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群
(广西苍梧县人民医院 广西 梧州 543100)
【摘要】 目的:探讨经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到2015年6月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腹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观察组给予经阴道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成功诊断73例,成功率为97.3%;对照组成功诊断69例,成功率为8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都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两种方法都非常有效,其中经阴道超声对比腹彩色多普勒的诊出率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部彩色多普勒;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151-02
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最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妇女非经期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接触性出血,月经期延长,经期增多等,常常影响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严重可危机生命;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往往使用宫腔镜、碘油造影技术,极易造成妇女内生殖器及其他脏器的损坏,继发感染等;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普及,更多的医院采用于临床诊断疾病中。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75人,全为已婚妇女,经手术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增生32人,子宫内膜息肉25人,子宫粘膜下肌瘤11人,子宫内膜癌2例。患者年龄在32~68岁,平均年龄(31.3±4.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2年,绝经前患者35例,绝经后患者7例,患者均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经量增多,血性分泌物,绝经后阴道流血、排液等现象。
1.2 诊断方法
腹部超声及阴道超声均采用飞利浦HD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采用并率为3.0~4.5MHz。首先患者忍尿,使膀胱适度充盈,形成良好透声窗,利于盆腔观察,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涂上偶合剂,使用仪器探头多切面及多角度探查,主要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大小,回声,积液,并注意宫腔线是否有改变。
阴道超声使用上述同一仪器,探头频率5~10MHz。患者检查前排空膀胱,截石位,探头套上避孕套后,将探头慢慢置入阴道内达穹窿,全面观察子宫轮廓,形态,肌壁回声,尤其注意内膜厚度,内膜回声,宫腔线有无改变、肿块位置,大小、宫腔有无积液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诊断方式对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的正确诊断率,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比较结果以P<0.05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阴道超声
表1 两组诊断方法的正确率的比较结果[例(%)]
*
3.讨论
子宫内膜病变主要临床症状大都相似的特点,但发病因素往往不明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在现今监测手段的应用现状,临床上主要依靠经腹部超声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常规的腹部超声检查,但由于探头自身的频率,探查范围、探查面积、探头深度,以及肥胖者腹壁脂肪层过厚,肠气干扰等多项因素。往往不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病变结构,难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的高诊断率,更容易造成漏诊、误诊[3]。而阴道超声可以通过将病灶与内膜进行有效的区分,并且清晰的显现宫腔线和两侧内膜,最大限度显示妇女子宫内膜的结构,还可以减少或腹壁脂肪带来的干扰,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率。经对比后总结出,经阴道超声较腹部超声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经阴道超声检查也有使用的局限性,未婚妇女、阴道炎急性期、阴道畸形、中晚期妊娠、肿块巨大患者不能够使用这种方法。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进行确诊效果较对照组更好,诊断符合率高,具有操作简便,无需膀胱充盈,迅速无痛的优点,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中具有优势,其检测结果更接近病理诊断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分别率,图像显示清晰,并观察血流分布情况,该种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贴近子宫,不受肥胖、腹壁脂肪及腹腔肠气干扰等因素影响,是一种有效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江萍,荣余雪,朱强.子宫内膜息肉的阴道超声图像表现机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26(5):15-16.
[2]黄海燕,郭莉.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机分析[J]中华超声诊断杂志,2003,4(10):216.
论文作者:梁燕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超声论文; 阴道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多普勒论文; 患者论文; 腹部论文; 息肉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