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的重要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建设论文,伦理论文,特色论文,思想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07)06-0038-02
制度建设是邓小平行政伦理思想中最具创新意义和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制度层面谈行政伦理建设,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点,随着行政伦理实践的发展,制度问题越来越成为邓小平视野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
一、制度德性优先于个人德性
制度德性是指社会制度的道德性,个人德性则是个体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道德性。二者区别在于:制度德性和个人德性彼此所依附的主体不同,一个为社会制度,另一个为具体的个体。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更多地表现为制度德性制约着个人德性。
邓小平认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就不可能发生”[1] 333,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如果制度问题不解决,让“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2] 311
因此,他尖锐地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对这些现象的制度成因他作了系统的、实质性的分析。他认为党和政府机关中反复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往往与某种制度、体制、机制的缺陷和弊端直接相关联。邓小平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 333
邓小平指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2] 342他一直强调必须“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1] 336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依法行政。如果制度上的缺陷和弊端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消极腐败现象的纠而复生、反复出现就是难以避免的。
显然,邓小平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他所说的“制度好”、“制度不好”涉及的是具体制度或体制的德性问题:这一问题与“好人”、坏人所涉及的个人德性是相对应的两个范畴。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不容怀疑的客观事实,对制度德性与个人德性的关系做出了高度的概括。强调了制度德性相对于个人德性来说是根本性的、原生性的东西,促进和决定着个人德性的发展;个人德性则大量地是从制度德性中派生出来的,具有依附性、从属性。同时尽管个人德性相对于制度德性具有依附性、从属性,但个人不能由此忽视自己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道德责任。
二、如何搞好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
1.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制度。“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要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1] 341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干部领导制度中的重要体现,是正确实行干部领导制度的基本原则,它对于发挥集体智慧,实施民主科学决策,防止个人独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导班子要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健全责任制,并且要具体化。二是健全和严格执行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定期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以达到加强党内教育和监督,促进团结,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的目的。三是健全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邓小平认为,官僚主义的产生同我们党政机构中缺乏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至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健全多种工作制度,使领导班子的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更好地实现领导职能和作用。
2.要坚持和完善干部组织人事制度。邓小平把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看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从组织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围绕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要通过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要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的离、退休制度;要实行干部的辞职、退职和降职制度;要实行干部的竞争激励制度,实行干部交流制度。
完善干部的选举制和任期制。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民主权利和选举人的意志,要坚持党委提名、代表提名或自荐相结合的原则,把群众公认的、有开拓精神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的人推荐上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施政纲领,经过上下互动,公正、透明、规范的合法程序进行考察,让人民去遴选。
健全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他通过剖析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指明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求将竞争、民主、公开和法制原则引入干部队伍建设中,加快干部选拔、培养、考核、交流、监督等重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邓小平强调:“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期都不能是无限期的。”[1] 331要有步骤地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大力倡导解放思想,破除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旧的用人观念。邓小平指出,要通过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他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他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腐观念,特别要重用那些被人民群众公认,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且政绩突出的人,而决不能重用那些只说空话不干实事的人。要结合各项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培养、选拔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3.要坚持和完善廉政制度建设。邓小平认为,反腐败关系全局、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不惩治腐败,我们党就有失败的危险。因此,“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2] 379廉政建设是防止权力变形和政府腐败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搞廉洁政治、消除腐败的系统的廉政制度建设思想。
建立惩治腐败机制——不敢腐败。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指出: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
建立监督防范机制——不能腐败。强调监督,是邓小平廉政理论思想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监督来自三个方面: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
建立公正待遇机制——不必腐败。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关于“人是需要一些个人利益”的问话时指出,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我国的廉政建设必须从这一基本的社会实际和社会目标出发。
建立廉洁自律机制——不愿腐败。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的自律及其建立相应机制问题。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章草案要求,每一个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同志又明确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干部又是党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