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经济学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2)01-56-04
把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作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利用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提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包括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转形理论和价格理论。
1.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1)价值实体、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价值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不是个别的私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它体现人与人之间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着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平均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它实现商品的价值量。(2)价值构成。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C);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剩余价值的部分(M)。所以,商品的价值(W)=C+V+M。(3)价值规律。即价值运动的规律。价值规律首先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其次还应包括价值交换的关系,即等价交换的原则;最后还应包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关系。(4)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总的说来,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第一,价值决定价格要求商品的价格与商品内在的价值相一致;第二,价格作为价值的形式有可能在量上与价值量相背离;第三,价格作为价值的形式还可能发生质的背离,即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有价格。
2.价值转形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还包括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转形理论。转形价值是现实价格波动的中心。在简单商品生产情况下,价格是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也就是说,价格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价格不再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直接围绕转形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转形有三个层次:(1)价值由于产业资本的参与分配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不创造价值,但资本仍然参与价格的形成。首先所费资本(C+V)转化为成本价格(K)。其次,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P)。这样,商品价值=C+V+M,就转化为生产价格=K+P。生产价格的形成,使得个别商品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不相等,价值和生产价格也不相等。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剩余价值总量同平均利润总量还是相等的,价值总和同生产价格总和也是相等的,因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只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价值由于商业资本的参与转化为完全的生产价格。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一部分产业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不具有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但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因而也属于职能资本,从而也要求取得平均利润。同时,商人除了预付资本购买商品外,还要有一个追加资本预付在流通费用上,特别是单纯由商品买卖而耗费的纯粹流通费用,它不能创造价值,但是它要得到补偿。它不能直接从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这个补偿,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商品售卖价格的加价来实现的。因此,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商品的价格就由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加商业利润加纯粹流通费用构成。这就形成第二层次的价值转形,也就是完成形态的生产价格。这种由于商业资本参与而引起的固定加价,使商品的名义价值(实际上就是价格)和实际价值不再一致,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固定加价只是补偿的形式,而其来源归根到底是商品价值中剩余价值的扣除。(3)价值由土地所有权的参与进一步转化为垄断价格。一定的商品生产总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的。土地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使用土地都要支付地租包括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这样,商品的价值就进一步转化为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这就是价值第三层次的转形。这种转形价值实际上是垄断价格。由于土地本身不创造价值,地租不是土地创造的,它实质上是超额利润,是社会总剩余价值的扣除,是社会商品总价值的再分配,仍然不违背价值规律。
3.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格理论。马克思认为,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以价值及其转形为基础,而且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1)货币与价格。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变动要由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二者的变动来决定。商品价格,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就会普遍提高;反之,商品价格,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就会普遍降低。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主要取决于商品和货币的流通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市场上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商品价格上涨。(2)供求与价格。一般所说的供求关系,是指商品的生产量与需要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生产量大于需要量就是供过于求;生产量小于需要量就是供不应求。马克思认为,供求不决定价值,也不能决定价格,但它可以影响价格,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提高。(3)周转速度与价格。商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周转速度快,商品的单价就会降低;周转速度慢,商品的单价就会提高。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五花八门,几乎每种学派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该理论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奥国学派,主要代表有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等。以后以杰文斯和瓦尔拉为代表的数理经济学派与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大都是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础。
2.均衡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又称均衡价格论,它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求出售的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愿意出的购买价格)相交之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均衡价格论是当代西方价格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中有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论,即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有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的一般均衡价格论,即从市场上所有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来考察每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问题;还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提出的动态均衡价格。但均衡价格论一般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理论为代表。
3.“创新”价值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这时,一切经济过程都非人化和自动化了,因而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因此,“创新”价值论又称自动化价值论。这种理论是由美籍奥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等书中宣称边际效用价值论要优胜于劳动价值论,而他的“创新”价值论则最为科学。
4.知识或信息价值论。这种观点认为是知识或信息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未来是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1982年发表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声称:“我们必需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来代替劳动价值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美国另一个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认为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只要掌握了信息,就能创造出价值和财富。
三、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价值问题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二者也具有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看,二者的区别是极为深刻的。
1.关于价值的本质和决定。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的分析,抽象出价值并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明确区分开来。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的深入分析,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为什么和如何创造价值等古典学派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的根本问题。价值及其作为历史范畴和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的本质,也由此清楚地显示出来了。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价值的本质和决定的观点,比传统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大后退了一步,古典经济学尚能认识到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交换价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其数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则完全把交换价值、价值同价格混为一谈,实际上已经取消了价值这个范畴,完全抛弃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如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的均衡价格论,取消了价值作为商品本质特征的地位,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归纳为价值决定,并采取价格决定价格循环论证的方法,把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归结为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供求关系,从而进一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归结为一般的买卖关系。当代西方经济学流行的知识(信息)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一般意义的财富或使用价值,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同时这种理论片面地夸大了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知识与劳动对立混淆起来。知识本身是人类劳动的结晶,知识可以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用日益丰富的新知识武装劳动者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不存在知识价值论,更不能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
2.关于商品价格的形成。在价格形成上,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从个别商品价格(相对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绝对价格)两个方面分析其决定和变化的,二者都认为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个别商品的价格,而纸币发行过多则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即出现通货膨胀。同时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都认为商品价格上升将刺激供给或抑制需求,但西方经济学更进一步地对需求和供给对于价格变动的伸缩性(弹性)作了更为具体的量的分析,提出了计算弹性大小的公式,进而分析了决定一种商品弹性大小的因素。这些分析,无疑对现代市场经济下国家和企业研究不同商品弹性大小和决定正确的价格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上,马克思始终坚持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则把商品的边际效用或商品的生产费用作为价格基础,进而又以供求的均衡价格作为决定价格的基础,从而陷入了价格决定价格的循环论证中去。(2)在对待供求均衡的经济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供求均衡只具有分析方法上的理论意义,对于分析商品价值决定则毫无实际经济意义,因为政治经济学假定供求一致不过是为了撇开由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的干扰,而且从长期的平均来看,供求总是一致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由于混同价格和价值,因而把供求均衡作为决定商品价值(他们称为均衡价格)的基本条件,供求不均衡则被视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显然,这种理论无法科学解释不同产品的均衡价格为什么不同,也不能科学说明为什么仅仅需求变化就会有不同的均衡价格。(3)在决定供求变化的因素上,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都承认商品本身价格和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引起供求的变化。但马克思特别强调了收入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分配和商品的价值变化对于供求的调节作用;而当代西方经济学则从来没有谈及商品价值对供求的调节作用,而仅仅是从供求的变化和生产费用的变化来说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化,实质上又是一种循环论证。(4)在解释供求规律上,马克思把供求、需求、价格之间的变化及其经济关系的原因,更多地解释为一种客观的过程。当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建立在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基础之上,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的过程。
3.关于价格制度的调节作用。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十分重视分析价格制度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调节作用。马克思经济学提出了价值规律的三个方面的作用,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价格制度解决的三个基础经济问题,这两种提法从不同角度大体上一致地揭示了价格制度的调节作用,如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比例实际上就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也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而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产品供求的作用本质上就是为谁生产或社会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如何分配的问题。除此之外,当代西方经济学还运用边际分析、数量分析和数理逻辑分析解决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基本问题,使价格制度作用的研究更为严密,更加增强其说服力。这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但是,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在价格制度的调节作用上的区别与对立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马克思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把价格制度的调节作用归结为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这是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来揭示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当代西方经济学则是直接描述价格的调节作用,就事论事,从经济现象的表面运动分析问题,没有也不可能科学地揭示支配价格制度作用更深层次的规律。(2)马克思经济学对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分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为考察对象,至于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起到调节作用的规律,则是价值规律的转化形态——生产价格规律。当代西方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混为一谈,根本无法区分价格制度两种不同的调节作用,这样必然掩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矛盾和本质。(3)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价格制度的调节作用最终必须服从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必须紧紧围绕着剩余价值这个中心进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当代西方经济学简单地运用生产要素供求均衡决定的要素价格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进而说明收入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合理性,这就十分清楚地暴露其分析问题的肤浅性和阶级局限性。
四、结论
1.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对立的根本原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马克思分析价值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质上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马克思正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为此建立的。因此,马克思把商品不是看成物,而是在物的形式掩盖下所体现的人和人的关系,把价值看成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产物。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讲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他们对价值理论的分析,是在抹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前提下对经济现象只进行数量分析,只分析这些现象的量的规定及其变化,根本不触及这些现象的质的规定性及其变化,不能触及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价值理论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2.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虽然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它毕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正是在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论的基础上自圆其说地对市场经济中的供求、生产、价格决定、收入分配和市场均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撇开其阶级本质,这个理论解释了一般市场经济运行层次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在不断地应用和发展。因此,对其科学的态度是批判它的糟粕之处,学习和借鉴其有用之处,以充实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3.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早在配第的价值理论中就已出现,经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发展,由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最后完成。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完成,是就他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态而言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技术、知识、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价值论必须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这个课题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理论创新空间。
收稿日期:2001-12-05
标签:经济学论文; 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商品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