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角下的中国旅游反思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论文,中国旅游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后现代视角
所谓的后现代是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实现它的重新界定,它首先是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精神家园的回归。它把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以知识和信息扩大人的思维空间,满足人们追求幸福和施展个性自由的要求,提倡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它强调管理的人性化,目标的长期化,寻求现代性对人的意义,批判现代型的独断及对人本身的异化。把人放在文化中心的地位,崇尚和谐,强调变革创新,且容忍差异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显著区别。
二、旅游发展的状态描述
在现代化急剧发展中,人们的精神解脱与超越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因,旅游是开发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前沿性产业,是人们回归自然、体验传统、超越现代性悖论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寻求自身意义,摆脱现代性束缚的重要方式。以此看来,中国旅游发展至少存在下面几个误区:
1.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导致行为的短期化。
2.以景观览胜为主导,忽视旅游的人文体验、过程体验。
3.以市场为原则,导致旅游消费的诸多“潜规则”。
4.以合理性为准则,导致旅游诸多行为对人性的束缚。
三、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再思考
1.从经济可持续走向人文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所强调的重要内容,但可持续什么呢?持续的是经济利益的长久获取,环境对旅游的长久贡献,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永续利用吗?不能否认,这比之一些地方的杀鸡取卵式的开发,掠夺性的经营与贩卖要高明得多,而这并不是旅游发展的健康走向。如前所述,以经济为核心的旅游发展是产生旅游者诸多困惑与悖论的重要因素,而被现代旅游业所忽略或淡化的人文可持续或许是旅游发展的正途。在市场经济的巨轮下,人文旅游资源或被改造成赚钱的工具或被异化为旅游的游戏道具,各种“新潮”的生活方式,各种拙劣或高明的古代人文再现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损害着人文旅游资源;而以经济为核心的旅游方式则更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诠释着自由,以更加压抑的方式释放压抑。因而我们改变可持续财富增长的概念,反思和超越现代旅游经济模式,改变以追求产品数量和速度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的人文、生态效益为特征的旅游发展模式。
2.变革创新、和谐发展
现代性既推进了旅游业的兴起,有对旅游和谐发展造成了冲击,既有对自然的破坏、对传统的湮灭,又有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单一的逻辑方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发展旅游,而是应当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的旅游发展思虑正是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荣的重要途径。和谐旅游不仅仅表现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这一切的总和。
3.深度开发,提升品质。
在资源开发方面,必须摒弃“以物为本”的经济主义,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而在建设精神家园上进行深度开发,就要在旅游的产品设计方面,注重体验,、注重人文、注重过程与审美,而不是便捷与舒适。深度挖掘当代人内在的精神需求,让现代人在自然的审美、不同文化形态的感知与体验中摆脱现实的束缚,澄净世俗的尘埃,形成境界追求。倘如此,旅游的品质必然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