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超声诊断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宋海波 李金芳

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超声诊断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宋海波 李金芳

宋海波 李金芳 (威海市立医院超声诊断科 山东威海 264200)

[ 摘 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本文对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及治疗做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颈 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作出相应的贡献,更多的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超声诊断;动脉支架

[ 中图分类号] R445.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620(2015)10-082-02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致残 率最高也是致死率排在第三位的一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缺 血性脑血管病的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也有升高的趋势。颈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是造成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 因素。颈动脉超声在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外的同时,还可对斑 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及血管腔内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 价,是目前最常用最利于普及的检查手段。

1. 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超声诊断标准 双功能彩超结合了B型及多普勒超声系统,既可以通过二 维图像观察颈动脉管壁结构、内- 中膜厚度,分析斑块性质、 管腔狭窄程度,又能够利用多普勒技术显示血流状态,获取 血流动力学信息,是目前最常用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1986 年,Pignoli 等的对照实验证实超声检测颈动 脉IMT 可以精确地反映实际值,此后,各国学者和医疗中心的 报道都证明超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其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 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对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超声诊断标 准,各国学者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2003 年美国超声放射学学 会(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制定了颈内动脉狭窄 的超声诊断标准【1】,该标准主要以狭窄处的PSV(收缩期峰值 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PSVICA/PSVCCA(颈内动脉与 颈总动脉峰值流速比值)作为参考指标。2006 年华扬等【2】提 出了颈动脉狭窄50% ~ 69% 和70% ~ 99% 的最新标准,该标 准以狭窄段的PS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 PSVICA1/PSVICA2(狭窄段与狭窄远段正常管腔内收缩期流速 比)为参数,其诊断结果与DSA 比较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 率到92.5%、95.6% 和94.2%。

2. 颈动脉狭窄颅外段狭窄或闭塞的常用治疗方法

2.1 内科治疗

对于缺血性卒中,内科治疗药物较多,多数是针对临床症 状的保守治疗,如控制体温、抗凝、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 衡、脑功能保护等,但是否能够脑血管病的降低死亡率或再发 率,学术界还存在争议。目前比较有积极意义的治疗药物是重 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表 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3 小时后给予rtPA 溶栓治疗可明 显改善预后。但rtPA 溶栓对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需要完善的 卒中中心实行,并且存在出血的风险,加之价格昂贵,致使绝 大多数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受rtPA 的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1953 年Debakey 成功地对颈动脉闭塞施行了世界上第1 例 CEA 术,随后CEA 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公认疗法。一般 认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 70% 或部分狭窄50-69% 的有症状患 者,以及狭窄≥ 60% 的无症状患者可行CEA。1998 年NASCET 报道了对2226 名颈动脉狭窄30% ~ 70%(中度狭窄)的患者追 踪观察5 年的研究结果,对于狭窄50% ~ 69% 的患者经过内科 治疗/ 外科治疗后的患侧卒中发病率为22.2%/15.7%(P=0.045), 有明显统计学意义。ECST 对3024 名患者追踪观察8 年后,发现 狭窄80% 以上的重度狭窄患者分别经内科治疗/ 外科治疗后患 侧卒中和全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20.6%/6.8%、26.5%/14.9%,外 科治疗有明显效果。

2.3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1994 年Theron 等首次使用支架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由 于缺乏脑保护装置、支架塌陷等原因,CAS 在最初应用过程中 并不被外科医生认可。经过10 余年的发展,CAS 的疗效已有明 显的提高,据文献【3】报道,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的成功率 达98.6%。关于CAS 与CEA 的疗效比较,目前还存在较多的分 歧意见,回顾报道文献,似乎支持CEA 的较多,这或许与CEA 技术比较完善有关,而且行CAS 术有一部分是高龄、合并其他 全身疾病无法进行CEA 者,致使许多研究报道CAS 术中并发症 和术后狭窄率较高。

2.4 颅内- 颅外搭桥术(EC/ICbypass)

在所有的颅内- 颅外搭桥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颞浅动脉 (STA)- 大脑中动脉(MCA)皮质动脉之间的搭桥术,1967 年 由Yasargil 和Donaghy 首次施行,其原理是将颈外动脉的血液直 接向缺血脑组织供血,提高局部脑血流,使半暗带的脑组织恢 复正常功能。STA-MCA 搭桥术对患者的适应症要求比较严格。 自1985 年国际协作组织发表了“颅内- 外动脉搭桥术不能降低 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以后,临床上采用该治疗方法明 显减少,但上述结论也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Nussbaum等收 集了近十年来20 例经综合治疗无效的脑梗死病人进行了STAMCA 吻合术,85% 患者的(17/20)效果良好,15%(3/20)疗 效较好。STA-MCA 搭桥术在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中的应用还有 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rant EG, Benson CB, Moneta GL, et 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grayscale and Dopp 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Society of Radiologistsin Ultrasound consensus conference. Ultrasound Q, 2003, 19: 190- 198.

[2] 华扬, 刘蓓蓓, 凌晨等. 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 50% ~ 69% 和70% ~ 99% 诊断准确性的评估. 中国脑血管病杂 志.2006,3(5):211-218.

[3] 李慎茂.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 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2):817 ~ 819.

论文作者:宋海波 李金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  ;  ;  ;  ;  ;  ;  ;  

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超声诊断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_宋海波 李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