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06)02-0025-04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的挫折。邓小平从社会主义价值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实现了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一、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当人们谈论起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种学说,一种思想,一种制度,一种运动,却总是忽视了社会主义最重要最深层的一种含义: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其实,社会主义在本源上首先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首先提供给人们判断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和基本理念,这是社会主义区别其他什么主义的核心之所在。所谓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说到底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它要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最终要追求什么?最终要实现什么?搞社会主义究竟能为人们带来什么?这是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深层次的东西。与社会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价值更带有根本性,社会主义价值是目标,社会主义制度是手段,是为实现根本价值取向服务的。人们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天生比资本主义制度好,而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是这种制度的目标结果好。如果这种制度不能为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帮助,甚至妨碍价值目标的实现,人们就会怀疑它直至抛弃它。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明确表达了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239)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生活”为前提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未来社会的价值追求中,富裕是人的基本需求层次,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则是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后者是未来新社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那么,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论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可能达到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要求。现实社会主义更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之上,至今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不可能立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明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这是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经受的每一次挫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构成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更具根本性,它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也即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问题,只有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才能使建设社会主义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回答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如何实现的问题,也即社会主义的价值手段问题。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3](P155)在邓小平的视野中,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共同富裕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3](P265)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他多次强调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3](P172-173)为什么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为什么说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富裕。“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3](P223-224)“哪有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贫穷的共产主义!”[1](P228)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4](P231)
2、富裕不仅是物质的富裕,而且是精神的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物质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富裕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3](P116)但是,只有物质的富裕而没有精神富裕,并不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真正富裕。邓小平始终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就是基于这样的分析而提出。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P208)“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P28)“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P144)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富裕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3](P110-111)在邓小平的视野里,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富裕,但富裕也不等于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富裕,但并不否定存在富裕的资本主义。事实上,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确实要比现实的社会主义富裕,这也是邓小平之所以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3](P225)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有富裕,资本主义也有富裕,但社会主义的富裕与资本主义的富裕的有着根本的区别: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存在两极分化的富裕,社会主义的富裕是不存在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对此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3](P364)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3](P123)“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P111)所以,只有共同富裕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P364)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消灭了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3](P161-162)
二、实现共同富裕价值取向的路径设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如何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呢?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1、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共同富裕,首先要富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问题,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论富裕与共同富裕,只能是空谈,特别是像我国“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P10)的确,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不能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那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摆脱贫穷、达到共同富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只能是共同贫穷。“过去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到了极端。”[3](P141)“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P10)“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3](P328)才能摆脱贫穷,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要解决“富裕”问题,而且要解决“共同”问题,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共同”问题。一般来说,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其初始阶段,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自己的制度范围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都还在不断地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所以说“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P63)就是说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比资本主义能够更好地解放生产力,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其他一切私有制社会相比,有达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结果不同于一切私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剥削阶级的富裕,“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4](P167)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是共同富裕。特别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问题”,[3](P64)“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3](P208)而“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4](P16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3](P12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共同富裕”。[3](P155)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P357)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3、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3](P166)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实现过程中首先要允许,而且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因为,一方面,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原有的经济基础、地理环境、交通条件、技术水平、资源状况以及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地的收入程度和富裕程度客观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劳动还是谋生的主要手段,劳动者个体的体力、智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很不相同,在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下,必然会有收入的差异和富裕程度的差异。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也会产生收入的差异和富裕程度的差异。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不承认差异,搞平均主义,其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3](P155)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要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4](P258)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绝不是那种极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依然贫穷的两极分化,而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3](P111)“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4](P152)可见,邓小平提倡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不是要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而是要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4)
如何实现通过先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呢?邓小平认为,一是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3](P149)二是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防止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3](P374)“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3](P111)等等。“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3](P155)三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太早了不行,会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太迟了也不行,会产生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3](P364)在发展的初期,“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P277-278)什么时候共同富裕要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邓小平认为,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3](P374)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贡献,这无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还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邓小平从价值层面上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从价值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实践上,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的明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始终清醒而要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过去的20多年,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已经指导我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尽管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在,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正在指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将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