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四川 乐山 614500)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高中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5-020-02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分享了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的偏差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并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并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新颖性和科学性.。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课堂中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思维定势.同时在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即使是教材中已有的结论也能从中发现新问题,要相信自己,有疑、有问,才会有新发现、新突破。同时,通过解法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好每一道题的过程中都能进行多元思维,全面把握各个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知迁移,灵活运用,深刻理解,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四、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总之,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作为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解题方法甚至是不成功的想法都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良森.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读写算.教研版》2016.08
[2] 周云.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科考试研究》.2014.10
论文作者:刘建辉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思维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例题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