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保障改革与运行研究_养老保险论文

河南省社会保障改革与运行研究_养老保险论文

河南省社会保障改革及其运作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省社会保障改革及其运行现状

(一)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现状

目前,全省118个县市全部实行了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的养老保险统筹。据统计,全省国有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已达344万人,离退休职工超过了74万人。按职工人数计算,养老保险统筹覆盖面达95%,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年工资总额为93亿元,统筹养老保险金的提取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1%,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17.45亿元,总支出14.56亿元,当年结余2.89亿元,滚存结余17.5亿元,其中,购买国债4.3亿元,占余额的25%。全省17个市地全部实行了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全省近百家企业为10万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参加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职工22.9万人。全省部分市地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管理试点,对企业不分所有制形式,不分职工身份,按一个比例征集保险金,按一个标准支付退休费用。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开始在新郑、长葛等县进行试点,目前全省已有82个县开展了这项工作,有160万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全省共筹集养老保险基金7600万元,2000多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主要用于购买国债。

失业保险方面,其保险范围主要为国有企业职工。目前,全省17个市地、118个县全部实行了失业保险统筹制度,统筹覆盖面达98%。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达396万人,实际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已超过10.39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统筹收入1032万元,占职工工资的1%。失业保险基金统筹支出6137万元,当年结余4095万元,滚存结余24535万元,其中购买国债7455万元,占结余额的36.3%。

(二)医疗保险及其他保险现状

在医疗保险方面,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分别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和劳动保险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实行实报实销,个人不负担费用。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由企业自行负担,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近年来,我省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积极配合,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医疗费用国家和单位包揽过多、超支、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公费医疗制度为基础,在一些市地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1996年5月,我省成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部署,许昌、新乡、漯河被确定为国务院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城市。同时,从1995年国家四部委提出“两江”医改模式后,我省又有商水县、鹿邑县、项城市、郑州市上街区等25个县(市、区)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职工中开展了社会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运行一年多以后效果较为明显。到1997年上半年,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实施社会医疗保险的县(市、区)已占全省总数的近1/5。全省已有35个县市实行退休职工医疗费统筹,参加的职工已达1.5万人,年收入2800万元,支出2600万元,累计结余847万元。

在女工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改革方面,各市地先后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范围内实行了《女工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企业职工医疗改革试点意见》。全省已有30多个县进行了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试点,87.2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年收入770万元,年支出510万元,累计结余1122万元。20多个县市试行了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达69.8万人,社会统筹年收入620万元,年支出510万元,累计结余527万元。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现状

截止到1997年6月,全省已有洛阳、周口、平顶山、信阳、南阳、安阳6个市地政府(行署)制定下发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指导性文件;有44个县(市区)出台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占我省农业县(市、区)的30.7%,有45个县(市、区)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农业县市区的31.47%。此外,郑州市、项城市出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的出台,明显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推动了制度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成效显著。

(四)全省财政系统保障制度管理机构及社会保障制度机构管理费现状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运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对劳动者和公民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一种制度。财政为满足政府职能需要弥补市场基础性配置资源不足,在社会保障方面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我省已在全国首先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外,自1996年9月我省又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市场及县市社会保障财政管理机构以来,全省财政系统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机构组建步伐明显加快,截至1996年年底,我省已有14个市地的财政部门成立了社会保障科,其中郑州、濮阳、驻马店、周口、许昌、商丘等市地已正常开展工作,部分县市成为了社会保障科(股),一个从省到县市的各级财政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体系正在形成。

关于我省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费问题,其收入在增长,支出在下降,结余在加大,人数在增多。

二、我省社会保障改革及其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征收比例过高

1.主要表现和消极影响

在我省社会保障及其运行中,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比例过高问题较为突出。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按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保险金;二是按企业离退休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保险金;三是按个人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交纳的保险金。按照国务院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统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5%~17%,个人交纳部分为工资总额的2%~3%。但就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除个人交纳比例一般为2%或3%以外,前两项筹集比例一般分别为23%和25%,1995年全省统算,养老保险金统筹比例为23%,明显高于国务院规定的比例。

当然,较高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统筹比例,可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积累,对提高离退休养老保险金收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了财政负担。养老保险费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就我国来讲,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都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作为所得税的纳税扣除处理。因此,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得税收入。第二,加重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负担。第三,成为引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分散的根源。按照《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人事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劳动部门负责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形成纵横交错、条块分割的混乱状态,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业务交叉,成本上升,基金浪费和损失十分突出,其根源在于养老保险基金提取比例过高。第四,成为产生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标准过高的温床。第五,加大了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难度。养老保险金的收缴,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和改革的基础。近年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率呈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1992年收缴率达94%,1993年降到86%,1995年仅为80%。一些县市出现收不抵支。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提取比例过高,亏损和效益不佳的企业缴不起,效益好的企业怕吃亏也不全额缴纳,给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增加了难度。

2.原因分析

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提取比例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四点:其一,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出现偏差。要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各种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措施都不能有碍于经济发展。更何况,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刚刚超过6%,仍属年轻型人口国家,到下世纪才步入老年型的行列,到2010年,这个比例也不足13%,相当于目前美国水平,而当前美国提取的比例仅占企业工资总额的15%。从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比例的关系看,我国目前确定的养老保险化程度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比例亟待调整。其二,将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险收入与老年人的总收入混为一谈。老年人的总收入与社会养老保险收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老年人的总收入包括再就业收入、储蓄、子女供养、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商业性养老保险收入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收入等。其中社会保险收入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全部需求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一些部门的同志错误地将社会养老保险收入混同为老年人的总收入,或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抑制商业性养老保险发展,试图用社会养老保险金来满足老年人各种需要,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提取比例大幅度提高。其三,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动,提高提取比例,多收取,多积累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机构就可以多提取管理费。有些地区的劳动部门还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与本部门职工的奖金分配挂钩,地方政府也可以用各级的资金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其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因素的推动。实行“部分积累”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以及逐步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是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率,并在向省级统筹过渡中,向提取比例高的地区看齐,逐级提留养老保险基金,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提取比例的提高。

(二)基金管理和使用不当

1.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结余基金用于投资贷款数额过大。为了规范“两金”结余的使用。财政部、劳动部财社字(1994)59号文件规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相抵后的结余额,除留足两个月支付费用外,80%左右用于购买国家特种定向债券,在国务院没作出新的规定之前,不得在境内外进行其他直接投资和各种形式的委托投资。1995年,我省“两项基金”滚存结余用于购买国债的仅占当年滚存结余的22.6%,与59号文件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反,结余基金的使用存在着委托放贷、自行放贷、担保抵押借款、经商办企业、主管部门挪用、购建宿舍楼、办公楼等问题。由于“两项基金”资金结余的投资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风险大、回收难,致使一部分资金投出去,收不回,造成“两项基金”的流失和浪费,严重影响了基金的保值增值。二是基金支出不合理。从对我省“两项基金”的检查结果可看出,基金支出存在超提管理费、超提转业培训和生产自救费、列支基建性支出等问题,有少数地方还存在挪用基金搞贷款的现象。

2.成因分析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建立起来的,缺乏总体设计、统筹规划。企业职工养老、失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保险形式最早兴起,对其运营过程的管理,一直以劳动部门为主,财政、银行、审计等部门参与管理,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两项基金”统筹至今一直没有统一配套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具体经办机构只有执行由部门下发的财务制度。由于该制度由部门自行制定,自己执行,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造成基金运营无法可依,基金流失和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三是过分强调基金的保值、增值,风险意识淡薄。由于“两项基金”是为保证职工年老或病、残、伤、死、失业等的基本需要而设置的。带有明显的递延性,因而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一些单位为了一昧追求提高增值率,就把目光放在投资少、见效快、利润率高的股票、房地产开发上。一些地方为解决企业燃眉之急,在筹资无门的情况下,挪用基金用于贷款,误认为既解决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又可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等。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忽视了基金投资风险性,过分强调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导致基金的流失和浪费。四是按比例提取管理费办法欠妥。现行管理费是以“两项基金”的收入基数,按2%~5%的比例提取的。这一提取比例,在“两项基金”统筹初期,基金收入额小,管理和开支额大,提取额相对比较合理。但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管理旨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收缴额越来越大,加之具体经办机构近年来已初具规模,各项设施逐步到位,开支项目越来越少,若仍采取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办法,势必造成管理费提取额越来越大,管理费结余越来越多的局面,大量的管理费结余在缺乏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社会监督机构的约束下运作,必然造成使用上的混乱。

(三)医疗费支出增长快与收入来源不足并存

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据统计,我省从1990年到1995年省级公费医疗费支出年递增31.3%,而同期财政支出平均增长速度为18.16%;另一方面,医疗费用严重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个人大量垫支医疗费。单位垫支职工医疗费,挤占了单位经费,致使一些单位除了职工发工资的“吃饭钱”以外,剩下的就是“吃药钱”,有的单位甚至已无钱再继续垫支,只好由患者自己垫支。企业医疗费用开支也在增长,有的企业职工福利基金全部用于医疗费开支,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更新改造;此外,医疗经费困难与医疗资源浪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行政事业单位医疗费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波动中始终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成为各级财政拮据或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企业劳保医疗费用开支的上涨,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费用约束机制,医药费的损失浪费严重,一方面医药费困难、另一方面则许多药品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分析其原因,一是缺乏合理的医疗保障基金筹集机制,二是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三、我省社会保障改革及其运作的总体方案研究

(一)目标原则

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我省“九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策、机构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基本政策和制度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和监督检查,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有法可依,依法保障。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要加快改革步伐,按照《决定》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二是政事分开的原则。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管政策、管制度、管标准、管监督,不直接管理资金的收缴和营运。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由社会机构依法经办,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三是服务社会化的原则。要改变现有社会保险的管理和服务基本由企业承担的“企业保险”状况,将目前各部门、各部门分散管理逐步转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将目前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性工作转为社会化服务。四是普遍覆盖原则。社会每个成员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养老医疗等问题。同时,也有义务与其他成员共同承担意外事故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应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并实行属地管理。五是城乡有别的原则。现阶段,我省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在保障形式、标准等方面,城乡之间要有所区别。我省广大农村在近期还不具备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但在群众生活温饱有余、基层组织健全的地区,可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民养老保险。六是逐步建立的原则。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新制度建立过程中,要有过渡的措施,以保证社会安定。七是多方共办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项目均鼓励社会、企业、机构、家庭、个人出力支持兴办。要广泛动员社会上的一切力量,改变国家、企业包揽一切的局面。

(二)内容方案设计

1.改革的主要内容

“九五”时期,我省应重点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结合我省实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从六个方面展开:一是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要把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国有企业职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股份制企业职工、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私营企业员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帮工、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也应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养老保险。二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应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随着经济发展,在理顺分配关系,加快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进程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在当前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3%的基础上,每两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由企业和个人各负担一半左右。三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应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具体办法是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由3%起步,以后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企业按全部职工缴费的一部分也分别按照社会平均工资和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个人账户(由14%起步,以后逐步降低到9%),企业缴费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职工退休后,按照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包括本金和利息)按月发给养老金。四是建立起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五是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补充养老保险应由企业在国家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效益为本单位职工建立,主要体现不同单位的效益差别,企业可自主选择保险机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职工个人根据经济能力和不同需要自愿参加。六是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

第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市场机制运行中,失业问题不可避免,我省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应从六个方面做起。一是扩大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把目前仅限于国有企业的失业保险,扩大到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二是失业保险基金,统一筹集和管理。失业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统一标准,实行社会统筹。企业按照全部工资总额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个人也要交纳少量失业保险费。三是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结构。基金的绝大部分(至少在80%以上)应用于失业职工及其家庭,加强基金使用的社会监督。四是切实做好失业救济工作。对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凡属于非自愿性中断就业,并在失业前累计工作时间满一年的,进行失业登记后,可按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标准可适当提高。失业保险待遇给付期限,按失业前工作的时间长短划分不同档次,但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以后转入社会救济。五是要做好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的衔接。失业救济期满尚未就业的职工,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按照社会救济的标准提供救济。六是企业和社会都要开拓多种渠道,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第三,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的所有劳动者。因此,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用人单位缴费,应参照本城市上年实际支出的职工医疗费用换算成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10%。职工个人缴费先从本人工资的1%起步,由用人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扣,并随着经济发展和工资增加逐步提高,相应降低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个体劳动者的医疗保险费用,按照当地平均水平,全部由个人缴纳。二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职工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的大部分(不低于50%)和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个人的医疗费用。个人医疗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为职工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的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由医疗保险机制管理,集中调剂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超支,可按规定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三是建立对职工个人的医疗费用制约机制,减少浪费。四是加强对医疗单位的有效制约,改善医疗服务。五是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第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把目前集中于政府部门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业务经办、基金营运、监督检查等职能,按照政事分开、职责清晰的原则,分别明确相应的机构和组织的职责权利。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改变现在由劳动、人事、卫生、民政、保险公司等部门分管社会保障的旧管理体制。组建省社会保障厅(局),其主要职能是统一负责全省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行政管理职能。各市也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二要根据政事分开的原则,将目前分散在几个部门分险种的基金经办机构合并为一个不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独立经营、统一精干的法定社会保障管理基金经办机构,负责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营运和管理,对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管理费收支实行严格的预决算管理。三要建立社会保险监督组织,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监督。

2.“三线”方案模式

为使上述改革内容层次化、规范化、具体化,使我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运作有序进展,逐一落实,我们针对改革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三线”方案。所谓“三线”即普及线、中等线和高等线,或称温饱Ⅰ型线、温饱Ⅱ型线和小康型线。其内涵主要如下:一线方案(即温饱Ⅰ型方案或称普及线)覆盖面包括全社会的城镇、农村。资金来源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共同负担,以国家负担为主,保障水平较低,为第一保障层;二线方案(即温饱Ⅱ型方案,或称中等线),其保障对象是在一线基础上的中等收入阶层,主要为城镇企事业职工,资金来源由集体(企业)、个人负担,以集体(企事业)为主,为第二保障层;三线方案(即小康型方案,或称高等线),其保障对象是在中等线基础上的高收入阶层,资金来源主要以个人负担为主,此为第三保障层。此方案中以一线方案为基本保障,自上而下随着保障对象收入水平的提高,保障水平和项目作相应变化,负担费用和保障水平向同一方向运动。这不仅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应,公平与效率的结合,而且还体现了城乡有别,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原则,适应于我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之,“三线”运作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共同构成我省社会保障改革及其运作的新机制。

(三)近远期发展策略

1.小步走快转弯

“小步走”即社会保障项目的增加和保障程度的提高,不能走得太快、太急、应先突出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项目,其他项目可以暂缓,逐渐适度解决。如目前侧重解决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进而带动其保障事业发展。“快转弯”即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机已成熟,应采取措施快速地由社会保障“国家化”、“政府化”向社会保障“社会化”转变,把原有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政府的投入快速地过渡到社会化投入。当然,这里的“快转弯”还要与“小步走”结合。这也犹如一个人走路。小步走快转弯可能不会摔倒,如果快步跑再加急转弯就会跌倒。我省社会保障改革也有这个规律。“小步走”是针对社会保障项目程度的扩大和提高而言的,“快转弯”是针对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而言的,“小步走”与“快转弯”结合战略,就是指我省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可以快刀斩乱麻,抓住时机迅速转变,但社会保障项目、程度的增加和提高要稳中求妥,在“转弯”前和“转弯”后都要有一个适当的过渡和调整期。“小步走快转弯”是一种近期发展战略。据统计分析,我省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在形式上有些超“度”,但在实际上还有些亏空(有些企业的离退休金不能按时发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小步走快转弯”策略Ⅰ和策略Ⅱ。策略Ⅰ是在社会保障需求上做文章,主张压缩超“度”部分填补亏空部分。策略Ⅱ是在社会保障供给上做文章,把国家和企业供给转化为个人供给,实现社会保障适度健康发展。

2.切线式渐进发展

“切线渐进”即在原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点,以切线的方式延长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改变保障方式,强化保障功能。它的基本特点是:一以特定社会保障状况为基础,把特定历史阶段的保障状态比作一个“年轮”,并以此为起点以切线形式渐进发展,如逐渐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金的供应额。二不是盲目的,无中心的,而是以切线圆点的圆为中心,即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激励人民努力工作为中心逐渐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三以特定的尺度--适度保障水平和劳动者的经济承受力--为控制半径,通过渐进地改变控制半径去扩大保障的功能。如随着人们经济承受能力的增强,渐进扩大职工个人缴纳份额,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四以最佳时机为切点或转折点,把社会保障内容不断地引向新阶段。如抓住工资改革、价格调整、用人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改变原有保障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实施。五以特定的“切线长”控制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时间,从而形成一个周期性检验和完善的过程。在“切线式渐进发展”策略中。根据我省目前的社会保障实际,我们提出两个具体形式:策略Ⅰ是以切线渐进形式逐渐加大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份额。策略Ⅱ是以切线形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标签:;  ;  ;  ;  ;  ;  ;  ;  ;  ;  ;  ;  ;  

河南省社会保障改革与运行研究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