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195-01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核心即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下面略陈鄙陋,浅谈一下对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看法。
1、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西洋文化随着网络快速入侵,我们的学生竟然连十二月三十日是什么节都答不出,竟然说是“平安夜”,中华文化被蚕食得有多悲惨可想而知。许多孩子们知道的多是奥特曼、米老鼠,而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些文化故事却鲜有所闻。与日韩孩子们身上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质相比,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确实缺乏传统文化的气质。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受阻,西方文化盛行的状况下,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既然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将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并非一句空口号。
2、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身教重于言教,首先作为孩子的榜样,自己要带头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我坚持课余时间每日在书中和网络上阅读和诵读《大学》《论语》《孟子》《易经》等经典,并把学习经典文化的心得写出来与学生和家长分享,营造一个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基本上做到每日在微信群分享经典名言,让家长带头跟孩子学经典、树家风。
在平时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课堂的方法,把传统文化中涉及的思想:礼仪、仁爱、诚信、忠诚、和为贵等见缝插针地教育给学生,甚至每日就餐的礼仪里都灌输了“礼仪之邦”的思想。我觉得塑造人的美德比传授知识更具艺术性,而传统文化,就是很好的艺术载体,值得一日一日去弘扬。
在教学语文中,我在识字教学里也融进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譬如讲到“琢”字时,一在偏旁上讲到“王”为美玉,古人崇尚“君子如玉,触手即温”的谦恭文雅之美,也讲到了《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大的古训,让成才孩子们记住了“磨练”的深意。
在习作里,我更是鼓励孩子们多诵读经典,从凝练的诗词歌赋里感受古典文化的意境之美,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更有内涵。譬如教学完《元日》时,我在课前要求孩子们收集相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在拓展时让孩子们分组介绍自己所知道节日礼仪、风俗,并引导孩子感受这些传统节日里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如守礼、仁爱、和为贵等。课后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和采访老人再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和传说,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欢乐的节日》,努力写出这个节日里所蕴含的传统思想——团团圆圆的和美、欢欢喜喜的礼让、尊老爱幼的孝义与仁爱等,让学生由衷爱上中华古老而博大的传统文化,而不再脱口说的都是西方的平安夜和圣诞节甚至情人节等,结果孩子们写出了许多富有传统特色的节日文章,在相互交流中,对于中华的传统文化又多了一层实践中的情感,儒家的礼仪与仁爱思想如春风化雨地融入了孩子心灵之中。
3、开展多种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
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呤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每周开设一节表演课,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出来,让学生在享受的表演的快乐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地博大精深。
小学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成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加强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使之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使之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总之,作为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语文老师,我认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老师们自觉地在每一个细节里弘扬, 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外表虽现代,骨子里却很传统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论文作者:黄小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论文; 传统论文; 孩子们论文; 文化论文; 自己的论文; 端午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