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利用小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金钥匙。有效利用小学生的学习起点,需要理念的提升,即对学习起点的关注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有效利用小学生的学习起点,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的学习起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将新知识同化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
【关键词】学习起点;理念;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098-01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学习起点是指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结构、行动、心理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时至今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开展教学,仍是当前教育工作普遍遵循的客观规律。
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年龄尚小的儿童,他们认知能力有限,学习兴趣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学工作中,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往往被视为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
以小学数学教育为例,课标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对此,本人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心得体会:
一、对学习起点的关注需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
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可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在实际课堂中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此时,教师往往懊恼、困惑: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学生那里反应平淡甚至处处碰壁?反思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状态、兴趣爱好和相关经验。换句话说,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学习起点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
事实上,对学习起点的关注,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切实地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实然状态”。一个班拥有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甚至部分学生在教师未正式授课之前,已经基本掌握相关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调查的方式,或通过课前谈话、交流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对全班学生学习起点的“实然状态”有一个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学工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尽量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避免出现“同起点”教学的现象。可以这么说,对学习起点的关注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这是教学工作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提。
二、“三位一体”地把握学生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学习起点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我们容易相对单一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不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的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可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的学习三个方面。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侧重于考虑学生认知、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起点,相对忽略对学生情感起点的把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三位一体”地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比”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合适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所谓“合适”是指符合小学生认识能力,具体而言,既可提出学生身边的话题,如“我们班级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等,也可提出热点话题,如“巴西世界杯中,各大洲的国家队占世界杯总参赛队的比例是什么”等。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建立学习互动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三是点拨引导,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倾听、评判交织的状态,一些认识的困惑和问题也得以展现,此时,教师可通过关键的点评和指导,画龙点睛般地提升学生的认知。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新知识同化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
为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工作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但教材仅仅展现学习相关知识的一般性思路,供教学工作者借鉴,并非要求生搬硬套。事实上,教材往往需要加工和创造,特别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生动乃至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实现创新性的教学:一是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材的学习材料。虽然只是细微的调整,但是教材的教学材料却真正变成了学生思维的载体,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数学中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是同化的过程,即将新的数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需注意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四、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强化意义建构
课堂探究的主要内容是强化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理解。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不要让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应是主动建构信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进一步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1)学习材料应是丰富而典型的。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避开思维定势,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准确、完整的概念。
(2)直观形象的演示与操作活动相结合。概念如何使学生理解得丰富而生动,通过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使定义与直观形象和感觉经验相结合。不仅能直观地表现知识的内在意义,促进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识的内在联系要进一步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同化与迁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值得关注。对于教学工作者而言,能否准确地把握小学生学习起点的“实然状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案,立体地提升小学生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水平,无疑将最终影响教学成效的好坏。
论文作者:甘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起点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论文; 状态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