,既是科学运行的内在要求,又是促进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存在功能评价问题,而且都比较复杂,不仅牵涉经济效益而且涉及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当前的作用而且要分析长远的影响。主要困难之一在于评价标准的选择,标准不同,评价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有时甚至相反。按照经济学的评价模式,对科学功能评价指标主要可能包括:资源投入的数量、质量和分配状况,绩效、效率、充分性、公平性、适合性和社会发展总体指标。一般来说,对科学功能硬指标的评价是比较成熟和客观的,可操作性也较强;而对其软指标的评价则往往弹性较大,可操作性也较差。
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功能评价问题尤其复杂,也较难做到客观、公正。首先,构思完美的理论、设计精良的方案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局限性、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社会科学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在发挥功能的过程中,事与愿违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其次,由于社会科学的功能评价涉及较多的软指标,有些功能的发挥需要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实用理性去判断,或在评价标准上搞“短期行为”,就会在承认和奖励上失之偏颇。再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往往同社会阶级、集团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一个社会理论的应用、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一种管理制度的推广,意味着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结构的重组。那些从中受益较多的个人或利益群体,会对这个理论、这项政策和社会制度持欢迎的态度,并对其功能给予高度的评价;否则,要么不欢迎甚至反对它们,要么对其功能给予较低的评价甚至否定性评价。这种利益相关性,是导致许多社会科学成果得不到采纳、功能难以发挥和评价不能公允的重要因素。回首过去,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三、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实际上包含着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和社会过程。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社会科学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和有效的发挥。这些条件既涉及科学活动的内部因素,也涉及到它的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科学功能实现的内部条件是指社会科学自身的成熟程度和应用能力,具体指:(1)理论条理化程度,包括科学化水平、规范化水平和结构优化程度;(2)洞察力,包括理论的先进性、解释能力和探索能力;(3)可操作性,即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政策、战略、方针、道德准则等的可能性;(4)与自然科学的“并协性”,即在科学整体中与自然科学的整合程度和联盟意识;(5)组织方式和管理水平。事实表明,成熟程度低和应用能力差是社会科学实现其预期功能过程中出现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丹尼尔·贝尔在谈到社会科学与历史的脱节时指出,社会科学面对新的问题“并没有恰当的理论”,“所使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语言,更常用的是二百年前的假设”(注:J.P.布蒂纳:《人文科学和社会实践》,《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卷第2期。)。这种状况,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它与自然科学的长期分裂,不能不使其应用能力和综合开发能力受到局限。
社会科学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是由社会环境提供的。社会环境不仅现实地塑造(选择和开发)着社会科学的功能目标、功能类型、功能范围和功能强度,而且对其功能实现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包括的因素很多,其中对社会科学功能实现影响直接和较大的因素有政治制度和决策制度、利益集团和政党、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大众传媒和公共舆论、总体文化和国际环境等,这些因素各自在不同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有大有小,有积极有消极,但总的说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正在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科学事业的兴衰。一方面,经济关系的性质、状况和成熟程度规定或影响着社会科学的客体——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关系又造就着社会科学家的特定人格和素质。“只有在非常关心提供最大福利的社会化经济中,才可能期望社会科学得到充分发展。因为在那里,它们需要在实践中和在理论上都成为社会生活机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注: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58页。)。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独创性贡献,它结束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片面认识,是我国经济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的崭新起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世界市场为舞台,把过去单一、同质、僵化的社会要素改造成为多元、异质、充满活力的“社会有机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但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而内在地联结起来,而且还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纽带而内在地联结起来。这种宏观经济环境无疑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多层次的研究需求和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从而为其学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突出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也为社会科学独立研究、创立学派和自由学术赋予了主体人格。市场经济塑造出的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新型人际关系,使我国的社会科学家开始获得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获得的平等地位,使其有可能与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主体形成一种法理型契约关系。这样,社会科学就有效地避免了作为政治附庸或权力祭品的尴尬状况,它将按新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参与竞争、发展合作、实现功能并获得报偿,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民主政治环境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功能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社会科学具有直接的政治功能,它能够通过对政治家、政党、政权和政府的作用,为制订政治纲领提供理论基础,为总结历史经验提供政治借鉴,为指导日常政治活动、影响日常政治行为提供社会规范。由于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政治性,因此社会科学活动往往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比如以改进政策制定为核心目标的政策科学,企图透视历来被看作是由少数政治家和高层决策者垄断的政策过程,指出现实政策过程的缺陷与不足,并用自己特有的手段和方法探讨可行的改进方式与途径——这实际上已牵涉到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它的成果不仅可能影响政策制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还可能影响到整个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甚至导致权力的更替。这种政治敏感性的结果,使政策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它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决策科学化,就必然要求政治民主化。
民主政治是一种制度、权利、作风的统一体,它以民主决策制度的形式赋予每一个公民享有规定的权利,要求领导者和每个公民都具有民主作风。因此,对社会科学活动而言,民主政治意味着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它能够有效地保护探索性研究,为不同的理论、观点、方法和不同的政治倾向提供生存与争辩的一席之地,不“以人废言”或“以言废人”。在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的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是科学的,它的组织制度和选举制度是民主的,它的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则是自由的。这种良好的宏观政治氛围,必然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并为其功能实现扫清障碍。
第三,积极的文化心理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功能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文化心理是内隐在人们心理结构深层的价值偏好,它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是文化传统中最稳固的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通常与其文化心理关系密切。文化心理对社会科学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它影响着社会科学被重视的程度和重点;其二,它影响着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文化心理是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不宜简单论列,但总的来说是伦理本位的,强调和谐与中庸。这种文化心理平稳有余而活力不足,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也经历了一次全面重构的过程。市场经济的许多准则,如主体独立、交换平等、竞争自由、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风险意识、创新精神等,正在转化、沉淀出新型的文化心理。而新的文化心理又反过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这种新的文化氛围首先提供了反省自身和改造自身的压力。面对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诘难、批评和挑战,一种久违了的批判理性和进取精神正在社会科学活动中悄然新生。同时,这种新的文化氛围也赋予社会科学以希望和信心。
当然,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只是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现在,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还有大量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成果转化问题、投入强度和方式问题、奖励制度问题等。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家不仅要获得全面的知识、一流的思想和认识能力,而且要具备顽强的毅力、韧性和热情。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政治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