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影响_人口老龄化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影响_人口老龄化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我国论文,人口老龄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2—0048—05

一、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5.2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表1描述了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和就业人员结构的增长变动状况。

表1.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结构与增长情况 (%)

年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

一产 二产 三产一产 二产 三产

198627.1 44.0 28.9 3.3 10.2 12.1

198726.8 43.9 29.3 4.7 13.7 14.4

198825.7 44.1 30.2 2.5 14.5 13.2

198925.0 43.0 32.0 3.1

3.8

5.4

199027.1 41.6 31.3 7.3

3.2

2.3

199124.5 42.1 33.4 2.4 13.9

8.8

199221.8 43.9 34.3 4.7 21.2 12.4

199319.9 47.4 32.7 4.7 19.9 10.7

199420.2 47.9 31.9 4.0 18.4

9.6

199520.5 48.8 30.7 5.0 13.9

8.4

199620.4 49.5 30.1 5.1 12.1

7.9

199719.1 50.0 30.9 3.5 10.5

9.1

199818.4 48.7 32.9 3.5

9.2

7.6

年 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 三次产业劳动力增长

一产 二产 三产一产 二产 三产

198660.9 21.9 17.2 0.3

8.0

5.6

198760.0 22.2 17.8 1.3

4.5

6.7

198859.3 22.4 18.3 1.8

3.6

5.8

198960.1 21.6 18.3 3.0 -1.4

2.0

199060.1 21.4 18.515.9 13.7 16.6

199159.7 21.4 18.9 0.7

1.6

3.5

199258.5 21.7 19.8-0.9

2.6

6.0

199356.4 22.4 21.2-2.4

4.5

8.4

199454.3 22.7 23.0-2.5

2.6

9.8

199552.2 23.0 24.8-2.8

2.5

9.0

199650.5 23.5 26.0-2.0

3.5

6.2

199749.9 23.7 26.4-0.1

1.9

2.6

199849.8 23.5 26.7 3.1 -0.3

1.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与计算。

从表1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我国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尚处于低级水平。先不与发达国家相比,仅就现代化问题专家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十大指标中的非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等三个指标对比,我国1998年相对应的指标值分别相差4 个百分点、12个百分比点和20个百分点,见表2。 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也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1998年对比198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84.2%,但比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203.9 %和第二产业增长率320.2%都低。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 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率每年都低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体上仍然比较慢,还没有进入快速发展期。更重要的是,在12年中,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增长最大,而其增加值增长率却基本上低于第二产业(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各年),就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劳动力的比重共增加9.5个百分点, 而其增加值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只增加4个百分点, 显示出经济学家富克斯曾经描述的“人数增长较快而每人产值增长较慢”的特征。

表2.我国若干现代化指标与现代化标准的比较 (%)

现代化指标1994年中国 1998年中国 现代化标准 1994年排序 1998年排序

非农业产值比重 79.881.685以上 80位

72位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31.932.945以上 111位 109位

非农就业人口比重45.750.270以上 79位

76位

城市人口比重28.630.450以上 91位

94位

资料来源:根据表1、《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和《2000 年世界发展报告》。

可见,在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包括增加值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挥经济结构优化的总量增长效应,需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力度,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这也是再就业工程的长期任务),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二是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水平。从发展的逻辑推理,宜首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然后进一步完成第二个任务;从现实的眼光考察,完成第一个任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按照现代化的指标衡量,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需要从1998年的32.9%上升到45%以上,其途径之一是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第三产业蕴含着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在力量,如果其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到目前全世界的平均水平40%以上,意味着可增加1亿多就业人员;而长期压抑着庞大的劳动力释放的第一产业, 如其就业人数的比重降低到30%以下,所需转移出来的近1.4 亿个劳动力,正好从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及其带来的结构调整中找到吸纳空间。为此,我国劳动力的产业转移——释放和吸纳的有效平衡机制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结构调整,从而大力吸纳第一产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将有利于完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第一个任务,也缓解失业和下岗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直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第一个任务的完成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 按照著名人口学专家张纯元的测算, 21世纪前10年的老年人口约增2000万左右,2010年以后30年中的老年人口将加速度增长,每一个10年平均增加6000万人以上,进入所谓的老龄化典型时期。这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使然。按消费经济学的观点,当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满足具有老年人特色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各方面数量极大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将形成一个崭新的庞大消费市场,促进一个“阳光产业”——老年产业(即适用于老年人消费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业群体)兴旺发展,成为左右社会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市场产品结构调整变动的强大推动力。

特别是我国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庭中子女个数减少,农村日益增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或是谋求新的生存天地,家庭中成年子女的精力和时间已变得难以用心照料和护理老年人。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得到子女的照顾愈来愈少,即使与子女同居的老年人也是如此。我国胜利油田曾进行一次抽样调查, 老年人对“上门服务合作社”提供服务, 表示需要的占70.22%,认为无所谓的占20.44%,表示不需要的占9.34 %。 济南市1997年曾对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过调查,对就医就诊的需求为26.79%,对住房的需求为9.25 %, 对及时发放退休金的需求为25.47%,对子女赡养的需求为3.96%,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为34.53%。可见,如今老年人对子女赡养的要求已经弱化,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需求极为强烈。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受到严重冲击,转向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这将大大地推动各类老年人产业的发展。

老年产业大体包括以下几大行业:(1)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业;(2)老年家庭服务业;(3)老年日用消费品业;(4)老年保险业;(5 )老年房地产业;(6)老年婚姻市场;(7)老年娱乐业。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的非独立的产业,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多个行业,但以第三产业为主。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将促进老年产业的发展,其重点是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三点。其一,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多需要的是第三产业创造直接服务于他们的各种劳务,而不是第一、二产业提供的一般消费品;其二,第一、二产业提供的产品中部分只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适当加以改进就可以了,而第三产业直接服务于老年人的部分则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去大力发展,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其三,在现有三次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产业相对发展,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发展缓慢,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很不协调。在老年产业体系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家庭服务业、老年保险业和老年娱乐业等,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例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抵抗疾病的功能衰退,不可避免会出现高发病率,他们需要特殊的医疗保健护理,花钱买健康的要求更加迫切,成为医疗保健业的主要客户。又如,老年人自理能力减弱,需要有人进行经常性照顾,小到端汤送水、问寒问暖、卫生清扫、买米买菜、做菜做饭,大到卧床守护、临终关怀、看家理财、陪护出游等,这自然会带动社会和社区兴办各种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老人之家、老年食堂等,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家政服务。再如,老年人健康长寿是建立在精神享受的满足之上的,他们从工作岗位退下后,渴望享受余生,享受自然,也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娱乐、学习、外出旅游。于是老年娱乐业应运而兴。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人口老龄化促进发展的第三产业中,除了医疗和保险等部分行业外,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领域的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吸纳劳动力较多,因而比较适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再就业劳动力(特别是其中的女性)的就业。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待业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分析,他们主要以青壮年为主,而且女性偏多,文化层次较低,比较适合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的要求。1998年抽样调查表明,16—19岁的失业率高达25.2%,20—24岁的失业率也达10.7%;从失业人员的总体看,年龄在24岁以下者占61.4%,年龄在34岁以下者占88.2%,其中男性占49.31%,略少于女性; 从未工作正在寻找工作人员中16—24岁占80 %以上, 失去工作正在寻找工作人员的年龄大多在20—40岁之间,其比重也在80 %左右。 这部分人中较低年龄的女性(20—24岁)占多数。同时,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待业劳动力的文化层次整体水平较低,从未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7.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2%。而失去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7.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9.4%。目前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一般占50%以上,我国目前只占20%左右,就业发展前景广阔。顺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以及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努力发展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行业,是符合国情和有利于加快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两个基本任务顺利完成所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

人口老龄化虽然直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但这个任务的完成以人口的集中度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使其内部结构更加不合理,从整体上拖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腿,这就不利于第二个任务的完成。换言之,人口老龄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两个任务完成,面临两个基本问题的制约,即人口分布不合理的制约和劳动力质量不高的制约。只有消除这两个问题的制约作用,才能顺应人口老龄化,发挥其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顺利实现的有效功能。

从人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看,我国人口分布要么过于分散,要么过于集中。所谓过于分散,是指我国2/3左右的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散落在广大农村,人口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近20个百分点;所谓过于集中,是指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主要集中于超过合理人口容量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增加所在城市的就业压力,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这种不合理的人口分布,不仅拖了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后腿,而且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对人口(尤其是老年人口)提供服务的行业的发展是以人口的集中度为基础的,很难想象在人口城市化率低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能够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和劳动力产业转移的顺利实现。我国把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而有效增加内需,提高消费需求总量,有待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成功开发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较快提高。这也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发挥促进作用的重要基础。

从劳动力质量不高的问题看,我国劳动力总体受教育的平均年数为8年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4—18年。 人口老龄化带动发展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老年医疗、老年保险等行业除外),包括社区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娱乐等,服务项目比较简单易做。这些行业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比较低,适合质量不高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但这也同时决定这些行业的发展主要由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而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关系不大,将可能促使我国第三产业现存的增加值和就业人员两方面的增长很不协调的局面继续扩展,不容易消除“人数增长较快而每人产值增长较慢”的特征。换言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完成上述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二个任务,即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水平;这个任务的完成面临劳动力质量不高的严重挑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实际上,人口分布不合理(尤其是城市化率低)和劳动力质量不高的两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动的。我国人口分布不合理,在城市的集中率比较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经济社会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其中的劳动力主要从事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劳动,囿于狭小的农田活动,受客观环境、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影响,长期形成了封闭、保守、自我为主的小农意识,对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参与科学文化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比较差,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的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人口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出现的世界性产物,其实质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形成一定的集中程度和规模效应,并带动其赡养的人口汇集而引起的居住地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如果劳动力质量不高,其自身产业转移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就不可能完成产业转移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带动其赡养的人口实现城市化、市民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即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也难以在城市站稳脚跟,最终还是有相当部分回流到原住地。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持续生存与发展;没有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改善,就不能转变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可以这样认为,人口分布不合理是表象的问题,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内在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

按照经济学家哈比森的说法,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都是被动的生产因素,人作为积累资本,是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量。人力资源通常是指劳动人口总体拥有的劳动能力,它是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存在于人的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如果将劳动力质量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其动态化,得到一个包含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的增长模式(即R=L·Z,R表示人力资源,L表示劳动力数量,Z表示劳动力质量),从中可以证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的贡献之和实质是人力资源的贡献,经济增长不仅与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因此,解决人口分布不合理和劳动力质量不高的问题,借助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完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两个任务,根本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全社会的宏观教育网络,制定配套的政策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一手抓外向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新人,另一手抓在职人员和下岗待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逐步提高他们掌握多种职业技术,增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变动能力。这是两个不可或缺又不可孤立的教育任务。而且,从我国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需要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以质量比较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的基本国情出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全社会的宏观教育网络,需要与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的三化进程结合起来,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基础建设投资(生产性基础建设投资和包括教育、信息、科技和环保等的现代基础建设投资)结合起来,与我国新世纪发展的战略倾斜,开发中西部地区,调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全社会的巨系统工程,全面实施,才能落到实处,行之有效。

标签:;  ;  ;  ;  ;  ;  ;  ;  ;  ;  ;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影响_人口老龄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