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抑郁状况、人口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_大学生论文

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抑郁状况、人口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_大学生论文

中西部大学生抑郁现状、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抑郁论文,人群论文,特征论文,现状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方法

(一)被试

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宁夏、青海、陕西、湖南、四川、甘肃、山西10个省的17所本科院校,类型涵盖师范、民族、医学、财经、理工、综合。每校随机选择4个院(系),文理各半,学生总数不低于600人。共有9 650名大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约有9 600人较完整的回答了问卷。其中,男生占44.61%,女生占55.39%;农村学生占71.53%,城市学生占28.47%;少数民族占22.24%,汉族占77.76%;大二占40.90%,大三占38.98%,毕业年级(大四、大五)占15.95%。

(二)工具

1.抑郁量表:Radloff(1977)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中文修订版。

2.社会支持量表,原问卷由肖水源1992年编制,共10个题目,本研究采用了其中客观支持的两个条目“在困难时提供实际支持者”和“提供情感安慰者”,各包括父母、家人、亲戚、同学、教师、恋人、党团组织、社会团体、其他9类支持源。

3.自编问卷,包括生活消费、学习、就业、贷款、生活事件等方面。

分析与讨论

(一)抑郁的诊断、测量及风险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24%的大学生在调查前一周有抑郁症状。

在流行病学上,抑郁的发生频率具有年龄特点,美国的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的高发年龄段在18—29岁之间,45岁以上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女性的高发年龄段在30—44岁之间,而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有所下降。

若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果分析“24%”这一数字时,应考虑。首先,这种测量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临床上的诊断;其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抑郁情绪高发的时期;第三,这一比例与国外研究中亚抑郁症状的终身发生率相近,说明是接近正常概率的。

(二)大学生抑郁的人群特点

本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抑郁均分有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面临就业、升学、选择的任务增加的缘故。

在外部特征上具有以下特点的学生更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在学习方面,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每学期旷课在20节以上,课后从不和老师沟通;在人际交往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不向任何人倾诉,不向他人求助;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很少或从不参加社团活动。另外,从个人发展目标上来看,对前途缺乏信心、对考研缺乏思考(也说明对自己发展方向没有思考)的学生中更容易产生抑郁。

从经济情况来看,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中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未申请的人,但是获得通过学校认定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进一步看,本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我们在教育这一公共政策方面制度供应的不足、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弱化等转型社会的特征,在大学生心理上的投射显著。抑郁得分男性大学生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此与改革以来性别分化、社会对于男性的社会角色有更高的期望应当有一定的联系;抑郁得分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明显源自城乡二元格局下教育负担与农民收入极不相称的极端状况。

(三)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实施项目时间越长的学校,活动效果越显著。一期项目院校学生产生抑郁的可能是非项目院校的67%,概率小30%,这是相当大的作用了。同时,本研究还发现,项目院校与非项目院校学生的总体压力感没有差异,在家庭、人际、个人事件方面项目院校学生的压力感还高于非项目院校。根据已有研究的结果看,压力感高更容易产生抑郁。但是,相反项目院校学生发生抑郁的比例显著低于非项目院校。这些结果都表明,项目院校采取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率、增加对学生的支持等措施是有助于减少学生抑郁发生率的。

标签:;  ;  ;  

中西部地区大学生抑郁状况、人口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