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资本流动:_直接投资论文

1990年代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资本流动:_直接投资论文

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资本流动九十年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资本论文,全球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融资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发展中国家不失时机地调整了政策,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南北间相互依存日趋加深。因此,9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全面活跃,融资势头方兴未艾。

据经合组织统计,1992年全世界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总额为6097亿美元;1993年为8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994年为9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995年前3个季度,国际市场融资总额达923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7052亿美元增长了31%。从国际资本流动的势头看,1996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的融资安排将大大超过万亿美元。

从国际资本的流向来看,经合组织成员国是市场上筹资最多的集团,但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市场筹资也普遍出现增长势头。1995年头9个月,经合组织成员国合计筹资82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45亿美元。其中,美国是市场筹资的头号大户,融资总额达2510亿美元,其次是日本(1040亿美元),再次是德国(9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筹资达6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亿美元。中、东欧国家市场筹资为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多。

跨国直接投资

跨国直接投资是企业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自80年代起,跨国公司大举向全球进军,纷纷将生产制造业转移,促使跨国直接投资高潮迭起。进入90年代,跨国直接投资急剧增加。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5年国际间的直接投资总额增加到3250亿美元,净增1030亿美元,增幅高达46%,创下历史新纪录。

90年代发达国家之间所兴起的企业收购与兼并热潮,加快了国际间直接投资的步伐。据统计,1995年发达国家通过国际间的企业兼并与合并所吸纳的资本达2160亿美元;其中以美国为最多,达到了创纪录的750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直接投资也稳步增长。1994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为799亿美元,1995年达到970亿美元。其中,接收国际间直接投资最多的7个发展中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捷克、匈牙利和俄罗斯。

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律来看,每次国际间的投资高潮都是跟随着国际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到来而出现的。近些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牵动着整个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越来越多的大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并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建立了众多跨国公司,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如果说80年代末期所出现的国际间直接投资高潮是因国际融资所引起的话,那么,这次出现的国际间直接投资高潮则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

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

私人资本市场的恢复始于80年代末,到90年代更是迅猛发展。1993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私人资本比1992年增加55%,达到1600亿美元。1994年为1680亿美元,1995年是1670亿美元,其中私人资本的直接投资高达900亿美元。1996年,据国际金融学会测算,流入31个主要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达到创纪录的2248亿美元,而所有官方机构提供的资本仅为140亿美元,这些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地区开发银行以及一些联合国机构。目前,私人资本流动已占全部资本流动的3/4左右。

实际上,私人资本的迅速增加,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大力提倡改革是分不开的。私人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国家的改革和开放程度如何。因此,私人资本的流向在地缘上的不均衡性显得十分突出。在1990年到1993年间,17个发展中国家吸收了90%以上的私人资本流入,而中国则独占鳌头。据世界银行统计,私人资本在这17个国家之中的分布为:中国占20.4%,墨西哥12.4%,韩国7.2%,原苏联7.1%,阿根廷6.6%,马来西亚6.0%,葡萄牙5.7%,巴西4.7%,泰国4.0%,土耳其3.3%,委纳瑞拉2.5%,匈牙利2.5%,伊朗2.2%,印度、智利、菲律宾和波兰各占1—2%。

证券投资

由于信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变革,投资证券化不仅成了现实,而且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手段。随着发达国家放松金融管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证券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

自美国在80年代初率先实现信贷的证券化和股票化后,大量新金融中介机构脱颖而出。这不仅使银行中介作用退化,地位下降,而且还导致金融市场全球化和信贷证券所有权的跨国化。就美国而言,外国人拥有的债券和股票在1980年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到1990年上升到93%。在德国,这个数字从8%上升到58%,日本从7%增加到119%。

作为美国工业大规模全球化的反映,美国证券投资正在迅速增长。据荷兰国际集团—巴林证券公司统计,1995年美国在海外股市上的投资大约为550亿美元,1996年预计将达到700亿美元。还有,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美国约9万亿美元的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中,证券投资额所占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5%上升到12%。这一比例肯定还将继续增长。美国一家金融咨询机构估计,到2000年,各退休基金投放到国外的资产将达到7250亿美元,即比现在的数目多一倍。

证券投资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已成为相互投资的主要手段,而且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过程中,证券投资也明显增加,特别是在拉美国家。1985年在发展中国家的证券投资额仅为1亿美元,1990年已上升到38亿美元。1993年跃升为46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30%。1994年为359亿美元,与1993年相比显著回落。1995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证券资本进一步减少,但证券投资的基本趋势不会显著改变。

证券投资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是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投资形式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国际投资日益注重市场效益

近年来,国际厂商在选择海外投资地点时,廉价劳动力因素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而市场规模及前景成为厂商的主要考虑因素。与其选择廉价劳动力,不如选择繁华大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据一个公司对投资意向的调查表明,90年代最后几年里对外投资的主要考虑因素将是增加进入外国市场的机会,而不是要削减生产成本。

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在高收入地区开辟市场更具有现实意义,资金周转快,回报率高,而对低收入地区投资则主要从潜在的市场价值出发,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行为。1995年美国对海外直接投资中,向欧洲提供的资本比1994年高出2倍,而流向亚洲的资本仅增加2/3,流向拉美的也只增加1/3。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性企业兼并的加剧,更进一步使企业兼并后出现的市场垄断同资本的流动挂上钩。近年来,在美国企业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对海外直接投资,就是用资本换取市场。”如果投资者实力雄厚,就可能用资金“买断”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的市场。因此,买卖市场日益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关键因素。

由于注重市场效益,许多大公司的投资战略开始发生变化,从生产流向营销,竞相建立网点以拓展市场。从1991年到1995年,跨国公司在海外新增的营销网点以年均25%的速度增加,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幅高达35%。许多公司还积极在投资国拓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和商业。美国花旗银行已夺得泰国信用卡市场的40%,它主要依靠一支由600名员工组成的推销员队伍。据预测,2000年以前,跨国公司在海外营销方面的投资仍将持续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点的侧重点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海外投资更重视市场效益这一特点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而且新兴工业国的企业也纷纷效尤。韩国的现代、三星、LG、大宇和鲜京等五大集团实际上从90年代初开始,就将海外投资的重点从单纯考虑劳动力低成本向开发海外市场的方向发展。因此,从它们的投资形态看,半导体、通信、化学等高科技产业多集中于美国和欧洲,而家电、钢铁、汽车、石化产业则瞄准一些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购买力的市场。

新兴市场投资前景看好

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不仅出人意料地恢复,而且大大超过了80年代的水平。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4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每年平均在1300亿美元以上,为1983年至1989年期间的4倍左右。1995年,国际资本加快流入发展中国家,净资本量增长了11.5%,全年达到了创记录的2310亿美元。1996年,发展中国家仍是投资的热点。因此,尽管1995年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但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势头有增无减。曾有一种乐观的估计,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可能占世界股票市场资本总额的45%,而现在仅占15%。

90年代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其原因按世界银行的说法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资金来源国来讲,主要包括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的低速增长、低利息政策、融资管理的放松以及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各种互惠基金,为分散风险而使金融资产进一步多样化所作的努力等因素;另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来讲,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高利率、贸易自由化、公共财政的改善以及民营部门的发展等因素。因此,90年代高涨起来的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从短期来看,由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将会出现波动。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但从中长期来看,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是可以持续的,不会发生80年代债务危机后的那种逆转。

首先,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中,直接投资占40%,而直接投资的增加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是全球产供销一体化的结果。其次,尽管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中30%左右是债务,但这些债务已不是商业贷款,而是资信高的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金融中心发行的债券,对于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其风险要比商业贷款小。再次,发达国家众多的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和发展使投资来源多样化,使资金流入突然中断的可能性减少了。最后,新兴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潜力十分巨大。例如,到目前为止,美国老年基金只把1%左右的资金投到了发展中国家。

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加剧

国际资本市场向全球化发展,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与此伴生的风险也不可低估,特别是新兴市场问题,即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所引起的有关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可否认,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大量资金进出也会对它们的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世界银行最新一份研究报告中列举了外资流入可能带来的问题:(1)储备不断增加;(2)汇率有上升压力;(3)对本土金融系统带来压力;(4)资金流向突然变化构成风险;(5)限制决策机构独立执行政策的能力。因此,世界银行建议发展中国家需注意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资金大幅进出带来的冲击。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墨西哥金融危机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开始采取谨慎吸引外资的政策。例如,1996年2月巴西政府对“飞燕式”资本实行限制措施,规定外国投资者必须对参加私有化的基金交纳5%的税,进入巴西的资金必须在国内停留18个月以上,如果提前撤出,必须交纳20%的税;同时,巴西企业接受外国贷款的期限从两年扩大到三年,又如,有的国家将国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比例定为1:0.7,而超过1:1的比例则需引起警惕。这些措施,既可以打击投机活动,又不会阻止长期资本的进入,值得各发展中国家借鉴。

事实证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外来资金敞开的口子太宽不行,卡得太紧也不行。因此,如何避免国际资本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标签:;  ;  ;  ;  ;  ;  ;  

1990年代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资本流动: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