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园空间规划体系设计研究论文_云玲娟

现代产业园空间规划体系设计研究论文_云玲娟

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本文阐述了产城融合大环境下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现代产业园区的规划作为引导。

关键词:产城融合;空间体系;规划

1.现代产业园背景研究和分析

1.1 研究背景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

产业园区规划是比较全面的产业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

目前,国外在产业园区规划上积累了很多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以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为高新区典型代表,它们通过产业定位、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政府支持等举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2深层分析

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一个过程,在产业等级提升的背景下,针对就业人口结构,完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人居环境配套和社会服务保障的高度统一,是城市空间载体的一种发展思路。

国内学者把开发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四个阶段,并认为开发区最终要向城市转型。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集聚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产城一体阶段。各个阶段的目标导向都是使产业逐步升级,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园—城”关系从基本脱离趋向于融合。

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往往作为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其最终状态是与镇区、主城融合。资本密集型产业园因其起步产业容易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且占地量较大,因此选址往往在郊区或者飞地。资本密集型产业园会经历完整的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四个阶段,最终突破创新瓶颈,成为独立新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园区在增值链上已经跨越了前两个阶段,对配套设施需要以第三阶段的标准起始跟进,园区初期形态可能为郊区的大学城、生态循环产业园等独立园区,能较快发展成独立新城。

2.空间体系构建

2.1“空间体系”的内涵—“空间—结构”二元独立单元模块装配系统模块化建筑是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诞生的,是指模块构件在工厂预制后装配完成空间体系的模块式装配建筑。模块构件既是一个结构单元,又是一个空间单元,结构单元意味着每个模块有其自身的结构,可独立存在;空间单元意味着模块可通过装配不同设施,满足不同空间需求。模块化的空间建设体系大大提高了空间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和有机融合。

产城融合是一个涉及产业和城市两大体系、包含多个阶段和类型的复杂系统,本文拟在产城融合规划当中,借鉴建筑空间设计的模块化方法,将产城融合作为一个模块空间建设体系,以具有城市功能的单元作为模块,嵌入以产业发展的阶段、类型及城市规划要素为轴建立的时空体系中,实现规划介入引导产城融合的目的。

2.2“空间体系”的耦合机制—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

为进一步明确模块空间建设体系中的网络空间单元特征、空间体系架构以及单元与空间体系的耦合机制,有必要分析产城融合的构成要素。笔者将产城融合总结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融合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产城融合的空间体系架构—产业空间要素需求和城市空间要素供给的平衡

产城融合的模块空间建设体系以园区规划的核心内容构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主轴—规划轴,包括产业升级、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和道路交通五个方面;以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类型和四个阶段构建产业轴与时间轴;以规划轴、产业轴和时间轴建立模块空间。该体系的微观空间要素是具有空间和结构二元属性的空间引导单元,既有产业、居住、交通和游憩四类城市功能空间,又有完整的内部设施结构。围绕园区发展各阶段的产业空间要素需求,以空间引导单元配套相应的城市空间要素供给,形成网络化的模块空间建设体系。

3.基于空间体系的产城融合规划引导研究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时空耦合。

3.1 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3.2 空间布局—以产业、居住及服务平衡为核心现有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空间饱和,公共设施用地被产业用地挤压,无法支撑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园区空间结构零散,空间功能无序、单一,土地价值与使用功能不匹配,地均产出低,部分对土地成本敏感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替代”的局面。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不同,现代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和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决定了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了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等综合功能。因此,园区规划要综合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用地,形成产业发展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等多组团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

3.3 服务设施—以多元化、网络型为目标

公共服务设施按城市标准配套,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按照不同层级设置,生活性服务设施的配套形式以分散、多层级为主,生产性服务设施的配套形式以集聚为主。

3.4 生态景观—以环保、生态和人文为蓝图

生态景观系统规划包括环保、生态和人文景观等方面:考虑环境承载力,控制园区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地系统规划,构建生态健康游憩体系;依托园区特色和地域文脉,塑造当地文化特色。同时,规划打造主题公共绿心广场—次级休闲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绿地广场—街道绿地景观节点—山体绿化景观楔形渗透等多层级系统性绿化景观,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区域整体环境保护为基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根据城市功能组团的主导功能、人文特色、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寻找各组团自身的景观主题及标志,塑造整体城市风貌特色。

3.5 道路交通—以立体交通、绿色交通为骨架

交通区位决定了一个园区的发展空间,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决定了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交通建设应以“区域协调、公交优先、优化整合”为原则,规划先行、超前预判、预留空间、滚动跟进,综合考虑各层次、各功能交通的平衡,联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生产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平衡。生产性交通规划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物流配送货运交通和城市客运交通、过境货运交通和城市交通两方面的关系;在设施建设、资金保障及制度改革方面,优先考虑公共交通;从时空两方面优化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路网密度,组团之间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为新城空间结构调整奠定基础,构建多层次、全面保障步行、合理引导自行车的慢行交通系统。联外交通包括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在园区选址时应选择有完善交通优势的区位,并通过规划高铁、轨道交通、区域道路系统连接重要周边城市、关联园区和重大交通设施,形成联系对外交通动脉的外向型道路交通网络。同时,在各个组团片区布设主要客运站,满足各个方向的对外公路客运需求并组织城市骨干客运系统换乘衔接。产业园区内部交通应以慢行交通为主,居住人员上下班出行距离短,应以“就近布置”为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发展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步行交通与机动交通的交叉,为市民的步行交通创造便捷、安全、卫生的环境。理顺路网结构,增大路网容量,解决“钟摆式”交通流动,鼓励公交进住区,与商业中心和住宅组团紧密结合。鼓励立体多层、高层车库,控制道路两侧用地,形成良好的都市景观带,预留未来立体交通发展用地。

4 结语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公布,对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城融合是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双重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它贴合当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核心的要求,不仅把产业园区看作城市产业空间,还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生活空间和未来城市发展增长极。产城融合的最终导向是建设以研发创新为核心能力、现代化、可持续、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达到职住平衡。本文从规划的角度分阶段、分园区类型对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配套进行技术引导性的分析,以期对产城融合的规划制定、政策导向和分期建设提供借鉴。

论文作者:云玲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  ;  ;  ;  ;  ;  ;  ;  

现代产业园空间规划体系设计研究论文_云玲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