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新世纪新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引领中国走向新世纪征途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种全新的发展观从追求单一经济发展转向社会的整体发展,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从局部发展到整体发展,“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1]从追求当代人的发展转向也同时追求未来人类的发展,实现了发展范式的转换,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一、“五个统筹”发展观的形成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对发展实践的一种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人们有着不同的发展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发展战略决策,从此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序幕。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不断地拓展科学发展观思想。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步骤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拓展和充实的发展观思想指导着不断前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跨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对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这必然要求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进一步拓展发展观。这些新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的发展要求

系统的发展就是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进步过程,而不是把发展看作仅仅是系统内部一个或几个要素的进步过程。它强调整体性原则,认为构成社会有机体各要素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社会发展是一种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贫困的消除、平等的促进、政治的民主、文明的提高等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进步于一体的整体性概念。它把人、自然和社会放置于一个动态的系统中,把国内和国外看作一个整体,把发展看作系统的发展。系统性、整体性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按照中共十六大的部署,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协调的发展要求

首先是协调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要素在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关系。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经济优先原则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是正确的选择,但我们国家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所构成的有机的复杂体系。因此,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在各个实践领域中孤立地决策和行动,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切实关注和解决就业、教育、生态、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切实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使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

其次是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确定的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乐观地看待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引起的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各国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这种增长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等问题。环境和资源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观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出现类似问题。这样呼唤一种旨在协调人、经济、资源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已十分迫切。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中去把握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抛弃那种通过对自然的征服无限索取来实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第三是协调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创造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以后,我国改革进入了综合配套、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如何统筹兼顾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如何消除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社会各阶层差别的艰巨任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发展的问题自然凸显出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着眼点是代表好、维护好、保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切实处理好各地区、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着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可见,协调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既是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又是我们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3、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脱离人的发展的社会发展都是无意义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纠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发展观重积累、轻消费,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偏差,强调了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进一步指出了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最近的非典危机也给我们一个警告,这就是改革要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要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保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作为我们党和政府的主要职责。江泽民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共产党新世纪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它必然要反映在我们党新的发展思想中。

二、“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的主要特征

“五个统筹”发展观是我们党着眼于系统优化与整体发展战略,立足于改革开放实际问题,反映时代特点和发展实践新要求的崭新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现实性、时代性、合理性。

1、“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的系统性

“五个统筹”新发展观是一个系统优化与整体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关系、区域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注重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注重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和国内——国外世界系统的整体联系中把握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解决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统筹发展系统解决。比如,解决“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地扩大投资、支持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所重点的城乡统筹问题。不仅要着眼于城镇,推进城镇化,扩大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要着眼于农村,更多关注“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2、“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的时代性

“五个统筹”新发展观反映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拓展了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理论视野,更具有时代特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指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而且要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它要求必须从当今世界大势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从全人类的发展高度来认识中国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的有机结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3、“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的现实性

“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立足于解决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新发展观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提出,也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学究式的思辨,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五个统筹”新发展观针对的都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如解决“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体现了新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关于解决矛盾的重点论思想。

4、“五个统筹”新发展观的合理性

科学的发展观是合规律性和合价值性的统一。除了要反映客观规律性之外,还要体现合人的价值性,即要有合理性。发展观是不是合理就是要看它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和需要的程度。“五个统簿”新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协调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人们的目的要求。“五个统筹”新发展观体现了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既要满足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利益更要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既要追求当前人的发展又追求未来人的发展。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取向。

三、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五个统筹”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崭新的科学发展观。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它放眼世界,反映时代主题,扬弃和超越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五个统筹”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也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新发展。

1、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发展,离开发展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运动,代表进步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纯客观的发展,而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理论代表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他们都传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在灵魂和精髓,他们适合时代变迁,把发展观都推进到了新的水准。

新时期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同时又有所创新。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进一步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做出了重新阐释,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取向。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观是发展辩证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具体体现。新发展观无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进程的具体部署,还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设计,都超过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扬弃和超越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5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70年代的“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80年代的“新发展观”,90年代的“文明冲突论”等理论形态的更迭。[4]其初衷是为“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政策的导向。但事实上“后发展”国家并没有在它们的指导下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诸如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破坏和失业等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积极关注世界各国出现的问题,汲取“后发展”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系统优化与整体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着眼点,以社会有机体系统全面运筹的辩证思考方法,把中国当前发展的新要求体现在新的发展观中,注重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形成了一个连接现在和未来,横贯中外,贯穿自然与社会的“立体式”的发展模式,实现发展范式的转换,从而超越了西方社会形形色色的发展理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标签:;  ;  ;  ;  ;  ;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科学发展观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