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取高校、企业、政府共同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三元化”就业模式,加强政府立法,制定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奖励政策,激发企业的参与大学生的培养、就业积极性。发挥政府协调、监管作用,督促企业切实落实校企合作,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积极接纳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实习,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工作。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设置和调整专业,努力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一致,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真正用得上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三元化经调查,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76.1%,2011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9.1%,201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9.6%。2013 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率87.5%。具体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略高,为50.1%,其次是“211”与“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签约比率为49.3%。
对沧州市2012 届高校毕业生调查显示,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多趋向于中小学、幼儿园、计算机维修、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大型商场、餐饮酒店、旅游、特岗教师等一些岗位,其中,沧州师范学院就业率达87.4%,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就业率为90%,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电气、建筑、会计专业的就业率为91%。显而易见,一些技术性的专业就业率不断攀升,我市医疗、教育、旅游等岗位需求量仍有一定市场。据《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比2010 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 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在2011 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 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 多万人选择“啃老”;工作一年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率只有47%。
就业难的原因:部分高校不经科学调研分析预测,对部分专业扩招和增设存在盲目性,以及没有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按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时多走许多弯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的不及时,也会导致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降低面试机会,减少了就业率。毕业生观念不现实,好高骛远。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职业规划,大多盲目地选择了华而不实的专业;加之当今大学生就业__期望值过高,但自身能力并没有达到要求,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眼高手低的心态十分普遍,对工作条件、收入标准等要求过高。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这些选择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阻碍了在求职道路上前进的步伐。
据了解,大学生毕业生数每年创历史新高,而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不能完全满足新增就业人群的需要,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就业形势依然逐年严峻。这一现实要求高校、企业、政府都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各自不可推卸的责任,落实好大学生就业“三元化”模式,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彻底解决当今困扰社会发展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突出问题。
1 政府加强立法,做大学生就业和校企合作的保障大学生就业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范畴,解决大学生就业各级政府义不容辞,政府要将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宏观上指导,尤其是加强立法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救助、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制定城乡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对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扶助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定企业接受大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和吸收大学生就业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影响。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纠正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公平。
制定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共同培养人才的相关法规,使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培养人才成为企业的法定义务。积极协调督促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切实落实、保证校企合作,共同为大学生的成才、就业服务。
2 高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1 适应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教学部门要经常性的进行社会人才需求的调查,了解社会急需什么专业的人才,及时优化教育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设置和调整专业,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上力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强势专业,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是培养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实训、实践、实习、就业基地,实现合作教学、合作育人,并为学生买以外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由高校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专家组成高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 多措并举,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
2.2.1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就业指导教师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使他们成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让就业指导教师走出校园,深入公司、企业及有关部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点,企业用人标准,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增加社会知识,避免就业指导理论与现实的不符及滞后,从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2.2.2 合理设计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首先对低年级的大学生要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就业形势的讲解,培养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可,督促学生规划设计自己的个人职业目标。其次,对高年级的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上系统讲解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对因就业压力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疏导,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就业,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的信心。第三,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3 年5 月在天津考察时强调,“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教育学生增强心理抗挫折能力,要克服急躁心理,避免被骗和落入传销陷阱。去掉急功近利的思想理性对待就业,树立做什么职业都光荣,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到农村去,都西部去的就业理念。
2.2.3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高校要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增加创业课程的比重,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意识、品质、技能的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大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提升为创业实践,尝试创业,历练创业本领,积累创业经验。其次,加强加强创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这些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或选聘社会上创业成功人士做学校的创业教师。第三,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与帮助,政策鼓励学生在校内创业,学校积极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接洽,收集创业信息,帮助学生寻找创业项目,共同扶植大学生创业。
2.3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商。高校要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自信心顽强的毅力、敢于担当的责任心、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合作精神、适应社会利于就业的能力。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但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共同实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教育的对接,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多吸收企业文化,充分利用企业人才和环境资源,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企业岗位的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准企业人”。
3 企业积极参与高校育人,主动吸收大学生就业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扬回报社会、服务大学生就业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和高校合作,实现合作育人,承担高校的教学实习、实训,避免一些高校“放羊式”的学生实习、见习的不良现象,切实协助高校做好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实习,真正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可避免实践内容与教学要求不符的脱节现象。支持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派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专家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接纳高校教师进企业参加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科研创新,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技能,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动态提高教学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与高校的利益共同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使用学校教学用,企业培训、科研、创新用,为企业和高校的生存发展服务。一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要发挥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
坚持重视人才、着眼企业长远发展的眼光,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多吸收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3 年度民生调研课题:“大学生就业“三元化”模式的调查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201301497】参考文献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 曹占东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第3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 李晓波等.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24 韩广鹏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55 谢淑芬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96 侯慧君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7 李兵等.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8 邓志良.借鉴瑞士高职教育经验提升院校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6)9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10 2012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作者单位1:沧州师范学院作者单位2:河北省沧州市水月寺小学
论文作者:迟建文1 金晓雪1 杨兵1 李冬雪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大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企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人才论文; 就业指导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