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有力杠杆推动下,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促进了我国人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如果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期,是以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话,那么,将要跨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则必须在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关注我国人民从传统性到现代化的转变。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保持我国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持续、高速增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全面现代化。
一、现实分析与人的现代化的简要历史回顾
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时,多侧重于资本主义的管理文明、科技文明等层面,而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成果中人的现代化的因素却重视不够。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①]因此,要全面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就应该从人自身的角度,正确认识、把握和借鉴资本主义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造就一支现代化的建设大军,才能推进和加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的人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近代野蛮和人的异化的基础上的。如果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端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话,那么,从16世纪到19世纪近300年的历史,也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曾经创造了现代发达的工业文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给予了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②]“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③]但是,与资产阶级创造现代发达的工业文明相伴随,资本主义制度却把工业文明创造主体——无产阶级,变成了低贱、畸形、野蛮、无力、愚钝的奴隶。“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而,他首先作为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们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得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善,工人自己越畸形;自己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④]必须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早期,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人的道德和伦理以及文明程度退化的过程,诚如18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让·雅克·卢梭所言,在科学技术有较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劳动中的应用的直接结果,便是人的社会道德伦理和文明的沦丧。但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当资本主义人的文明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走向了它的反面,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特别是创造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主体的无产阶级也实现了从传统文明到现代化文明的根本性转变。
二、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的全面考察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尽管起源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但真正形成世界性风潮并带来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现代化,却是在20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早发现代化模式,成为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追逐现代化潮流竞相仿效的楷模。但从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失败和遭遇重大挫折的历史进程来看,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化的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化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实施的那些个人,没有从心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根本转变,真正能顺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智利的知识界领袖萨拉扎·博迪博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⑤]
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从经济制度、管理方法等宏观方面,还是在技术设备等具体的层面上,都引进了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些先进的方面,可以说在物质装备方面,实现了从落后到现代的根本性转变,但运用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的社会成员,却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性到现代化的转变,因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飞速发展的步伐。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的视点,客观地分析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并加以吸收和借鉴,无疑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其30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社会成员由传统性到现代化的根本转变,完成了人的现代化。从系统的观点考察西方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的众多因素,其基本内容可概述如下:
第一,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诚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⑥]。下列思想观念的确立,构成了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在价值观念方面,摈弃了压抑个体的价值去维护整体价值的传统价值观念,而树立发展个体的价值,努力实现自我的现代价值观念。在处世观念方面,抛弃了中庸、平和、知足常乐、温良恭俭让的中庸处世之道,而确立竞争、创新、敢于冒险的积极进取的现代处世观念。在政治观念方面,摈弃了依附、专制、人治的观念,而确立平等、民主、法制的现代政治观念。在人际观念方面,摈弃了身份的观念,而确立了契约观念的现代人际观念。
第二,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下列方面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们普遍抛弃了局部思维、单向度思维、封闭式思维、静态思维、线性思维、模式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而确立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息息相关、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整体(系统)思维、多向度思维、开放式思维、动态思维、非线性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模糊思维的现代化思维方式。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第三,人的人格品质的现代化。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格是一个人的信仰、情操、价值观、态度、兴趣、习惯和气质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基础、人格价值、人格特征和人格结构等内容。现代化人格品质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现代化人格品质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的人格品质的现代化包括如下内容:传统人格中的优良素质,如人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信、扶贫济困、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现代化社会产生的新品质,如开拓、进取、创新的意识,接受社会变革,对新事物持欢迎态度,强烈的正义感、义务感和社会责任心,拥有自信心、自由意识和自主观念,心理健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注现在,把握未来,胸怀宽阔,乐观向上。
第四,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的现代化,而且推动了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诚如列宁所说,“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好。”[⑦]在物质生活方式方面,追求物质生活的高质量和多样化。在文化生活方式方面,人们普遍参与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文化生活,努力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参与艺术、音乐、科技发明等文化生活。在生活和交往观念方面,有高度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在与人们的交往中信奉并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热心于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参与社会竞争,在与人们的普遍交往中获得教益、获取信息,敢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
从辩证的视角来看,人的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的现代化一旦完成,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
三、他山之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在最终目标、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的道路等多方面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但并不排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早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的时候,面对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现实,列宁多次强调要善于利用、吸收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科学技术成就。列宁明确指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⑧]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文明成果——特别是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这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这一基本的历史定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最先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是那些早期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随后日本、挪威、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相继完成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现代化社会。我们将其称之为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而把那些尚未现代化、正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探索的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称之为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方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终于实现了社会成员从传统性到现代化的根本转变。一方面,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现代化,从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方面来看,不仅内容全面,而且正在有力地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现代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的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迟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其现实性而言,既不能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人的现代化,也不能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去探讨人的现代化的道路,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我国的人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加全面,才能在人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少走弯路,才能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计划经济体制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并与世界经济接轨)是同一个历史进程,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人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
如果说,把1952年至1957年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开端的话,那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真正转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迟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在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而必须与世界其它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接触,正是在这种广泛的交流和接触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文明成果,由此,逐步实现了社会成员由传统性向现代化的根本性变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1978年之前,基本上是在自我封闭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封锁中进行的,因而其发展步履维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观念以及心理状况,尽管与落后的封建社会思想状态相比,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仍然处于一种远离现代化文明的传统社会之中,浓厚的封建思想观念仍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与现代化社会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开放,使我们认识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于是,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文明、科技文明,借鉴其体制文明,便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行动,但开放并不是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目的。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⑨]。在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出国门、冲向世界,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孕育、完善、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相适应,也造就了顺应和促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成员的现代化。正是人的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推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步伐。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并与世界经济接轨,就必须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变革,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运行,也迫切呼唤着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首先,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及其运行,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进行的,是在改革、开放及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广泛交流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要求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及社会成员,在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及社会成员的交流中,实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传统性到现代化的根本性转变,否则,便无法进行“对话”和交流。其次,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市场经济运作的成功经验,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可以借鉴,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紧密相联的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自然也应当借鉴。因为市场经济呼唤着社会成员的惜时、效率、重视科学、注重计划、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品质,正是这些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品质,反过来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尽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都要求社会成员的现代化。中国在市场经济及社会成员的现代化方面,并没有成功的经验,那么,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便有其现实的必然性。
第三,借鉴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管理文明等文明成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落后状况与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极不相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实现人的现代化。
近20年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广泛引进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高科技产品等物质文明为突出特征的。这些物质文明的引进,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领域出现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与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边远贫穷地区的国民素质却非常落后。在我国12亿人口当中,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数竟超过3亿。即使生活在我国东部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城乡居民,其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准则和方式,也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严重阻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续发展的步伐。传统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准则和方式,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害怕和恐惧社会改革;不信任及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盲目服从和信赖传统的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顺从谦卑的道德观念,对不同意见和观念严加防范;对待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对与眼前和切身利益无明显关系的教育、学术研究、社会公益事业不加重视,甚至予以蔑视和排斥等等。不改变上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就缺乏后续动力。
从世界迟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失败的实践来看,没有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会造成畸型发展的后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在追逐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先后引进了西方早现代化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各项现代制度,试图以此实现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现代化。勿庸置疑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经济上的成就,是与对西方早现代化国家的“依附”为代价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面现代化没有实现,实现的只是经济的畸形发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实践失败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人民,没有在心理、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现代制度的人们,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这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的实践的失败和畸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观念和行为上,都能与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全面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族和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持续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基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应仅仅拘泥于单纯的经济现代化或一时的经济高速增长,只有实现我国全体人民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人的现代化,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300余年的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不仅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的需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不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的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来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就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就会延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53、2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2—93页。
[⑤]转引自《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94页。
[⑦]《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0页。
[⑧]《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