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_文本分类论文

侧重评核选取与运用信息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择合适文本是编制阅读试卷的重要一环。我国的中文阅读测试,包括高考,往往从表达方式角度讨论文本类型,如文学、论述、实用等。一时重视文学类,一时重视议论类文本,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这不易体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阅读能力。本文通过审视国际上的阅读测试,吸取新的评估理念,探讨阅读测试的文本选择策略。

一、平衡文学类与信息类文本

国际性阅读测试多从目的角度将阅读进行分类,进而考虑相应的文本特点。如“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1]与美国全国性考试“美国教育进展评价”(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2]按目的把阅读分为“文学类”与“信息类”(见表1)。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考查学生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能力。在文本的表现形式方面,PISA2009将测试材料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类:(1)按载体分为印刷(print)与电子文本(electronic);(2)按环境分为以授权浏览类环境(authored environment)、提供信息类环境(message based environment)、综合类环境(mixed environment);(3)按文本形式分为连续性(continuous texts)、非连续性(non-continuous texts)、混合(mixed texts)和多篇组合(multiple texts)文本;(4)按表达类型分为描述、叙述、说明、议论、指令(instruction)和交易(transaction)六种文本,其中“交易型文本”是最新加入的,它通常用来达到特定目的,如取得某物、安排会议、相约朋友等,是个人化的文本。在电子阅读环境下,“交易型文本”表现为个人的邮件、手机短信、博客或社交网站等,在电子阅读出现之前它们常以信件、口头约定或电话的形式出现(OECD,2009)。[3]这很全面地总结了信息社会丰富的阅读文本,体现了阅读的时代特征,也丰富了我们对文本的认识。

上述对阅读文本的分类,与我们现有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国际上对阅读文本的分类,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

(一)两种文本的关系:两者兼备并确保有文学类文本

一直以来,我国高考都是以文体区分测试文本,未充分重视从阅读目的、学生学习与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角度考虑文本选择。从2007年开始,在考试形式上,阅读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大部分,必考一般为论述类文章,选考文本包括文学类(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和实用类(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4]高考必考的论述类为“信息类”,选考的实用类亦为“信息类”。而“文学类”仅为选考,学生可不选答。由于“信息类”文本侧重考核学生获取信息、逻辑推理等能力,或不利于文学基础好的学生的表现,以至于出现其阅读理解表现逊于文学基础差的学生的现象。更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阅读文学类文本是中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此选考机制可能会导致阅读教学忽略文学类文本。

为此,我们要重视,在总结性的阅读测试中“信息类”和“文学类”文本都要有可能评核。如一次测试用三个文本,那么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各选一篇。如用两个文本,则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从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中随机选两类,每类选一篇;二是从论述类、实用类随机选一篇,另外选一篇文学类。如只有一个文本,那么从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中随机选一篇,但不要长期地偏选某类文本。

“文学类”与“信息类”文本兼备有利于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阅读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展现具时代特点的、真实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日后阅读更多样的文本。

(二)两种文本的评核焦点:协同并有所侧重

一般来说,“文学类”和“信息类”是相对的,有时阅读一篇作品,既可享受获取信息的快乐,也可运用阅读所得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我们还要注意用它们评核不同的能力。

对于信息类文本(特别是当中的实用文),要多评核获取、概括与运用信息能力。其中运用信息能力,指必要时可运用篇章中的信息来解决生活与工作中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如比较不同的观点,写一个摘要,写一份报道等。

对文学类文本要多评核想象、推论、评鉴与创意等高层级阅读能力。如通过想象、推理等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评鉴文本中某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某个人物的特点与形象等。学生答题带出的信息,基于所读文本,又超越文本,甚至具有一定的创意。

(三)信息类文本的类型与比例

信息时代,对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当代阅读评估十分重视任务型与真实性评估,学生要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语言问题。对多数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阅读信息类文本的机会更多。这种阅读也体现了真实性评估的原理,可引导学生重视功能性阅读(相对于发展性阅读),提高对未来表现的预见功能。

第一,重视多样的实用性文本。信息类文本不限于论述文,还要重视不同类型的实用文等。根据国际阅读测试、Heaton和Weir等人的观点,除了已备受重视的科普文(科学类的说明文)外,我们还要兼顾其他形式的信息类文本,较简短的有广告、地图、时刻表、路标等;较长的有传记、新闻、信件、报告、计划、会议通知、宣传册子、说明书等。[5][6]对这些文本,可以单独出题;为调节阅读难度,更可数篇联合出题。

为追求真实性,在采用新闻媒体或是原创出版物的文本时,要处理好真实性与规范性的关系。例如,过分追求规范性有时会背离语言材料的真实性,[7]目前语文测试所选用的刊物文本宜不作简化、改编。[8]然而,报刊文章并非全是文质兼美的,甚至有语法错误。对于明显不规范之处,通常要略作改动。这时的“真实性”只能是近似的真实。

第二,比重随年级升高而增多。评估对象为四年级学生的PIRLS,在2006年的阅读评估中,文学类文本与信息类文本约各占50%。

PISA也十分重视信息类文本阅读,评估对象是15岁的学生,大多就读中学三年级,将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在加拿大、瑞士等国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PISA2000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在四五年之后,无论是进一步升学还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都面临较大困难。[9]

PISA2009文本教育类38题,占29.01%;职业类21题,占16.03%;个人类37题,占28.24%;公众类35题,占26.72%:合计131题。其中,以职业、个人、公众为目的的阅读试题数目占相当高比例,合计70.99%。[10]

在NAEP2009考试中,学生年级越高,信息类文本所占的比例越高,从4年级的50%,到12年级的70%(见表2)。NAEP2009的这一安排,可让学生更好地展现未来社会要具备的阅读能力,体现了真实性评估的理念,值得我们参考。

二、加强“非连续性”与“混合类”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和混合类文本,是当前国际阅读评估较为新颖的概念。它们与现实生活较为贴近,且体现复杂的呈现方式,学生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去寻找、分辨信息,体现较高水平的理解。

(一)关注非连续性文本

从呈现方式来看,PISA把阅读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两类。[12][3](30)连续性文本多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主要用记叙、说明、议论、指示等方式陈述内容,由词语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再组成章节等。“非连续性文本”则通过图画、曲线图、流程图、统计表等方式呈现内容,如小册子、清单、图表、广告等说明性文本及程序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往往出现在信息类文本中。阅读时,学生要转换图文信息,或利用表格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如从数据得出调查结论。这是工作、生活中现实阅读必须具备的能力。

PISA2000-2006发现,中国香港地区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如资料表)的测试中得分偏低,原因是日常教学较少涉及资料表等非连续性文本。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然而,它们又是学生日后经常会碰到的文本类型。[13]

在中文评估方面,新加坡小学高年级及离校考试,几乎每份华文试卷都有非连续性文本,即通告等实用文。中国台北市的小学基本学力检测,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图表等非文字符号文本。[14]中国内地、香港有个别非系统的尝试,有必要进一步发展。例1是香港基本能力评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TSA)中的中三阅读评估的实例(9CR1):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或图片,然后就所附问题,选择较适合的答案。

1.谁是上述广告的主要推销对象?

A.孩子

B.家长(答案)

C.保龄球会学生

D.热爱保龄球人士

2.下列哪一项是上述课程的卖点?

A.师资优良(答案)

B.发掘潜能

C.个别教授

D.因材施教

3.上述广告没有提供哪一项资料?

A.训练场地

B.课节数目

C.导师资历

D.查询方法(答案)

4.下列哪一项是这则广告的主要目的?

A.向公众推广保龄球运动

B.公布保龄球训练班的详情

C.吸引人们报名参加保龄球训练班(答案)

D.宣传保龄球班能发掘孩子潜能的信息

(二)重视混合性文本

PISA2009与NAEP2009都强调应用混合性文本(mixed text)进行评估。PISA认为,混合性文本包含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两种元素,如杂志、参考书及报告等常为这种文本。NAEP2009从另一角度提出混合性文本,它指以文学手法提供信息或呈现事实的文本,让读者既可了解信息又可体验阅读满足感,如历史或科学报告常为这种文本。[15]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多种方式呈现篇章信息”。[3](32)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不乏图文并茂、文字与数据并存的文本(体现PISA概念),同时,也有很多夹叙夹议、说明与叙述共存的文本(体现NAEP概念)。阅读评估采用混合性文本,不仅更贴近生活,也可让学生展现寻找与运用不同类型的信息、文学欣赏等方面的能力。

三、引入电子文本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及互联网已相当普及。

(一)丰富阅读素养内涵

在传统的纸质阅读中,书籍内容受到篇幅、数量的限制,常要遵循某种线性的处理顺序。电子阅读则可通过各种导航连接,实现跳跃式阅读、非线性阅读和无限制阅读。同时,读者需要判断和检验内容的权威性、精确性、质量、可信度、合时性等。有效地进行电子阅读,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新阅读素养”。[16]

PISA2006对网络阅读的调查发现,中国香港高达80%的学生最经常的活动是上网聊天,其次为阅读电邮和参与互联网讨论(51.9%),但“为了解某一专题所进行的专门搜寻资料”比例则是最低的(41.9%)。[17]网络聊天、参与互联网讨论,都是带休闲性质的阅读活动,所占比例过大,可能会相应地减少阅读书报的时间。由此看来,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有用的网络阅读策略,如管理阅读时间,广泛查找、获取有用信息,解决复杂的语言问题,从而提高阅读素养。

(二)尝试电子阅读测试

PISA2009年把“书面语言材料”界定为三类:手写材料、印刷材料和电子材料,其中电子材料包括网络、邮件等,并设计出类似电脑网页的测试系统,要求考生在电脑上完成。[3](24)电子阅读文本包括各种网页、博客、电子邮件、论坛及各种视频中的文本等,是现代人不能不学的阅读文本类型。PISA从读者是否能够影响内容的角度,将电子阅读分为三类:(1)授权浏览类环境,内容是固定的,不受读者影响,如政府、公司、学校或个人的官方网站,获知发布的消息、事件或图书目录等,占整个电子阅读测试的70%;(2)提供信息类环境,读者不仅可以获取信息,也可参与并提供信息,是一种沟通的渠道,如电子邮件、博客、聊天室、论坛等,占25%;(3)综合类环境,读者在某些网站中既可能阅读授权的篇章,也可发表评论等,占5%。[3](29-30)PISA2009反映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人们的阅读逐渐走向电子阅读。现在多数学校、家庭已有电脑设备,一些小学已开始上互联网阅读。我们的语文课程中也有相应的寻找互联网资料进行阅读的要求,而现代社会更要求学生具备此种能力。然而,许多青少年并未掌握判断、检验互联网内容的能力,很容易被网络中虚假的信息欺骗,缺少相应的策略去分析其正确性。[18]我们要引导他们把多数时间用于有意义的阅读上,而不是用于电子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因此,有必要通过评估引导学生适当地进行电子阅读。

四、多用多篇组合类文本

在实际阅读环境中,人们往往同时要阅读多份材料,以寻找、比较、整合合适的信息,从而综合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写综述、论文、工作计划等。因此,可联合多个文本出题,以评核学生阅读综合信息的能力。

(一)跨文本的思考

NAEP2009和PISA2009都有多篇组合文本,即组合多篇独立的文本出题,这些文本可称为多篇组合类文本。如NAEP2009指出,对于某个要解决的问题而言,从某个文本只能获取部分信息,从多个文本才可找到完整的信息;为此,学生必须判断这些文本中的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如何。[2]这样的题目,可以测查学生是否具有整合不同文本信息的能力。

PISA2009的多篇组合的文本在内容上可能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这些关系未必明显,而且可能相互补充或相悖。[3](31)PISA2009电子阅读测试以多篇组合文本为主,占70%(见表3)。

多篇组合文本在语言、内容、表达手法方面可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宜有共同、相异、相反之处,以创设分析、比较、整合的基础。通常这些文本可以构建起这些关系:(1)主题相关,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2)人物相关,阅读材料涉及同一个人物;(3)出处相关,即出自同一作者或同一作品;(4)写作方式相关,阅读材料的文体或者语言风格相似。[19]材料相关程度可能会影响阅读的难度,相关性越大阅读难度越低。

我们可要求学生比较两个或以上文本在内容及表达方面的相同或不同之处,甚至可以据此评价文本。例如,陈宝珍《面粉公仔》和琦君《一粒珍珠》二文的内容均诉说生活和成长,体裁均为散文,运用叙事、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手法,具有联合出题基础。

例1:《面粉公仔》的作者和《一粒珍珠》里作者的朋友,在成长中分别碰到什么困扰?

例2:《一粒珍珠》一文说:“我想每个人心灵中应当都有一粒珍珠。这粒珍珠是随着年龄、学识修养而逐日长大,逐日变得更晶莹光泽的。”(第1段)这番道理能不能在《面粉公仔》一文中体现?试加以说明。

在阅读评估中,组合不同语段、篇章出题,可避免因学生偏好或不适应某单一阅读材料而带来评估偏差。同时,这也更接近真实环境中的阅读。

(二)基于阅读而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

真实性评估,要学生完成在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语言问题。它不仅要使任务所用的材料有真实性,而且学生答题也要有真实性。例如,让应试者听新闻具有很强的情境、语料的真实性,但如要求学生回答选择题,便不具备答题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聆听后的较多的外部活动是转述主要内容,或讨论人物或事件等。

在现实环境中,学生阅读后往往要比较多种相关的信息,然后完成研习报告、工作报告等书面报告。国外对此已有一些教学结构模型和策略等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例如:Nash,Schumacher & Carlson[20]提出了“writing from sources”的结构图模型,描述了作者如何由数个不同来源的文本,选择相关的篇章信息,建构这些信息的表征,并把表征转化成书面形式。Plakans就“reading to write”提出了结合阅读的写作过程模型,说明当中涉及的认知能力。[21]

我们的语文教学非常强调读写结合、先听后说等方法,但教学模型和策略有待进一步发展。我国香港会考中文科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文综合能力评核,要求学生在1小时15分钟内聆听一段录音,阅读多篇文章、图表等书面材料,写一篇实用性文章,如演讲辞。考核过程中,学生要选取聆听、阅读中所得的相关信息,较好地体现整合信息、提出有见地的看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阅读测试以文学性、连续性、纸面文本为主,现今还包括信息类、非连续性和电子文本。我们宜引入这样更为全面、立体的分类,以确保体现现代学生真正的阅读情况,评核真实的阅读能力。

标签:;  ;  

关注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_文本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