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汉 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镇正沟小学 711400
【摘要】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好数学的志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4-102-01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情境的现实性、基础性、思考性、趣味性这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课堂情境定能走出“浮华”,收获“实效”,达到高效课题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难懂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生活现实。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在课堂创设蕴含数学训练、洋溢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这样,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建构数学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三、创设活动情境,促进数学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的确,数学知识不仅需要“思”中学,同时也需要“做”中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猜测想象”仍旧难以充分理解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抽象知识的直观表征,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相当精确的引领点拨,直观理解向抽象建构的认知提升便能顺利达成。
创设兴趣情境: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理性重于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体现趣味性,体现数学的魅力,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例如,在“长、短”的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故事导入:“国庆节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礼品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铅笔、彩纸之际,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再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让不同的动物骑上不同形状车轮的赛车,猜想谁得了第一名,讨论:“人们把车轮做成圆的,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椭圆形或方的?”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运用已学知识去思考,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创设操作情境: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新课程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如教学“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创设合作情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视情况创设出兴趣情景,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特别注意不要牵强附会,不要缺乏创新问题性,还应注重阶段性,连贯性,可持续性,拓展性。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和平台,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彰显个性的舞台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学好数学的志向。
论文作者:陈明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操作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