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族精神教育情况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民族精神论文,情况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在国民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呢?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有关情况。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韩国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韩国战后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也称国民伦理教育),始终都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标。在总体上,韩国道德教育主要的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树立重视责任与荣誉的道德规范;二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信守守法、互助、信任、互让、和解、妥协、协商的民主生活准则;三是使学生树立对自己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国家观,正确理解国家分裂的现状,以此为基点树立国家统一与安全意识。就基础教育的情况来看,虽然战后韩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目标却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分三个阶段来简单地考察一下这个过程:
第一阶段,1945年至1962年。这是尽快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构建新的国家体系、推行美国式民主的阶段。从日本殖民统治下光复之后,在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尽管受美国的左右,韩国还是欲求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根据。在教育上也是如此,他们将“民主主义”和“弘益人间”确立为自己教育的基本理念。所谓“弘益人间”是韩国开国神话中的一个基本的思想,是令天下苍生共同受益的意思。1945年,韩国教育委员会按照“弘益人间”的理念将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国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基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并具有深切爱国精神的民主国家的国民。”(韩国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韩国教科教育之变迁》,81页,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在这个理念中,爱国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个思想对韩国的“教育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韩国于1948年12月颁布的《教育法》中,将“社会科”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同上书,82页)这里,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可以说是对民族精神的教育达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立法的自觉。1954年,韩国开始在中小学中恢复道德课,民族精神同样是强调的重点。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自觉的民族精神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意识,是韩国在战后实现国家重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第二阶段,1962年至1987年。这是韩国在经济上崛起、逐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此时,韩国开始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列入国家综合发展计划之中,教育优先发展就成为韩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经验。而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现,韩国教育部在1962年对道德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道德课从第一阶段的非课程地位的课程一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领域之一。1969年,在《国民教育宪章》颁布之后,学校的道德课从过去的一周一次增加到一周两次。1973年,韩国进行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其着眼点是“培养主体的韩国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广体现《国民教育宪章》的理念,加强国民精神教育和国防安全保卫教育,推进“新村教育”,振兴为确保技术人才的科学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加强岛屿偏僻地区教育。(同上书,89页)可以看出,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冷战的格局中,除了特定的意识形态之外,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呼吁学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成为了韩国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基调。韩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是在这期间实现的。
第三阶段,从1987年到目前。在这一阶段,韩国首先在政治上实现了从军人政府到文人政府的转变,在经济上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在文化上经历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的世界杯等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不仅促进了韩国政治上的民主化的进程,同时在精神观念上也提升了韩国的民族精神。进入80年代后,韩国更加重视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终身教育写入“宪法”,并且把教育改革作为“四大国政指标”之一。所谓被设定为“国政”的教育改革,是以“全人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两个理念、科学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原则为出发点的。在这个过程中,韩国的道德课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94年,韩国废除了《国民教育宪章》的特殊地位,对道德课进行了改革。现在,他们把道德课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但是,由于经济复苏、民族和解与统一是目前韩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民族精神教育仍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在韩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民族精神仍然是强调的重点,但是对问题看法的视角有一定的变化。韩国的《教育法》规定有七项基本的指针,其中两项是直接讲民族精神问题的。第二项规定:教育要培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为维护和发展国家的自主独立进而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第三项规定:教育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创造和发展世界文化而努力。
可以说,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构成了韩国战后道德教育的主题。
(二)民族精神教育在韩国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战后韩国的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道德课的作用;他们将国民伦理教育作为了所有国民都要接受的教育,而民族精神教育是国民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围绕着这一主题,他们在国民伦理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中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第一,明确颁布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1968年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中,不仅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含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而且直接规定了道德教育(含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国民教育宪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强调珍视和继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宪章》指出:“我们带着民族中兴的历史使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现在正是继承祖先的光辉精神,对内确立自主独立、对外贡献人类共荣之时。为此,明确我们的发展道路,以作教育之指针。”也就是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二是强调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宪章》指出:“用我们的诚实之心与健康之体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开发个人潜力,脚踏实地,培养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以公益和秩序为先,崇尚效率和实质,继承敬爱、信义与相互帮助的文化传统,发扬合作精神。创意和合作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的繁荣强盛是个人发展的根本。在享有自由和权力的同时尽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国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国服务。”也就是说,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要求。三是在强调特定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同时,突出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宪章》强调:“爱国家爱民族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和构建自由世界的基石。展望祖国统一的伟大时刻,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也就是说,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统一的基础。(《韩国教科教育之变迁》,89页)
第二,在国民伦理教育课程中向学生系统讲授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在韩国,国民伦理教育课程承担着完成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任务。在韩国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在国民伦理教育课程中都占很大的比重。该课程体系由纵、横两个方面的课程构成。在纵向的课程体系方面,按照学生的年龄、知识、心理、身体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在横向的课程体系方面,不仅要求道德课、社会课和国民伦理教育课要直接体现民族精神的内容,而且国文、文学等课程也要间接地反映民族精神的内容;同时,在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中,也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他们认为,哲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指出:“为形成国民意识而加强民族教育和政治教育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亭。尤其像韩国这样一个国民团结比较脆弱的社会更是迫切需要伦理道德教育。”(转引自姜日天等:《君子国智慧——韩国哲学与21世纪》,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三,在国民伦理教育的教材中都有配套的民族精神的内容。在韩国,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构成了所有国民伦理教育教材的主干内容。当然,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他们的着重点是不同的。其一,从中小学道德课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它主要包括“价值与道德”、“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与道德”、“现代社会与道德”以及“民族统一与北韩”四个部分。其二,到了大学阶段,国民伦理教育更为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政策性。以韩国学者金益洙和林均泽编著的大学教材《韩国伦理新讲》为例。该书由“韩国现代社会的伦理思想”和“国民精神教育与国家观的确立”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涉及民族精神的问题有:一是人际伦理和道德,主要讲述的是韩国传统的“孝”在家庭伦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韩国传统的“礼”在乡间邻里社会伦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韩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主要讲述的是“孝”和“忠”的本质、要求和意义;三是女性伦理和道德,主要是讲传统的朝鲜民族女性美德的,如温顺、勤劳、忍耐、贞节等;四是韩国传统思想的起源,主要是讲述“弘益人间”思想的,核心是这一思想具有的政治哲学理念、教育哲学理念和社会哲学理念。第二部分除了意识形态色彩极其强烈的部分和新兴社会道德问题(环境道德和环境教育),主要是讲述民族精神问题的。(参看金益洙和林均泽:《韩国伦理新讲》,大方文化社,1982)可以看出,在大学的国民伦理教育教科书中,更为偏重的是民族精神中思想性的层面。
第四,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在社会教育的教材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韩国,除了正规的国民教育之外,在各种社会教育和考试中,也有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例如,由韩国学者金世忠为司法考试(律师资格和从业考试)编著的《新体系解说国民伦理要论》一书,共由十章内容构成。其中,第一章为现代社会的国民伦理;第二章讲韩国传统伦理思想;第三章讲述韩国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体性;第四章讲韩国经济发展课题中的经济伦理;第九章是讲述民族的生存与统一等问题;第十章是关于民族发展前景的。(参看金世忠:《新体系解说国民伦理要论》,1版,汉城,三英社,1986)
可见,韩国的民族精神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已经达到了体制化的水平。
(三)韩国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在一般的意义上,韩国教育行政当局十分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材料的类型、学生的智商、地区、场所等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韩国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主要是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外活动,为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创造软环境。在韩国的学校中,主要的活动是围绕着以下主题展开的:一是弘扬韩国传统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韩国是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在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中也有具体生动的体现。在韩国的学校中,到处悬挂着历史人物的画像,将传统的名言作为学校的校训,或者用韩国历史上的名人来命名学校的建筑物。中小学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纪念馆、博物馆。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少年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二是感受民族分裂的痛苦,呼吁民族和解与统一。除了悬挂国旗、演唱国歌之外,韩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注意充分发挥本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在重大的节假日举行各种歌会,通过咏唱传统歌曲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第二,在整个社会环境中都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培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尽管韩国现在已经成为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但是,由于民族仍然处于分裂和对立的状态中,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对自己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做法对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采用的主要的方法是:一是通过有形的器物文化来保留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从小就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二是充分发挥传统教育遗存物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书院和祠宇也向青少年开展传统道德教育活动。
第三,注重宣传韩国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的做法是:一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历史上爱国主义英雄的事迹。韩国在一些重要的公共场所建立了这些爱国主义英雄的塑像,他们的事迹被写成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等。二是提倡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要使用和消费国货。在现代的韩国社会生活中,“身土不二”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入的身心发展与自己国土的内在的不可分离性;不仅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强调人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土;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倡导人们要使用和消费国货。因此,在韩国生产、制造的产品的包装上尤其是在农副产品的包装上都印有“身土不二”的标语,号召人们使用和消费民族产业产品、支持民族产业的发展。青少年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第四,在整个教育和科研体制中都十分注重发掘和保护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为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各种保证。他们主要的做法是:一是在高等教育中十分注重培养专门的韩国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例如,在成均馆的基础上建起的成均馆大学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专门设立了儒学学院和儒学研究生院,专门设立了东亚学术研究院,负责韩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汉城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等重要的大学中都有专门从事韩国传统精神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二是专门成立了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该研究院所研究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要把韩国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今天的视点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结果还原于民族文化的底力上。目前,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已经成为了韩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镇。
第五,充分利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不失时机地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韩国经历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2年的世界杯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既对“儒家资本主义”或“东亚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也成为了向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实现民族凝聚的良好契机。比如,在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以后,许多市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向国家无偿捐出了自己的金银首饰,用以挽救国家的经济。比如利用国际赛事开展大规模的为国家“正名”的活动。韩国原来的英文国名是Corea,但是,日本殖民当局认为作为宗主国的日本(Japan)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在韩国的前面,因此,他们将Corea强行改成了Korea。在奥运会和世界杯期间,许多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就利用这些机会开展了为自己国家正名的活动,他们纷纷打出了印有Corea的横幅和标语。
在总体上,正是由于韩国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真正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到了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他们都很关心自己国家的地位和富强、民族的和解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