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党政领导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07)03-0036-0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不仅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同时也对党政领导干部在选拔任用中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古人云:“爵以功为先后,官以能为次序”,然而能力的实体形态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加以判定。那么,在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工作中,如何才能对一个拟任干部的能力素养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呢?经过反复实践检验表明,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是一种评价拟任干部能力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是评价领导干部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对拟任领导干部的能力进行案例测评,首先必须弄清楚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一般特性,这对搞好党政领导测评案例的采编、测评案例的设置,乃至到具体测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补偿作用(接受教育)和实践的磨炼中得来的,其构成要素主要是:知识、经验、气质、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等。这些要素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分别是: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内在依据,能力是知识在执政实践过程中实现转化的结果。一个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大小,其创造力和成就能达到何种高度,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看其知识占有的总体水平和其结构是否合理。党政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领导科学和行政管理学为支柱,以相关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有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就能够见微知著,触类旁通。鉴于领导工作有层次和分工的不同,各种知识在其结构中的多寡和位置应有所不同。经验是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是联结内外部世界的纽带,它属于以生命物质(大脑细胞)为载体的知识,为实践主体个人所有。经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实践中积累得越多,越丰富,不仅可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可以扩大在实践中的联想度,把相似、相近和相关的事沟通和联系起来,较从容地驾驭客观对象。气质是指人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气度,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气质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化,它可以体现出实践主体是否具有自信、刚毅等可贵的品格,是一种有没有力量的表现。掌握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实践主体的知识就是活的知识,经验就是活的经验。因此,方法是此岸到达彼岸的桥和船。这里所说的方法,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方法,而是一个方法论系统。这个方法论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处于方法论的最高层,许多问题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才能总揽全局,洞察一切,进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其次是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群众路线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方法等;再次是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领导艺术是一种离开严格科学领域的领导才能,它能从大量事物的复杂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也就是说,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是一种非规范、非程序、非定量、非模式的领导行为。上述各要素在党政领导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组合与互动,就会产生一种效应,即通过信息的输入、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综合、放大和转换,直到输出,就能显现出其是否具有正确运用党的理论,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来,即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能力。
如前所说,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是不具实体形态的,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以往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对能力的要求只能通过人事档案中的抽象鉴定和印象加以认定。这样的认定方式是不科学的,其真实可靠性则会大打折扣。同时用传统考试方法是考不出来的,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有能力的干部往往不是那些学业成绩出众、考分奇高的“天才”。但能力绝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并非是不可知的。党政领导能力的这一基本特性,就对如何评价拟任干部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是一直困扰着、制约着选拔任用工作质量提高的一个难题,而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的特点与功能
党政领导测评案例,是实施案例测评法的基本工具。所谓党政领导测评案例,是指为适应一定的测评目的的要求,通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选择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性、实践性和完整性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且能够表现出领导思想、领导心理、领导方式、领导作风和领导背景的基本过程,运用现代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能够供拟任对象进行模拟操作的党政领导工作实例。所谓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是指紧紧围绕特定的测评目的,把从领导工作实际中采集到的这种典型化情景模型(测评案例),在高度拟真的党政领导工作环境中,让应试者进行模拟操作或回答测评案例的各种问题,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然后再根据设定的能力要素和指标,对其能力素养作出评价的活动。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是在党政领导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的,与传统的识人、知人方法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
第一,党政领导测评案例具有现实真实性
测评案例作为党政领导“情景模型”,是按照仿真学、相似方法的原理编制的。其具体要求:首先是真实性。测评案例编制的依据必须是现代党政领导工作的具体实践,离开了现代领导工作的具体实践,测评案例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是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具有代表性的领导工作实例,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党政领导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再次是现实性。测评案例主要是用于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对其能力素养作出评价。因此,采编的案例必须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的党政领导工作的实例,而不能像教学案例可以使用历史上形成的领导案例。总之,现实真实性是测评案例的生命,如果脱离开现代领导工作的实际,或主观臆造,或是把测评案例仅仅作为一般的事例,都会直接影响到测评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第二,测评案例的结构具有复杂性
现代党政领导工作覆盖的规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许多事情彼此之间都是纵横交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并具有十分复杂的交叉效应,这就决定了测评案例的结构也必然是复杂的。测评案例的结构,是指构成案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存在方式。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不同的结构,就会产生不同的测评功能,同时结构是否合理、科学,决定案例质量的高低和测评工作的成败。
测评案例是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系列、多模式的综合体。所谓多要素,是指构成案例的要素众多,其中包括不确定的因素;所谓多层次,是指党政领导工作有层次之分(领导层越高,案例的结构越复杂),而且每一个具体案例,也有其层次结构;所谓多系列,是指党政领导工作有类别和分工的不同所形成的测评案例系列;所谓多模式,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领导工作就像变化莫测的用兵,流动无常的水,其面临的客观形势及其环境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这就决定了测评案例的构成方式和设置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一种形式,一副面孔;所谓综合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个具体案例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集合体;二是指根据党政领导职能所采编诸多案例,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组合成的案例群。一般而言,每个具体案例的功能是有限的,而案例群则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比如领导决策案例,有政治决策、经济决策、文化决策、应急决策等。就经济决策而言,又有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和风险决策,如此等等,其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复杂的结构就可满足对各种职位所需能力素养测评的需要。
第三,测评案例具有实践性
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论断。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实验室,每个科学发现是否具有真理性,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来印证的。党政领导工作的实验室在社会,欲知选拔对象是否有胜任拟任职务的能力,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来印证,而党政领导测评案例就是把案例作为党政领导活动的缩影搬到测评现场进行具体测评,这对拟任对象而言,就是一次间接的社会实践。
案例测评法的实质在于模拟和具体操作。案例测评选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基于案例所描述的领导活动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仿佛给拟任对象提供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党政领导工作环境,同时由于案例又是只给情况、问题、条件和过程,不给答案,而且案例的设置又是有实有虚,藏头去尾,情况错综复杂,问题盘根错节,又由于案例本身并没有唯一的解,这就给测评对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案例要求拟任对象以自己特有的气质面对现实,运用各种方法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的、理论的)知识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沟通和组织起来,从多因素、多角度、多变量和主要变量进行综合分析思考,进行推理判断,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动态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模拟操作表演,可以使测评组成员直观地感受到其能力大小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检验,也就比较容易对其能力素养作出客观的评价。
第四,案例测评法具有导向作用
案例测评法给每一个参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干部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创造了一个平等、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通过近几年数十场次案例测评的实践表明,案例测评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生命力越来越旺盛,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不仅为各级党政机关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能力出众的领导干部,而且受到了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以及广大群众的认可。特别是在案例测评过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被测评者中,不论他毕业于哪个高等学府,也不管他现任什么领导职务,都是以是否具有真知灼见、远见卓识来分高低、论上下的。这样一来,对三部分人触动最大:一是一些“升迁在握”的人。一些同志错误地认为,凡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就升迁在握。开始他们不服气,甚至有怨气,认为自己是“老后备”,这次选拔轮也该轮到了自己,埋怨“伯乐”发现不了他这个“千里马”。通过案例测评,真正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认识到不是组织不提拔,而是自己不够格。由怨组织变为怨自己;由升迁在握变为如不加倍努力,将有被淘汰的危险;由跑官、要官,甚至闹官变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二是一些高分低能的人。这部分人书本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成绩优秀,但在案例测评的模拟和操作过程中,却从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搜尽枯肠,也不得要领。他们亲身体验到,对党政领导干部来说,学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并不等于智能,文凭并不等于水平。三是一些懒于学习的人。这部分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学无术,他们觉得学习无用,动力不足,而是热衷于拉关系、走门子,所以在案例模拟操作中十分吃力。他们颇有感慨地说,以前觉得学习无用,一分析案例又觉得知识很不够用。于是从内心发出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今日才知做官难”的感慨。总之,通过案例测评活动,大大提高了党政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干部的竞争意识。同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建立学习型机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实施案例测评法,必须具备某些先决条件,如果条件不成熟,不具备,盲目上阵,势必直接影响到案例测评的效果。
第一,建设高素质的测评队伍是搞好安全测评的前提
案例测评法是适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产生的一项崭新的工作,也是对干部管理部门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案例测评工作起点高、难度大这样两个特点的要求。所谓起点高,案例测评不仅是要测其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按照设定的要素和尺度测其应用基本理论、原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测评组成员不仅要熟知案例所蕴涵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而且要掌握一套把软科学付诸实践的方法和手段。所谓难度大,是指案例测评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回答案例中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特别是要分析一个较高层次的综合性案例,就不仅仅是对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理论、原则和方法简单的对号入座,而且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如果测评者的知识门类不够,或者知识结构不合理,就很难对被测评者的能力素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鉴于此,测评组的成员除了具有公道正派的品质和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领导科学、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以外,还应具有:一要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工作;二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即要有一组学科群作为基础;三要对社会实际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二,采编高质量的测评案例是搞好案例测评的基础
党政领导测评案例,是实施案例测评法的基本工具,也是搞好案例测评的基础性工作。案例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案例测评的成败。一个党政领导测评案例,如果能够紧紧围绕测评目的,真正做到真实具体,再现领导工作情景,同时在加工处理上做到情节合理,逻辑严密,构思巧妙,信息剪裁适度,虚实设置得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和充分达到仿真效果的话,就可以使模拟操作者产生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视其事之感。如果我们使用的测评案例是粗制滥造,或是经验之谈,或是主观臆造,或把测评案例仅仅当作一般事例,都会直接影响到测评效果。
第三,建立配套的案例测评组织是搞好案例测评的保障
案例测评是围绕特定的目的而展开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这种目的性渗透在案例测评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案例测评工作的全过程。从案例的选题、开发到储存、选用,从具体的测评过程到对测评结果的评价,却应该是步步相连,环环相扣的。这些工作的有序开展,都是有赖于配套的测评组织。实践证明,测评组织愈健全,则功能就越齐全,配套的组织结构越合理,组织的整体效应就越大,测评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配套的案例测评组织是搞好测评工作的物质保障。
四、实施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的程序与方法
案例测评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竞争上岗的一个关键环节,测评运作的程序和方法,是案例测评规律性的表现。严格遵循这些程序和方法去测评,就可以使测评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可以避免和防止测评者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发生。我们根据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系统方法的逻辑原则,把案例测评的运作过程,概括为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步骤。
第一,职位分析是为命制案例测评试题提供事实依据
职位分析是为了给编制试题(案例)寻找现实客观的依据,以便通过测评达到以事择人、人事相宜之目的。为此,在职位分析时,要着重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职位性质与特点;二是职位的责任大小和工作难易程度;三是职位的职责范围与权限;四是职位的内外部环境;五是职位的层级特征和工作特性;六是任职资格,特别要突出对履行职责的能力要求和对工作标准的要求。在职位分析时,可参考职位说明书,但要比职位说明书的内容更具体、更深刻,以便根据职位的实际需要命制试题。
第二,命制案例测评试题是再现真实的党政领导工作情景
测评试题是为应试者提供一个以领导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客观事实和必要的条件为依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典型化的领导工作情景“模型”,也就是为应试者提供一个间接社会实践的“场景”。
命制案例测评试题的基本要求是:一要把《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要求与本地的实际相结合;二要具有现实真实性;三要与拟任职位相对应;四要与特殊职位的特殊要求相一致,不能搞千篇一律。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考非所用,南辕北辙”的倾向,避免考点设置与职位要求“两张皮”,互不搭界的问题,又可以防止“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
案例试题命制的基本做法是:一是案例情景的选定;二是考点与设问的设置;三是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四是集体讨论决定。这里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在案例素材的来源上必须是现实的、真实的;在编写的技术处理上,结构要合理,构思要巧妙,信息剪裁要适度,虚实设置要得当,具有可操作性;在考点与设问上要与任职的资格和条件相匹配,并根据拟任职位的高低决定其知识跨度的大小;在制定参考答案时要留有余地,尽可能给应试者以较大的发挥空间,以体现其创新能力;集体讨论决定时要尊重专家的意见。
第三,实施案例测评是检验应试者的能力素养的决定性环节
案例测评是在党的组织部门主持下进行的。为了提高测评的准确性、有效性,在测评时要切实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测评组织成员的构成要合理,并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培训。二是测评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测评方法主要是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面试法包括: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问答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等。三是测评能力要素和指标的设计要根据拟任职位的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四是模拟的场景要逼真,使应试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五是模拟的规则要严密,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六是测评结果的评价要科学化、数量化,防止以偏概全等主观随意性的发生。
五、党政领导案例测评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在实施案例测评的实践中,在充分体验到案例测评法具有独特优势的同时,也感到实施案例测评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案例测评法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困难主要是测评案例的采集、编写工作比较复杂,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案例测评的成本加大,特别是要出精品、要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党政领导测评案例体系则更加不易。但我们相信,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加大开发力度,是完全能够办得到、办得好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案例测评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对应试者能力素养的评价上难免受到某些测评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测评案例虽然为应试者提供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客观环境,但它不等于客观现实,总不如现实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再加上采编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则可能加大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些问题,有的随着案例测评实践的深入与发展,是可以逐步补充完善、求得解决的,而有的则是不易克服的。因此,案例测评法决不能排斥,更不能代替其他测评方法,只有把各种有效的测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为补充,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测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