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一个产业集群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产业集群论文,中小企业融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742(2006)06-0066-07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也随之快速成长和发展起来,并弥补了国有经济的产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相对比重的下降,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小企业就占据了工业新增值的70%以上,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常青,2003)[1]。
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人才、技术、资金的缺乏等。其中资金严重匮乏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非常大,81%的企业认为1年内的流动资金不能得到满足,60.5%的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
由表1可知,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无论是在一次创业的启动阶段,还是在二次创业的扩张阶段,企业的主要资金都是企业主的自有资金和留存收益,90%以上的初创资本来自于自有资本和家族资本,而在企业进一步发展中得到的外源资金十分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政府及实践层多方关注的焦点。
资料来源:《中国新兴民营企业》,国际金融公司(IFC),2000
二、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中小企业为何融资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术界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Stiglitz and Weiss(1981)[2]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原因。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以支付高利息为条件也会因信息不对称而淘汰出局。在国内,张捷(2002)[3]、郭斌和刘曼璐(2002)[4]等都对银企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2.Berger and Udell(1995)[5]基于信息不对称提出了关“系型借贷”的解决方案。即相比大银行而言,中小银行虽然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上处于劣势,但其地域性特征使他们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获得各种“软”信息,因而在中小企业信贷上具有优势。由此所引出的政策建议就是,在一国的金融结构中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3.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弱势,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6]论证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迹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他们认为,在中国推行“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国民经济资本积累不足,要素禀赋结构不高的情况下,为了支持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不具自身能力的重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型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这一点与张杰(2000)[7]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的分析相一致。同时,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还认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要以大量中小金融机构为其融资服务为前提,建立一个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上述讨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析和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学术界和实践层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银企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笔者认同林毅夫和李永军的观点,认为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构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横向信用联系是从银行角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以下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银行即中小金融机构)。但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银行角度出发,将企业作为单个经济组织来看待,从这一假定条件出发来讨论问题未免不够全面。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一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集群”发展,本文拟以此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展开讨论。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中小企业融资:一个理论解释
中小企业的发展绝不简单等同于向其注入资金,融资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融资体系的改革,从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王振等,2003)[8]可以看出,日本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包括建立起完善的商业支持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加强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建设等,通过“园地协同组合”(李晓军和彭润中,2004)[9]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日本经验表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那什么是产业集群呢?
(一)产业集群
学术界一般的解释是:一些互相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集群内企业为了实现相互间信息和技术交流,获得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带来的外部经济,利用集群范围外企业不具备的优势而形成集合,它是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协作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喻卫斌和叶祥松,2005)[10]。
(二)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
产业集群是企业发展的内生性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少典型案例,比如,硅谷的信息产业,好莱坞的娱乐业,意大利中北部地区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制鞋等)都是依赖于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也在崛起,在高新产业中的代表有印度班家罗尔的软件业,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等。传统产业集群在我国浙江最为典型,当地称之为特色产业区或“块状经济”,在浙江形成了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群300多个,企业共约13万家,就业总人数达600万人,总产值占全省的60%多,平均经济增长率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以上各个产业集群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均由中小企业集群(以下称集群)而成(史晋川,2002)[11]。
集群为什么有这么高的经济增长贡献呢?这主要源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产生的规模效应(林民书,2003)[12]。100多年前马歇尔就提出了外部经济概念为特征的企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思想等在集群内传播和应用。Porter(1998)[13]则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为研究目标的新竞争经济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业务相互联系的、独立的、非正式的一群企业和机构的集合。这种集合代表一种高效率及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结构,它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特定区域的联系、知识、竞争及激励,这也是远距离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他甚至还指出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其依据如下:(1)集群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为同行业的充分竞争才能有效地淘汰落后的企业及其生产能力,并迫使企业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促进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及模仿推进了产品成本的降低和工艺的优化。(2)集群能够提高企业的持续创造能力,由于集群内信息传播快,分工和协作好,专业化程度高,公共机构能提供良好的服务,使其日益成为极具竞争优势的创新中心。(3)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门槛,促进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增加了每一个企业都受益的竞争和合作机会。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引起世人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兴起。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旧经济制度的约束力还十分强大,创新对突破旧的经济体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并迅速壮大扩散,成长到今天就是我们看到的“温州模式”。1980年在温州苍南县,一个40余人的村办企业金星大队文具厂,由于没有什么盈利,厂部领导在受到农业上“包产到户”的影响后,决定采用分散生产、集中管理的办法,对外坚持集体工厂名义的前提下,实行统一厂名,统一银行账号,统一纳税,统一上交管理费,对内实行经济上独立核算,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挂户经营”,短短一年内,全县农民竞相模仿,出现了2500多个家庭工业户,并逐渐壮大,形成了一个以铝塑标牌和工艺品生产为核心的产业群落;同时,在市场需求下,群内合作链迅速发展并完善起来,不仅有专门从事产品生产的生产企业,而且在生产资料供应方面有专门经营材料的企业150家,在销售方面有专门的摊位批发现货,同时4200多个供销员穿梭于全国各地销售并收集同类产品的最新动态信息以供群内企业参考创新。此外政府也对相应服务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与此同时,温州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也有类似的经历。
(三)集群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
集群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孤军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使群内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为增强。结合Porter(1998)的观点和温州案例,笔者还认为(1)在社会文化特征上,集群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形成了“强信用,弱合约”的商业机制,这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而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这也是集群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2)集群内辅助机构的完善,如:行业协会、企业发展促进机构、商会、培训机构等,给予了群内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支持,它既是集群发展的结果,也是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当然这也是政府培育集群的工作重心。
从上述前人关于集群的论述和温州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集群使中小企业在不具备经济规模的情况下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那么集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那些有利条件呢?
1.有力克服了银企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学术界公认的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最重要原因,而集群为银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减少了事前的逆向选择,中小企业的贷款具有急、小、频的特点,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一般都逆向选择,但是集群内由于众多企业围绕同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特征明确,而且由于地理接近性,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从而减少了逆向选择,增加了银行信贷机会。如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全市80余万人,10万多人口从事与领带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社会人缘关系网络使得银行获取企业真实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第二,集群发展模式容易使银企之间建立起重复博弈的信贷机制。笔者这里假设信贷市场具有完全信息,交易费用为零,那么博弈的结果是银行贷款,企业还债,双方都受益。现实情况中,银企之间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特别是中小企业具有隐瞒自身信息的偏好,使得银行对企业真实信息的可获得性降低,而且中小企业还往往贷款担保或抵押不足,社会司法制度也并不完善,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一旦交易费用较高,如假定交易费用为0.6,银企双方博弈的均衡趋向于(0,0),银企不会合作,双方一无所获。所以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的交易费用,增加了银企交易成本,不利于企业贷款。但是在集群的条件下,情况却不是这样的,集群企业信誉共享,信息更易获取。现假定银行收取利息费为1,企业还款后收益为1,企业违约,银行追债的交易费还是0.6。银行向企业贷款为3,银行向企业追债的示范效益①为0.3,企业赖账的声誉损失为-0.3。则集群条件下的博弈如下(图1):交易不存在时,结果为(0,0),交易后,企业主动还贷,结果为(+1,+1),双方都受益;如果企业赖账,银行损失为(-3)+(-1)=(-4),忍则承受全部损失,因此选择追债,此时,企业若还贷,则银行的收益为利息减去交易成本,加上示范效应,即1-0.6+0.3=0.7,同时,企业得到声誉损失-0.3,收益为1-0.3=0.7,若企业继续赖账,银行损失为本金、利息、交易费用和示范效应之和,(-3)+(-0.6)+(-1)+0.3=-4.3,因此,银行选择司法追究,强迫企业还贷,企业收益为归还贷款,交付利息,付出声誉损失,即(-3)+(-0.6)+(+1)+(+0.3)=+4.9,在这种情况下,后果往往更严重,企业甚至破产还贷,企业主在集群内身败名裂。因此博弈的最佳纳什均衡为银行贷款,企业还贷(1,1)。可见在集群下,由于特殊的产业环境给银企交流带来了额外优势,银企双方在信息更加完备的情况下,博弈结果以“信任”与“承诺”的方式,改变了信贷双方的信念与行动,解决了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成本空耗,取得了双赢。
图1 集群条件下的银行与企业的博弈过程图
资料来源:参考了魏守华、刘光海和邵东涛(2002)[14]的文献,为便于分析,部分数据有所改动。
事实上,上述在长期博弈中建立起来的银企合作关系促进了Berger所谓关系型借贷的发展。重复博弈机制能够使银行更容易地了解借款方的人格化特征(如借款人的能力、经验、人品等),行为准则(如道德、声誉、价值观、惯例等)等非标准化的软信息。
2.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银行的利润率银行在针对单个中小企业贷款时,银行花在企业发展前景上的预测费用较高,而且在资信评估上的时间耗费也不符合中小企业融资急的特点,而集群下存在大量类似或相关企业,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业协会和政府方面的支持,银行获得完备信息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对企业的单位信贷审核成本由于信贷市场的规模大而降低,信贷规模又使银行总收益增加,这样银行就有理由趋向于支持集群的信贷活动。
3.降低了银行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集群下产业风险比较明确,可以通过产业发展趋势区分优势企业,如嵊州的领带行业,低档次品牌无市场竞争力,中端产品的市场销售量最大,高端产品尚存在品牌塑造,但市场的前景广阔,因而银行的目标客户就是生产中高端产品的企业。(2)大数定律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集群内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往往超过1000家,银行向企业分散贷款,规模大而不集中,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是一个较稳定的值,再加上银行在事前有更充足的信息筛选客户,又会进一步降低其风险。(3)事后道德风险的降低,通常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存在盲目性,许多企业对眼前利益看得较重,缺乏中长期发展战略,因而贷款的不确定性增加,但是集群内中小企业具有区域“植根性”(许庆瑞,2002),即集群中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的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无法离开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这种无形资产也为集群内企业所共享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誉共享,集群成员为了避免“柠檬效应”,自然会增强自我约束力,此外,中小企业的信贷数额偏小,赖账即意味着企业信誉损失,企业可能受到集群内相关企业的联合孤立,两相比较,企业也会放弃事后不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资料来源:在魏守华、刘光海和邵东淘(2002)一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虽然在学术上对中小金融机构是否就能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尚有争论,比如,张杰(2000)就认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努力对改善民营经济外源融资条件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认为只有内生于民营经济的民间金融才是保护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和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根本出路。笔者认为张杰(2000)与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的观点虽然是不同的视角,前者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后者是银行角度,但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共同处,即都是想通过横向信用的建立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障碍,而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集群恰恰有利于清除这一障碍。
基于此,笔者以下将结合集群的培育来讨论中小企业通过集群来改善融资环境。
四、培育产业集群,优化融资环境
考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由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加以设计和推动的,如创新科技园、经济特区等;另一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即企业通过自主选择,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在浙江省的300多个中小企业集群和广东省已具规模的30多个集群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总的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是以后一种形成方式为主。从理论上讲,集群形成的核心条件有:产品或服务有较长的价值链,拥有全球化的市场和具有知识导向的区域;辅助条件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和完善的辅助机构。可见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是集群形成的经济基础,当然,我们同时应注重其辅助性机构的完善,这也是政府力量培育集群的切如点。结合市场和政府的优势,笔者做了如下讨论: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集群的培育
笔者认为只有政府从政策性出发,积极有力地将形成集群的核心条件和辅助条件进行“梳理”,方能“成章”。地方政府首先应对地方经济做出长远规划,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总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条件,更是中小企业生存的土壤环境,政府应在制定地方经济政策时,对中小企业做出导向性发展策略,尤其是在准入条件、税收等政策上以鼓励的方式诱导其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同类产品不适合创建多个品牌,而应该更多考虑围绕大型企业建立“中卫型”小企业集群,形成上下游互相服务的纵向集群,即大量中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原材料供应和加工等所形成的不同合作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例如,在中国西南的重庆市,众多中小企业就是围绕力帆、嘉陵、宗申等几家大型摩托车生产制造厂,进行配件压铸和打磨加工的,而他们的集群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集中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远郊九镇。对于辅助性机构而言,由于其往往是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的,政府要做的是为其多开方便之门,至于像商会、企业协会等辅助性机构,政府应该做好“领头羊”的工作。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要做好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工作,主要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毕竟一个健全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是在拥有众多地方金融机构的前提下完善起来的。
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政府要树立好科学发展观,集群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重“前人种树与后人乘凉”的关系,切忌为了一时眼前的政绩而延误了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的担保体系
集群内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担保体系对大规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具有着游离的单个企业许多不能企及的优势。集群内中小企业可以建立行会,行会由各个企业成员共同组建,同时行会在政府领导下,由政府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担保公司。这样政府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企业之间也可以达到互相监督的效果。当然担保公司可以,而且应该营利操作,这不仅保证了行会的正常运作,也能提高了其运作效率。这样的担保公司对群内的各个企业的了解深度就远远高于银行对单个游离企业。而且群内企业为了规避“柠檬效应”也会增强自我约束力,远离恶意贷款的不良行为。当然我们是可以根据集群所提供的组织条件印证担保体系的规划是有其发展依据的:(1)集群是由众多企业聚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这为多个中小企业集中出资,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创造了优越的地理和信用条件,也节省了信用互助组织(行会)的管理与运作成本。(2)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集群成员围绕某一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销体系,他们本来就有相当稳定的交易关系,即使是存在平行关系的企业之间,企业在原料、技术、人力、设备、信息、资金和定单等方面,也往往相互调节和合作。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易和协作,为信用互助组织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合作基础,信用互助实质上是中小企业之间基于上述合作行为在信贷领域的延伸和深化(陈柳钦和孙建平,2003)[15]。(3)地方中小企业集群的兴衰无疑与地方经济的兴衰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和政绩考虑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政府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注意的是政府更多要做的是引导和规范担保体系,而不是政府以“领头羊”的身份对具体操作施加太多政策性指令。(4)文化支持。我国是一个重人缘关系的文化国度,社会关系建立在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基础之上,是中小企业间信用互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在集群内,企业主彼此较为了解,相互熟悉,在行为和思维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企业主的同质性很大,中小企业群体构成了一个“互识社会”,这很容易产生乡村社会信誉机制(张维迎,2002)[16]。这为企业间实现信用互助这种担保体系提供了社会土壤。同时,这种企业间信用互助还可以在业务上互相支持。比如,当一个小企业无法完成一个大的订单时,可以利用集群优势实现业务共包,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这里要单独提到的是利用大企业的信用担保。围绕大企业生产的集群一般是纵向集群,当群内中小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时就可以利用企业与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进行产品或服务的预支以换取大企业在订单方面的支持,甚至可以请求大企业做融资担保。一般有这种长期业务关系的上下游企业,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彼此都较为熟悉,特别是企业主之间的人缘关系也是十分良好的。
(三)集群对国有商业银行的需求
地方集群一旦形成,就会造就一股强大的经济增长力,这对大银行的融资而言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同时,由于集群是具有外向型生产的特性,即集群由于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高度密集,它所产生的供给必然会大于当地的需求。实际上,一个集群的销售范围是相当广的,一个集群甚至可以在全球垄断相关产业的生产,比如,温州打火机集群生产的产品约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的70%,在国内市场更占到了95%的份额(郑风田,胡明和赵淑芳,2006)[17]。这必然导致极度频繁的国内或国际业务结算,而这往往是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做到的,这也必然需要求助于业务完备的大型金融机构,而这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因此产业集群还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五、结论
通过对集群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在中小企业融资上有着游离单个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集群化发展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也要主动参与、引导和发展符合地方资源禀赋的特色集群。集群内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构建都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才能有效地激发出集群化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优势,让中小企业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融资中来,互助互惠,共同发展,使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所谓示范效应,这里是指银行对贷款企业采用司法途径强迫其还贷所给赖账企业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对其他企业的警示作用。
收稿日期:2006-07-12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融资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信息不对称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