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论文_于新华,于佳艺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论文_于新华,于佳艺

(辽宁大连市解放军210医院 眼科;116015)

【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较为典型性的眼科疾病,主要是患者的黄斑区结构出现衰老性的改变。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年龄 黄斑变性 发病机制 治疗 视网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299-0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常见病因包括中毒、慢性光损害、免疫性疾病、遗传以及营养障碍等,单一或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也会导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产生。根据临床实践调查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因素,患者年龄增长,发病几率也在提高,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加,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面仍旧存在较多争议。考虑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复杂性高,因而需要结合相关案例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1]。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产生多是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素质、营养状况、日常生活习惯和一些遗传性因素相关,根据临床统计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致病因素通常包括种族、年龄、饮酒、吸烟、内眼手术、日光暴露等。部分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更是直接导致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产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则是包括人体代谢、衰老、细胞损伤、免疫炎症和基因突变等[2]。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机能开始下降,黄斑区的RPE细胞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衰老,细胞代谢异常后,凋亡速度加快,并且细胞中的溶酶体系活性和患者年龄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增长使得溶酶体系被启动,细胞损伤加剧,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在细胞外存在周期性的更新,RPE细胞吞噬和清除了脱落物质,各种代谢的产物在膜内层堆积,影响视网膜组织的功能,视网膜组织萎缩,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容易破裂和钙化。人在视物的过程中黄斑是在光照下,长期的光线照射会升高眼睛内部的自由基浓度,打破生理平衡。这种光损伤以及氧化损伤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根据临床研究还发现,眼底炎症也会导致玻璃膜疣的生成,玻璃膜疣的组织成分包括补体因子、急性期分子、抗原复合体等,且玻璃膜疣的病理组织和阿兹海默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相似,因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也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均是患者局部细胞组织出现损伤导致炎性因子释放,继而使视网膜内外的屏障均受损。临床实践中对患者病历进行研究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产生和遗传因素也具有相关性,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脂质样的物质沉积,晚期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则是出现明显的新生血管、瘢痕,黄斑区会不同程度的出血[3]。黄斑区基因异常破坏了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视网膜组织受损严重。此外,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也会改变,黄斑区的脉络膜血流量明显减少,细胞缺氧严重,且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和血脂沉积严重,血管壁明显增厚,改变血流动力学,眼底的血流灌注受到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现状

(一)药物治疗

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采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VEGF药物,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房水VEGF水平较高,这种因子能够有效促进生成CNV,使用抗-VEGF药物对CNV的生成进行抑制,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血管的渗漏问题的产生。抗-VEGF药物之一贝伐单抗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显著,这种药物的结构和雷珠单抗的药物结构较为相似,临床上经常被眼科医生用于新生血管类疾病的治疗,总体疗效较好,并且药物安全性高。雷珠单抗的药物亲和性更高,在临床使用中可以缓解黄斑区水肿症状,控制新生血管渗漏,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现有的视力[4]。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使脉络膜能够对光能量进行吸收,并将这种热量进一步传导到临近的组织,达到封闭新生血管、减轻水肿和减少管壁渗漏的目的。但是激光治疗的后期短时间内炎性反应会加重,各种炎性因子的反应也会更加活跃,生成CNV,研究发现,黄斑中心的凹下部分对CNV实施视网膜的激光治疗后,并没有出现视力急性下降等问题,且黄斑区的出血以及其他渗出部分均被吸收,治疗后随访,患者也没有出现复发迹象。但是在进一步研究激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治疗方案作深入研究,有效控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有效性。

(三)光动力疗法

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实施光动力疗法,是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光敏药物的注射治疗,注射的药物为维替泊芬。这种药物对新生血管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CNV处聚集药物后,可以使用特定的具有较低强度的激光对该处进行照射,激活维替泊芬,使得新生的血管在凝固后坏死。光动力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以采用开放试验、多中心试验等方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维替泊芬作为光敏剂治疗,疗效好且安全度高。此外,还可以采用放射治疗的方式,对细胞的有丝分裂进行阻断,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后,新生血管难以生成,从而达到治疗效果[5]。

结语: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症状包括色素上皮层下有明显的较为活跃的新生血管,并且存在进行性色素上皮萎缩的问题,这种疾病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中,但是疾病无传染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由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产生与患者的年龄具有密切关联,因而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需要与患群特点相结合,了解主要病因,并在临床上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吓娟,陈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8):1117-1119.

[2]李娜,孙先勇.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06):724-728+732.

[3]刘庆淮,袁冬青.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新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10):796-800.

[4]杨萱,魏文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08):5-9.

[5]姚慧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0):370-375.

论文作者:于新华,于佳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  ;  ;  ;  ;  ;  ;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论文_于新华,于佳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