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亲吻乌云时以“解(连续乘法)问题”为例_板书设计论文

当阳光亲吻乌云……——融错教学以“解决(连乘)问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云论文,为例论文,阳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执教/华应龙 点评/刘加霞、陈今晨

【课例】

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北京对口支援的四川省什邡市邀请我去讲学,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学期第99页“解决(连乘)问题”。

接到任务后,我思考——

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如何扬弃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经验?

问题情境是一节课的眼睛,是可以顾盼生辉的。当然,最好是真的、自然的。教材中“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情境如何呈现?为什么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针对这一情境,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可以有更适合的例题情境吗?

学生列式解答连乘问题有困难吗?如果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都能解答,那么教学的帮助和提升作用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

理想的课堂应当是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那么,这节课教学的智慧点在哪里?又如何点化生命……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思考,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渗透爱的教育,让爱在师生心间传递。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步骤,会寻找条件。

教学难点:会叙述解题思路。

一、交谈引入,现问现解铺垫问题

师:孩子们,我知道你们是三年级(3)班的同学,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齐)52人。

师:假如不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呢?(学生不明白何意。)

师:你可以告诉我什么,让我来算。那能告诉我什么呢?

生:(怯怯地,不敢肯定)一组12人,二组12人,三组14人,四组14人。

师:对!知道一组一组的人数,我就可以算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呢?

生:12+12+14+14=52(人)。

师:还可以告诉我什么呢?

生:我可以告诉您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

师:这样也可以,怎么做?

生:只要合起来就可以了。

师:也可以只告诉男生人数,再告诉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或少多少人,这样好不好算呢?

生:(齐)可以,好做。

师:谁会做?你能说一说怎么做吗?

生:女生比男生少4人。

师:想算全班有多少人,要先算什么?

生:女生多少人?

师:对,要先算出女生的人数,再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就是全班人数。现在我知道了,我们全班有52人。我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全校大概有多少学生,你知道吗?(学生疑惑不解。)

师:不知道的话,帮老师出个主意。我怎么才能知道全校有多少学生呢?

生:(一口气说出)一年级人数+二年级人数+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十五年级人数+六年级人数。

师:行不行?

生:(齐)行——

(学生们露出笑容,自觉地鼓起了掌。)

师:我很佩服这个小伙子!还可以怎么办?请动脑筋想一想。(板书:全校有?名学生)

生:还可以问。

师:问谁?

生:(羞涩地回答)问校长。

师:直接问校长全校有多少学生,多没意思。我只想知道大约多少学生,可以怎么问?

(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每个班大约50人,50人乘以班数。

师:真是好样的!所以我们只要问校长我们全校有多少个班就可以了。(转头问校长)请问校长先生,咱们学校有多少个班?

校长:有26个班。

师:全校有26个班,你能不能算一算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待学生们在练习本上计算后,老师从中拿出一个如下的算式放在投影仪上:

有孩子边举手边说:错了。)

师:算错了没关系,我们看看哪儿错了。

(学生们边看投影边议论。)

师:还是让他自己说说错在哪儿了吧!

:少算了,应该是1300。

师:(带头鼓掌,由衷地感叹)真好!真好!这个小伙子真不错,开始说3000,大家有不同的声音了,他思考之后说少算了。反应真快!哪儿少算了,你们发现了吗?

(孤孤单单的一个声音:“没有。”其他同学议论:“不是少了,是多了吧?”)

师:(笑着)我明白了,你们都同意多算了,多算有多算的道理,少算有少算的理由。说多算了,是结果多了;说少算了,是过程少了。哈哈哈!我们看看过程哪儿少了?

:“2”还没有乘呢。

师:(指着投影上的错题)对,5×6=30,2×5=10再加上——

:进位的3,就是1300。

师:自己又算对了,多好呀!我们应该给他掌声。他能发现错误,并且能改正错误,这是华老师最欣赏的!(众学生鼓掌。)

师:现在我们算出来了,全校大约1300名学生。(扭头面向校长)我们全校有多少名学生?

校长:1280人。

(学生们惊讶地“啊”了一声,一脸灿烂。)

师:大约1300人,真准!

二、顺水推舟,找准条件贯通思路

师:我从刚才这么简短的交流中,发现我们三(3)班的同学都很会动脑筋。假如一个学校每个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有50人,你能算一算全校有多少人吗?(边说边板书。)

(学生计算,老师巡视后,取来一份练习放到实物投影仪上:

学生看后,有人说错了,有人说对了。)

师:认为错了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认为对了的同学请举手(五六个人举手)。哪位同学愿意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说他这道题错了?

:那个50是从哪里来的?

(被投影练习的主人):每个班有50人。

:24从哪里来的?

:有4个班呀!每个年级有4个班,有6个年级,所以4×6=24。

师:我觉得你问的问题很厉害。我也问问,4×6=24求的是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个班。

师:那24×50求的是什么?

生:求的是全校有多少人,是1200人。

师:刚才说错的同学呢?他哪儿错了?

生:他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24×50,“0”应该和“4”对齐。

师:我没有想到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这么严格,确实这个“0”既可以把它写在“4”的下面,但也可以把“0”放到后边。两个写法都正确,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生:对。

师:如果把“0”放到后面怎么计算,哪位同学做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如果把“0”放到后面就先算24×5,然后再把“0”添上去。

师:很正确!假如把“0”放在“4”的下面也可以,就是在计算时麻烦了点。

(孩子们纷纷点头,不再认为刚才计算是错的了。)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全校有1200名学生。做错的同学,想一想,刚才自己错在哪儿了?谁能勇敢地说一说?(无人举手。)

师:学习就是这样,正因为自己有不会的,才需要学习;要是都会了,我们也就不需要学习了。(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

:刚才我把我们学校的学前班也算进去了,所以乘的是7,就是28个班。

师:大家说说,他的算式有没有道理?对,问的是全校,我们学校有学前班,就得算。哈哈哈,他的解答也是对的。

:4×6这一步我没有列出式子,直接用24×50了。

师:(笑道)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一会用横式,一会用竖式。这个原因怪我,我没有讲清要求。(指向生2)你能都写咸横式吗?你说我写。

:4×6=24,24×50=1200。

师:要不要写单位名称?(开玩笑地)不写要扣分的哟——

(同学们笑,气氛越来越活跃。)

师:24后面写什么单位?

(有的学生说“班”,有的学生说“个”。)

师:哪个最好?

(学生们还是各说各的。)

师:好的。让我说,我认为写“班”,因为那样可以突出有24个班。1200后写什么?

生:(齐)1200“人”。

师:你们知道上海的小朋友做这道题,他们会怎么列式吗?(老师板书。)

4×50×5

=200×5

=1000(人)

师:这个式子你看得明白吗?你说是对还是错?

(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对,有的说错。)

师:为什么你认为是错的,请说明理由。

:他没有写括号。

师:哪里要写括号,你过来添上。(他快步上前,把4×50括了起来。)

师:为什么要加括号?

:如果不加括号,就会被别人看作50×5。

(学生们反驳:“不一定。”)

:如果不写括号,就应该在第一步的后面写等号算出结果。

师:我很佩服我们三(3)班的同学,大家都很爱动脑筋,也能认真观察,还能大胆地猜想。是猜想就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来看看这道题。我们以前在学习小括号时,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呀?是因为加了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现在这个连乘的式子没有小括号,我们就要从左往右一步一步地去计算,就是先算4×50,所以不用加小括号了。好了,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上海的同学会写出这样一个式子吗?

生:(理直气壮地)我觉得这个式子是错的。因为有6个年级,不是5个。

师:你的判断完全正确。

(孩子们自己鼓起掌来。)

师:不过他们这么做,还是有道理的。因为上海有很多小学就是5个年级(学生惊讶)。看来,与我们不同的回答,不一定就是错的。(学生似有所悟。)不管乘5还是乘6,我们都要先想一想,有几个年级呢?要想知道全校有多少人,(指着板书)我们该怎么想呢?(学生没有反应。)

师:先去想——每个年级有多少人?(板书:每个年级有?人)再去想——有几个年级?(板书:有?个年级)

师:要求每个年级多少人,该怎么计算呢?

生:用全校的人数除以几个年级。

师:真好,可现在我们就是要算全校人数呀,它是不知道的。

生:4×50,4是每个年级有4个班,50是每个班有50人。

师:所以要求年级人数,就要知道每个班有多少人?(板书:每个班有?人)这个年级有几个班?(板书:有?个班)要求全校有多少人,我们应该怎么想呢?谁能看着板书说一说。

(学生们坐在座位上自己试着说。)

生:(在老师帮助下)要求全校有多少人,就要用每个年级人数乘几个年级;要求每个年级的人数,就用每个班的人数乘有多少个班。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会做,但不怎么会说,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思路再说一下。(老师指着板书示范着说,学生们跟着说。)

师:我们还可以从下往上想,根据每个班有多少人和有几个班,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年级有多少人;再根据每个年级有多少人和有几个年级,我们就可以求出全校有多少人。(老师让同桌两人互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自解自述例题思路

(围绕教材上例题“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展开学与教……)

四、创设情境,传播美好大爱种子

师:(神秘地取出一叠红、黄、绿、蓝、粉的彩纸)这是老师从北京带来的。

(众生惊呼:太漂亮了!)

师:(拿起一张)一张纸把它对折,再对折,我们把它平均分成了几块?

生:4块。

师:每张小纸可以折成一个像这样的纸鹤。(展示自己折的纸鹤。众生感叹:太棒了!)

师:我想问问,这么多的纸可以折多少只纸鹤,你想怎么办?

生:每张纸可以折4只纸鹤,有多少张纸就乘多少。

师:真好!但是这些纸一共有多少张呢?我告诉你,有5种颜色的纸,每种颜色的纸是一样多的,你想问我什么?

生:每个颜色的纸有多少张?

师:每种颜色的纸有50张。你还想问什么吗?(无人问。)你能算出一共可以折多少只纸鹤吗?

生:50×5算的是一共有多少张纸,再乘4,就是可以折出多少只纸鹤。

生:1000只。

师:大家都会做了,下课后把这些彩纸拿回去自己折。想想,折出的千纸鹤准备送给谁?

(众生纷纷地说:老师、爸爸、妈妈、小伙伴,……)

师:真好,因为送出一只纸鹤就是送出一份心愿,一份祝福。有没有谁想到送给不是自己身边的人?

生:我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受灾了。

师:她要把千纸鹤送给玉树的小朋友,我十分佩服她!这让我想起上周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故事梗概:一个雪夜,美国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里,面临被活活冻死的危险。后被一个骑马的中年男子所救。克雷斯拿出钱来感谢他,他却说:“我不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要尽力去帮助他!”后来,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将这个要求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多年后,克雷斯被一场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少年时,少年竟然说出了同样一句话:“我不要求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

(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师:是呀,爱心是无价的,是不求回报的,但它可以在心和心之间传递,这就像是一个连乘的式子。(板书:一个人的爱×你×我×他×……=美好的人间。)

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次来到汶川,让我感受到另一个连乘的式子。(板书:一个人的爱×13亿×365=爱的海洋,并带学生一起轻声朗读。)

师:爱的海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五、回马一枪,点破问题解决的关键

师:(看表)孩子们,我们已经上了42分钟了,该下课啦!

生:(全都不停地摇头)不好,不好,No——

师:按照老师的设计,是没有讲完,但时间已经到了。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今天就上到这里。

生:不好,不好。

师:(迫不得已)那我们就再上一会儿?

生:(齐声喊)好——

师:看看谁最会动脑筋。打开数学书,最下面的一道题,看你能想到多少算式,咱们进行一个比赛,看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们写好后,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师:我看到好多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也看到有的同学忙着动笔写。这说明什么?

生:有的对,有的错。

师:哈哈哈!其实,不管是对了还是错了,你都会有收获。做对了的同学,可以说说你的经验;做错的同学,你可以分析分析是怎么错的?

生:我数错了,我数成29个鸡蛋了。

师:你真细致!他想一层一层地数出来,这个教训挺好的。不应该一个一个地数,而应该数有几行,再数一行有几个。这样“算”出一层,而不是“数”出一层。解决问题,需要智慧地选用策略,找准条件。谢谢他提醒了我们。掌声!

生:我算成了30×80=230(个)。(哄堂大笑。)

师:(也笑)孩子们,基本计算能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保证。大人们一般喜欢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指着该生)你可要记住,“不管三八二十四”噢(全场都笑了)!现在我们可以下课了,孩子们!

这班学生太可爱了,非常灵巧,虽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是十分扎实,一会儿这里错点,一会儿那边错些,但他们心有灵犀,一点就通。

泰戈尔说:“当乌云被阳光亲吻时,它们就变成了天空中的花朵。”原初,学生的差错是课堂上空的片片乌云,当我们直面现实,以阳光的心态来观照差错所蕴含的发展价值,当我们评价在对错之外,那些差错就幻化成了课堂上的朵朵奇葩。

我要讲“解决问题”,讲寻找条件,讲解题思路,学生却出现了计算出错的问题,出现了书写格式的问题,出现了小括号作用不明的问题,出现了得数后面写不写单位的问题,那有什么办法呢?课堂就是这样。就像医生不能要求病人只能生什么病,不能生什么病一样。

不蔓不枝,可能更美。

不过,有时候教学的效果可能就是歪打正着,

【点评】

“解决问题”教学重在理清思路

刘加霞

华应龙老师所执教的“问题解决(连乘)”可以说是智慧课堂的一个范例。其智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情感的真实流露与体验,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和谐展开。这一切源于教师“(容)融(荣)错”的教育思想,在“容错”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错误”融于教学全过程,最终又以“错误”为荣。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解题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一个把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探索的过程。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成你自己的问题了”。

因此华老师课前不断追问:“学生列式解答连乘问题有困难吗?如果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都能解答,那么教学的帮助和提升作用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

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课将教学重难点定位于: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步骤,会寻找条件;会叙述解题思路。教学中所有活动设计都是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频频”出错,好在教师教学中一直秉持“容错观”“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等先进理念,巧妙地将学生的差错资源化,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服务。

1.“你在求什么?”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问题”:弄清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指已知数、已知图形和已知事项等的统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我们也许并不清楚哪一句话就唤醒了学生的天耳,也许并不知晓哪一道热情的目光点燃了学生的心灯。

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应当是我们修炼自身所要追求的境界。佛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修炼的方法。不执著于自己的课前预设,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向学生敞开,向课堂敞开,那么,我们就会走向自由和自在。知数,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就是弄清“你在求什么”?避免见到“数”就进行四则运算,而不知道每一步运算的目的。因此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有大量的质疑和对话:

:那个50是从哪里来的?

(被投影练习的主人):每个班有50人。

:24从哪里来的?

:有4个班呀!每个年级有4个班,有6个年级,所以4×6=24。

师:我觉得你问的问题很厉害,我也问问,4×6=24求的是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个班。

师:那24×50求的是什么?

……

这些对话为下一步叙述解题思路奠定了基础。在质疑与对话中学生更明确了解题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立“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减少了问题解决的盲目性。

2.反问“算式”的意义强化“隐性条件”

教学如果是单一的质疑与对话(师生、生生之间),就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在华老师的课上,他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的小朋友做这道题,他们会怎么列式吗?”目的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基于日常生活经验(一般每个学校有6个年级,而本算式却是乘5)学会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算式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即仍然强化“解题思路”。然而却引发出学生对“小括号”的“误解”,认为该算式错在“没有添加小括号”。接下来才有学生回答“这个式子是错的,因为有6个年级,不是5个”。

学生出现的“错误”多么可爱,但却不是本节课所需,教师如何对待这样的错误?如何使其成为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有坚定的教学观:“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直接从老师或书本那儿被动地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知识,可能很快忘掉,难以成为自己的东西。”这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将学生出现的差错与教学重难点建立联系。

3.表述解题思路

有了前面的质疑对话、反思算式的“对错”等活动,还需要学生用语言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与思路。清晰地表述解题思路比掌握解题的方法更重要。

师:因为上海有很多小学就是5个年级(学生惊讶).看来,与我们不同的回答,不一定就是错的。(学生们似有所悟。)不管乘5还是乘6,我们都要先想一想,有几个年级呢?要想知道全校有多少人,(指着板书)我们该怎么想呢?(学生没有反应。)

师:先去想——每个年级有多少人?(板书:每个年级有?人)再去想——有几个年级?(板书:有?个年级)

……

师:所以要求年级人数,就要知道每个班有多少人?(板书:每个班有?人)这个年级有几个班?(板书:有?个班)要求全校有多少人,我们应该怎么想呢?谁能看着板书说一说。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谓煞费苦心,所有的活动都为此目标服务。可见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多么重要!

经历了上述问题的解决,全体师生一定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更进一步可以说:跟着华应龙老师学习数学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洗礼。

引导是一种艺术

陈今晨

华应龙老师的这堂课,尊重人、关爱人,为着人的发展,教学极富情趣,交流儒雅,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艺术享受和智慧的境界提升。这里,我想特别谈一谈他的引导艺术。

引导是一种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不只是因为它出现得恰到好处,不只是教学机智的闪光,还因为它包含了教学民主、教学宽容、教学激励乃至富有哲理的“集中”方式。然而在现实当中,我们要么把它变成了纯粹的控制甚至专制,要么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民主和宽容是引导的前提。整堂课,华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学习就是这样,正因为自己有不会的,才需要学习;要是都会了,我们也就不需要学习了。”“算错了没关系,我们看看哪儿错了。”“我很佩服我们三(3)班的同学,大家都很爱动脑筋,也能认真观察,还能大胆地猜想。是猜想就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是明确表明对差错的态度——宽容。“多算有多算的道理,少算有少算的理由。说多算了,是结果多了;说少算了,是过程少了。”这是保护争执双方学生的面子,同时暗示争辩最终要以理服人。对于学生们实在统一不了意见,“还是各说各的”,教师不失时机地表态,亮出自己的意见,形成课堂共识……试想,如果一个课堂对错误讳莫如深,视犯错为禁区,学生学习起来怎么会有安全感?总是处于安全感缺失的状态,学习怎么可能轻松自如?教师又怎么能知道学生“惑”之所在?引导又怎么能有方向?

有了课堂文化的铺垫,“引导”才有了用武之地。“要不要写单位名称?”“24后面写什么单位?”“为什么要加括号?”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迅速跟进,深层次知识层层显露,而错误则不言自明。

“不管乘5还是乘6,我们都要先想一想,有几个年级呢?要想知道全校有多少人,我们该怎么想呢?”关键时刻,教师的点拨将学习引入一个新境地。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那么,好的“教学法”是不是全要由学生来发现呢?当然也不是。好的教学法是帮助学生“发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从来不会直接把真理交到学生手里。教学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的艺术。

华老师的这一课,虽内容平常,枝蔓较多,虽是大班互动,没有形式上的合作和探究,却由内而外散发着教学民主、教学宽容的光芒,互动深入而充分,释疑解惑精到而自然。可见,一个优秀教师是可以超越教学模式的。而其中,引导艺术是一个关键。

标签:;  ;  

当太阳亲吻乌云时以“解(连续乘法)问题”为例_板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