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生态修复是指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对湖泊、江河、湿地等水体水质进行改善,实现水土保持、环境美化等方面的修复治理。20世纪中期以来,各地开始重视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河道治理中相关技术也开始发挥作用。文章主要针对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措施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运用
1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基本原则
首先,保障水资源原生态。自然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所以在水生态修复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原生态系统水资源的保护,比如通过强化治理和保护生态系统中原本存在的植被,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质量,从而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原状,可以有效提升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效率。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对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可以有效提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促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质量。其次,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水生态修复建设效果,就应重视并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比如根据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加强植被的种植,以及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进程。
2河道治理中水生态修复工作的现状
2.1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长,产生的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导致城市河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河道水质严重超标,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使用,甚至失去了使用功能。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紧张。同时,农业的发展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需要控制农业化肥使用量,控制好畜禽污染排放,才能改善河道的水环境。
2.2相关技术以及生态意识的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对于水土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且在一些地区进行的水土保持和自然环境保护研究实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生态修复技术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推广力度还是存在不足。现阶段,生态建设在我国很多地区还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这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建设的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还比较陌生,也经常将生态建设误认为是水土保持或者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再加上生态建设意识以及相关技术推广力度的不足,不仅影响了这些地区的专业化生态建设工作开展进程,也降低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建设工作质量。
2.3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虽然国内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在一些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实验中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以及自然生态建设目标而言,其技术水平以及修复建设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特征存在差异,使得很多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建设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如果盲目的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全国并实施,而没有根据不同地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改进,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
3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措施分析
3.1合理调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对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主要是在河流流域内,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能够相互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而对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则是指在一定水域内,水体能够在不破坏良好生态系统的同时被继续利用,同时对于污水和污染物的自净能力能够满足水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从用水角度而言,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是指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从污水净化能力而言,水环境承载能力主要为水体能够净化的污水或污染物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当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时,随之而来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此时水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会出现,如往常存在的缺水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则主要是由于水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引起的。
3.2增大河道水环境管理力度
河道和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国河道面积较大,不少流域都是贯穿若干省市,河道周围建设了大量的工业企业,给河道和水环境治理带来严峻的挑战。政府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河道治理的监督,严格管理河道周围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效果。
3.3注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3.3.1河岸生态修复
河岸生态修复是目前最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强调通过对河岸环境进行处理,避免水土流失、优化环境,维持水生态的多样性,改善区域小循环。如在河道周围种植各类植物,以高大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以及低矮灌木形成多元绿化系统,直接提升河道观感,也能利用植物的固水、固土能力,维持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植物活化了周边土体,使微生物活动更加频繁。树木的落叶以及其他植物均可形成腐殖质,改善土质环境,为水生动物、植物提供更多营养来源,最终借助河岸生态修复实现水生态的综合修复。
3.3.2生物修复
水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是恢复生物多样性,使水体周边环境重新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活力,生物修复也因此广受重视,较为多见的如水生动物修复。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繁忙,各类活动产生的有机物质会进入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氧化,水生植物大量生长。为应对该问题,可投入以植物为食的鱼类,尤其是草鱼和鲫鱼等杂食性、好活动,且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低的常见淡水鱼,可有效改善水体状态,避免水生植物无限制生长导致的水下氧气不足、动物死亡等问题。生物修复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地工作中,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均得到了重视。
3.3.3物理修复
利用物理修复模式进行水生态修复,主要着眼于改善水土环境,其作用相对有限,属于一种辅助性的修复技术,多作为河岸生态修复或生物修复的辅助。如某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但水体周边环境不理想,泥沙含量大,导致水生生物存活困难,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在治理活动中,采用河岸生态修复技术可能面临植物短期内成活困难的问题,采取生物修复,则面临区域环境无法快速改善、生物生存环境不佳的问题。可首先对水体周边进行物理修复,加固河岸,避免水流冲击导致泥沙进入河道中,之后进行中下游清淤作业,最后推行其他修复技术,从而保证河道治理的效果。
3.4加强自然生态文化建设以及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应重视并加强保护自然生态执法团队的建设,提高执法团队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生态建设观念以及执法力度。同时,还应加强水生态修复观念、作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升民众的水生态修复建设和保护观念。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或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其民众对水生态修复的概念较为陌生,所以更应该对这些地区进行水生态修复相关内容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从而扩大水生态修复建设理念的普及范围,促进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河道治理活动中的生态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河岸生态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三项技术目前最为多见,技术的运用需结合河道治理的实际需求,可单独运用,也可以联合运用。结合实例结果建议在后续工作中更多考虑联合运用模式,提升河道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生利.试论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相关运用[J].居舍,2018(32):35.
[2]黄鑫宗,骆娴,黄文科,李绍森.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2):87.
[3]张璐,楼铮铮,蔡琳.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索[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8):162.
论文作者:周政,赵克欣,叶玉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技术论文; 水土保持论文; 能力论文; 水体论文; 河岸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