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疗效之间关系探讨论文_张丽文

张丽文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02600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不同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4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并根据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将患者分为早期介入组(于常规治疗后14d 后开始康复治疗)和晚期介入组(于常规治疗后30d 后开始康复治疗)各52 例。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后2 周、4周和6 周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I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2 周、4 周和6 周,早期介入组患者MBI 评分显著优于晚期介入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偏瘫;介入时机;疗效

脑梗死(CI)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研究表明大约80%的人在脑梗死发生后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偏瘫的发生率为最高[1]。许多学者均指出,在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稳定情况下,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综合功能的恢复和预后的改善[2],但是对如何确定以及选择最佳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临床上却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选取2013 年1月~2015 年4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4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探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的最佳介入时机,为临床上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借鉴。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104 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3 年1 月~2015 年4月期间收治的经头部MRI 和CT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按照康复治疗介入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介入组和晚期介入组,每组52 例。其中男性63 例,女性41 例;年龄41~74 岁,平均年龄(55.7±8.3)岁;病程1~12 月,平均病程(7.4±3.6)d;偏瘫部位:左侧58 例,右侧46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脱水、扩管及神经营养药物等内科对症治疗。同时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和患者所处的不同功能恢复阶段制定科学、合理、规范、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和措施。早期介入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后14d 内开始介入康复治疗,晚期介入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30d 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内容包括:(1)运动功能康复:综合运用PNF、Rood[3]等多种多项易化技术,根据患者处在的恢复阶段依次进行体位治疗、促进性康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上下楼训练等。(2)物理疗法:采用多功能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患者脑部作超声波治疗、采用磁刺激仪对患者的患肢和健肢进行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3)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治疗: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对患者头皮相应的运动功能区进行针灸治疗,对躯体相应穴位进行针刺治疗。(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联系日常的生活技能,如刷牙、洗脸、穿衣等活动,以增强患者眼手协调功能、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5)心理康复治疗:对患者给予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康复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 指数(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2、周、4 周、6 周,两组患者的BMI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和晚期介入组相比,康复治疗后2 周、4 周、6 周BM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BMI 评分比较(x±s)

3 讨论偏瘫作为临床上脑梗死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偏瘫发生后患者患肢一侧的肌力、自主控制能力下降,肌肉张力改变,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缩短康复病程,减少并发症,减轻家庭、社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脑梗死本身具有一个自我恢复期,且在脑梗死2 周内患者脑水肿尚未消除,情绪受到病情的影响也易发生较大的波动[5]。对于一些超早期病损的患者其血管和血压的稳定性均较差,容易发生再灌注导致新的脑部病变。因此,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式和治疗时间对脑梗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康复治理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提示无论是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还是晚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效。且入组较早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BMI)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入组晚的患者(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14d 后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介入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综合考虑脑梗死后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药物使用的情况,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选择较早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以合适的康复治疗方式和治疗强度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1] 段春梅,邹飒枫.脑梗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3):93-95.[2] 姚东陂,张锦丽,王红欣.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4(12):55-59.[3] 李春彩,张艳.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进展[J].淮海医药,2012,30(3):283-284.[4] 张国琴.健康教育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1,33(5):780-782.[5] 邓丽,刘晓冬,张拥波,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8):825-829.

论文作者:张丽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3

标签:;  ;  ;  ;  ;  ;  ;  ;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介入时机与疗效之间关系探讨论文_张丽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