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民生学校)
摘要:音乐创造是音乐学习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这一问题也很头痛。但是音乐创造又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新课标在内容标准中也阐明了: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创造 体态律动 创作
音乐中最具创造表现的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普及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作曲家,而在于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的求新愿望与创新意识,发展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呢?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以“感知-实践-兴趣-探索-创造”为教学主线和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意识,发展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通过体态律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其对音乐的感受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可见,音乐教育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他们口、手、脚、眼、耳、脑并用能力,发挥“通感”、“联觉”作用,从多种感官同时刺激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体态律动主要通过大的身体动作,如拍掌、摇摆、转动、指挥、弯腰、旋转及走、跑、爬、跳、滑、蹦等的参与,建立大的运动神经对节奏的反应,这些身体动作与唱、念、听、视结合,实际是为学生开放了多个感官。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也决定了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发现时,才能让学生有趣地、开心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
如《大鹿》这一歌曲中,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是最明显的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以身体为乐器,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变化,有控制地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的动作,表达所唱的音乐,并探索紧张和放松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边听边唱边跳,还要边想边看,不仅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同时口、手、脚、眼、耳、脑的并用又加深了对速度这一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这比单纯的听或唱效果强得多。
二、通过歌表演、音乐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探索
音乐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中的“探究”提出:“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也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如在学习歌曲《大鹿》后,我用钢琴演奏三段音乐(第一段描绘的是清晨的大森林;第二段描绘的是小动物们愉快生活的场景;第三段音乐急促、刺耳、不协调。)然后请学生自编动作表演这三段音乐。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他们最喜欢表现,还没等我弹完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单纯而又天真地展现在举手投足间。之后,我请同学们把三段音乐表演和《大鹿》这首歌曲连起来,就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音乐剧。孩子们可高兴了,争着扮演剧中的角色,并带上头饰,没担任角色的学生则扮演森林中其他小动物……教室成了孩子们尽情歌唱、倾情表演的舞台。在这种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下,任何创造性的想象和行为更容易表现在他们的音乐活动中。当然儿童在成长、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到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这种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远比得到的结果重要得多。
三、以好奇心为切入口,引发创造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亲身去体会、去感受。鼓励音乐创造又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师要适时利用好奇这一天性,充分转化为学习动机,通过探索、研究,引发创造欲望。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要求教与学都投身于探索的实践中去,摈弃那种为创作而创作、没有铺垫地标新立异的教学手段。孩子们非凡的表现、多彩的创造不正说明: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瞧,孩子们“玩”得多么开心,浸染其中我也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孩子们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一起去创造吧!在科技大发展、教育大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值得探索与研究的新学问,必将展现它富于魅力的前景。
论文作者:邱晓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孩子们论文; 这一论文; 的是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