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集成的界面管理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视角论文,界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供应链集成与界面管理
“界面”(interface)最早出现在技术术语中,它描述了各种仪器、设备,尤其是计算机设备各部分之间的接口关系。在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领域,界面矛盾的协调处理思想由来已久,“法约尔桥”就是一种处理部门间常规界面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界面的概念引入到经济管理领域的时间较晚,最先被引用到企业研发的跨职能的交流和整合问题。
从目前国内外界面管理的研究来看,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性的界面定义。华锦阳等(2000)认为界面是企业之间、企业的各组织部门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体现了要素在主体之间的动态流动。吴涛等(2003)借助于超文本组织的启发,从集成管理的角度拓展了界面的内涵。界面是相互单元之间的交互,使相关单元之间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具体可以理解为系统内单元之间或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介质、通道或载体,界面是集成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他提出了集成界面的概念,强调界面的接口性质和集成性质。章琰(2003)从系统理论角度讲界面界定为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边界形态,是一种活动过程。
界面管理问题存在于一切系统之中。官建成等学者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界面和界面管理问题。第一层次称为界面Ⅰ,是企业间界面;第二层次称为界面Ⅱ,是职能-部门间界面;第三层次称为界面Ⅲ,是职能内部界面。供应链中的界面问题就是界面Ⅰ。供应链集成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系统,存在多种动力因素。供应链集成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培育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如何实现供应链集成创新;三是如何有效地实施供应链集成。界面管理是解决供应链集成这几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供应链是满足顾客真正需要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组织间的无缝设计与管理。界面管理致力于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和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实现界面双方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界面管理有利于实现系统之间、系统内各模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界面管理能够沟通供应链成员间的价值活动,建立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竞争者来说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使得竞争者即使能够模仿价值活动也无法模仿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可模仿性铸就了供应链集成特殊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界面管理的供应链集成模型
供应链绩效通过各种供应链要素的集成来实现的,这种集成关系是经济发展水平、供应链总体战略和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供应链需要达到的集成度。而供应链实际达到的集成度由界面管理水平决定,包括信息界面管理水平、管理界面管理水平和文化界面管理水平等;同时,受信息、管理和文化所构成的内部结构的调节作用。供应链需要达到的集成度与实际达到的集成度共同决定了供应链的绩效。当需要达到的集成度高于实际达到的集成度时,则供应链集成不成功,达不到预期的绩效目标;而当实际需要达到的集成度高于需要的集成度时,则要增加集成管理成本。
从信息、管理和文化三方面出发考虑供应链集成有两个等级:一是集成链,二是集成平台。集成链是一种线性集成形式。集成链形式中,存在信息的牛鞭效应、信息与管理的异步、文化差异下的信任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供应链绩效的实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实现集成链向集成平台的转化。实现这一转化的技术条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形成共享的集成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不但实现了信息的互联和共享,而且管理的许多功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予以实现,有利于管理界面的互融、互通,在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基础上实现集成过程中信息和管理的同步性。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协同进化,最终诱发供应链文化平台的形成,产生供应链的功能倍增效应和功能涌现效应。集成平台实际到达的集成程度要优于集成链,但是否要推动这一转化过程还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情况,通过评价需要达到的集成度来决定。
供应链集成追求的是供应链各经济主体优势互补,聚变放大。具体地说,就是要求供应链中资源要素突破界面占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和谐有序的运行结构,从而使得供应链的整体功效大于各单项要素功效的简单叠加。简单地说,就是达到1+1>2的效果。
假设供应链中有n个集成要素,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集成配置,其中对于各项集成要素的要求是其状态素质应趋于最优。由于供应链集成的目标是要实现供应链总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可用下面的模型Ⅰ表示:
C为所有n个集成要素可以获取的资源总量,f[,i]为第i个集成要素的目标函数,一般用产出指标表示。约束条件(式2)为供应链集成中的总资源约束,式(5)为第i个集成要素可获得的资源约束,式(3)和式(6)分别为非负约束。一般的看,破除供应链集成界面障碍,提高集成效应的方式有两种:
1.结果共享型集成配置方式
集成要素之间根据各自的素质状态、偏好,自主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假定集成要素A与B之间发生结果共享式的集成运作,可以建立模型Ⅱ:
2.任务共享型主从协作方式
各集成要素在某个共同的要素的作用下,形成任务共享型的主从协作方式。假设集成要素A和B形成任务共享的协作关系。可建立模型Ⅲ:
类似地,根据运筹学中线性规划的有关求解方法,可以证明
从上述结论式(11)和式(12),容易推广到n个集成要素的情形,即只要各项集成要素之间形成相互协作关系,不管是结果共享型协作方式还是任务共享型协作方式,则必然有
也就是说,各单项要素集成后所产生的整体效应必定要大于个单项要素效应的简单叠加总和。
三、提高供应链集成效应的界面管理机制
从界面产生的结构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纵向联系而导致的界面,成为纵向界面;另一类是因为横向联系而产生的界面,成为横向界面。供应链集成中的界面属于第一类界面——纵向界面。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联系,可以将其在纵向上的联系划分为高层决策机构、中层管理部门和基层操作单元等不同等级的结构。
从界面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待纵向联系方面的问题应采取等级泛化的协调原则。这也就是说,在处理纵向界面时,必须打破等级界限,消除层次隔阂,实施一体化管理。这是因为,作为两个职能部门或流程之间的接口,界面本身并无共同的直接上级部门,充其量可能存在某些各层次的上级部门将这些界面按等级分开。这与传统的官僚机构的定义理解有本质的区别。为克服冲突现象,典型的处理方法是依靠层次协调,即相互作用的双方服从一个共同的上级,这种有等级的冲突协调几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等级泛化,即采用无等级的协调方式。无等级协调并非指无须重视传统的等级协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的组合,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等级泛化模式
1.等级中性机制
等级中性机制不受所涉及等级的影响。通过激励机制保证供主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寻求共同的解决问题方法。通过沟通交流则可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出现的知识、文化方面出现的冲突,减少本位主义倾向;同时,长期的交流沟通可以形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有利于供应链集成。通过文化整合,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结构和文化冲突的现象,建立供应链成员间统一一致的运作模式和体制,解决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通过形成供应链成员间共同的愿景,使供应链成员明确努力的方向,克服一切阻力和困难,不断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
2.充实等级机制
充实登记机制的具体作法是将一种协调形式或机制引入某个现存的等级,实施组织或组织者附加的职能。充实等级的协调形式给某个等级的每个组成部分定义了新的附加职能。当且仅当相互冲突的供应链成员可通过改善减少界面障碍时,指挥就一定有利于界面管理。可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换来使相关成员达到供应链集成要求的、相同等级的知识水平。由于这些信息媒介本身无正式的决策权限,因而可对他们进行合并指挥。供应链企业联席会议是最常见的界面管理形式,这是由于它有能力处理冲突供应链成员间的各种矛盾。联席会议在职责、规模、构成、工作方式、领导方式和工作期限等方面都是高度柔性的。项目管理(如矩阵项目管理形式)主要解决有规定期限的问题。项目管理通常置于某项目经理的特别权限之中,而这种特别权限往往又与其一系列的主管的权限有矛盾。
3.代替等级机制
通过界面管理的协调,淡化现存等级的部分职能。代替等级的协调形式将协调问题转化为非人为的机制状况,这种形式特别适合解决资源冲突问题。现实中常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它强调在目标约束下的供应链整体资源要素的集成运用。供应链成员要以预定最优的最终经营效果为总目标,使供应链的各项活动都围绕实现总目标的目标值而统一协调活动,以实现供应链的集成管理。目标管理要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个人为导向,重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实行权力下放,强调责、权、利三者的统一;三是推行成果第一的方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建立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根据供应链的总目标来确立的供应链成员的分目标,并依据组织程序和专业分工程序,使各供应链成员的管理工作在总目标下,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和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