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摘要:对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勘察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流程做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良地基病害,重点对不良地基的处理做简要的分析阐述,以确保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减少建筑结构的不均匀沉降病害。本文主要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
1 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是承载着上层建筑结构荷载的岩土基础,地基的稳定性对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对地基的要求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的影响,以避免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对建设场地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勘察分析,识别和评估地质基本状况,完成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报告编制工作,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做出定量分析和评价。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主要的研究目的是确定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状况。采用地基失效验算方法评估地基基础的稳定,岩土工程勘察获得的数据作为设计师的设计基础。若未对岩土工程进行详细的勘察,一旦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施工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地基的均匀性影响着建筑的后期施工,在均匀测量地质的基础上可以掌握深层地基的地质特征。
2岩土工程勘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2.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1)测量工作。首先进行测点放样,仪器放样误差小于勘察规范要求,孔位用木桩标识,施工时有移位的勘探孔,均在施工后复测其实际孔位的坐标和高程。地下水位在钻孔施工结束24小时后统一量测。
(2)勘探孔施工。钻孔采用XY-1型回转钻机。土层采用单套钻具钻进取芯,采用泥浆护壁或跟管钻进方式避免塌孔,钻孔孔径为φ110mm;基岩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孔径为φ75mm、φ110mm,在钻探结束后,均进行孔深测量,确保误差小于0.2%,符合规范要求。
(3)取样。采用取土器压入法进行原状土取样,取样间距一般2.0~3.0m左右;对于厚度较大层位,取样间距可适当放宽。原状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或回转型取土器静压法采取,土样规格φ110mm、L=300mm;扰动土样,在保持原状结构的岩芯中采取,采用专用土样袋包装、并用标签区分。土样取出后及时贴标签、蜡封、装入防震箱。
(4)原位测试。根据土质风化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对于全风化基岩做标准贯入试验;遇碎石土、强风化基岩作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动探试验锤重与落距与标贯试验相同。
(5)工程地质测绘。采用资料搜集、路线观察的方法,对岩土两侧各200m进行地面调绘。基本查明了沿线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况、不良地质现象等特征。
(6)室内试验。对采取的样品及时试验,原状土样除进行常规测试外,还选作三轴UU、渗透试验(水平、垂直)、固结试验(水平、垂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扰动土样做颗粒分析试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岩石试样主要进行饱和、天然、干燥抗压强度试验、抗剪断强度试验、块体密度及岩矿鉴定等,水样进行简分析和侵蚀性CO2测试。
2.2岩土工程勘察的问题
(1)准备工作不充分。在开展勘察工作前做好准备工作,是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但在实际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还没有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准备工作,给勘察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岩土工程地质资料调研准备工作的不完整,以及对勘察场地地形高度的理解是不充分的,使得岩土工程勘察准备工作不充分。
(2)操作不规范。由于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由勘察人员完成,但是在勘察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员操作失误、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使得勘察数据存在较大的偏差,影响工程勘察水平。
(3)勘察报告不专业、勘察方法无创新。随着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对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勘察技术未得到有效改善,勘探方法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技术人员在编写勘察报告时,报告内容不全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现象,报告中仅单纯的列出地质勘察数据,而未对勘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3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对纲要的编写与审查力度。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之前,需要结合工程特点,编写相应的工作纲要,对勘察施工的顺序、勘察方法等进行明确,并由公司技术负责人对勘察纲要进行审核,确保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2)做好勘察准备工作。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之前,需要收集场地基本资料,对场地地下设施进行了解,掌握管线等走向,避免勘察工作破坏管线等。同时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准备工作,可以确保勘察工作顺利开展,减少勘察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3)提高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勘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人员,因此勘察工作是否顺利开展、勘察结果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而人员的技术水平是限制勘察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勘察技术人员设备操作、布点设计、数据处理、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3地基处理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3.1软土地基不良病害
建筑沿线分布软土存在不稳定隐患是区内主要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基强度低、沉降量大。场区内局部地质存在淤泥,抗压强度低,且分布厚度大、范围广。因此,软土受上部荷载作用后将出现较明显的不均匀沉降,且沉降历时长。
(2)地基不均匀沉降。由于地基受上部荷载、结构自重等多重作用,造成轴线下部应力集中,地基边缘应力相对扩散,地基轴线下地基土体的沉降量较大,从而导致上部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陷。
3.2软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1)置换法。置换法是常用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一方面可提高地基承载力,避免地基失稳;另一方面,地基浅层部分的沉降量在总沉降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土层换填后,可减少这部分的沉降量。由于塘碴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使作用在下卧土层上的压力减少,相应地也减少了下卧土层的沉降量;其次,该方法的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工期短,工程直接投资成本较低。但其加固处理的有效深度有限,地基将会发生一定的工后沉降。
(2)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其原理是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在软弱土层中布置竖向排水体和水平排水层,将土中的孔隙水排出,一般是由加压和排水两个系统组成,排水系统主要在于改变地基原有的排水边界条件,增加孔隙水排出的通路,缩短排水距离。加压系统是用地基填土堆载预压施加起固结作用的荷载,使土中的孔隙水产生压差而流向排水系统最终固结。
(3)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利用钻机在软基中钻到预定深度,然后采用高压喷枪注射水泥浆,水泥浆与土体有效结合,从而实现软基与水泥浆有效结合凝固,形成强度高、稳定性强的固结体,提高软土地基的地基加固。该方法固结时间短,处理后软基可有效改良,但施工成本较高。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岩土工程勘察施工中,需要针对常见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针对人员问题,需要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针对操作不规范问题,需要编制勘察纲要,并加强勘察工作过程监督;针对地基处理中的软弱地基,需要采取合适的地基改良加固方案,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基础施工质量可靠、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志立. 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 山西建筑,2014,33:65-66.
[2]米永超. 地基处理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 门窗,2015,02:83+85.
[3]王玉杰,王义兵. 地基设计及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5,04:159.
[4]刘敏. 地基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 山西建筑,2015,14:58-60.
论文作者:王鹏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岩土论文; 地基论文; 工程勘察论文; 工作论文; 人员论文; 准备工作论文; 地质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