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龙南医院 心内科 163453
摘要:目的:探究缺血后处理给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带来的保护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分别为:进行缺血后处理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单纯再灌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心功能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左心射血分数 高于对照组,其左室舒张末径 、左室收缩末径 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采取缺血后处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心功能,为其心脏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脏保护;作用
缺血后处理全称为心肌缺血后处理,是指在心肌缺血的再灌注治疗过程中为冠状动脉灌流进行短暂的开通与阻断,经过多次循环后将冠状动脉灌注进行充分的恢复[1]。这种治疗行为可以避免单纯再灌注导致的再灌注损伤,避免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缩减心肌梗死面积的同时还能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提供保护。本文选择2013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收入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试探究取血后处理在其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3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于笔者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0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分别为:进行缺血后处理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单纯再灌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研究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8岁,平均(68.82±13.61)岁;梗死位置:前壁17例,下壁2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87岁,平均(68.71±13.52)岁;梗死位置:前壁18例,下壁22例。两组患者就年龄、梗死部位、性别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对比有可行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Seldinger技术常规建立股动脉通路或桡动脉通路,均选择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基于造型结果选择信号适宜的导管用于介入手术,本文所使用的指引导管为直径6~7F的导管。研究组行缺血后处理,在为患者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于再灌注开始的1分钟内使用PTCA球囊进行低压力充气,确保梗塞相关血管开通30秒钟,随后将球囊放气,再进行30秒钟灌注,如此短暂的开通与阻断3次,随后对患者梗死部位的形态进行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支架是否需要植入。对照组行单纯再灌注,将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仅进行介入手术,而没有进行后续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以衡量缺血后处理、单纯再灌注两种方法给心脏带来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的患者其临床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包—— 给予检验。所涉及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值检验。假若两组患者的实验所得数据经过统计计算结果为P<0.05,那么表明分组结果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其左室舒张末径与左室收缩末径均小于对照组,就心功能而言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闭塞是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若心肌长时间缺血,则会引发心理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若要有效治疗心肌梗死,则应该尽快将闭塞的相关血管开通,使其恢复原来的血液灌注[2]。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介入手术便是一种可以及时见闭塞血管有效开通的术法,这种术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3]。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介入手术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的雅正反应,恢复再灌注的心肌会因氧自由基大量出现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超负荷而出现细胞膜电位不稳定的问题,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一些患者甚至会因此而引发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结果,最终危及生命[4]。以往,临床通常会在心律失常发生后再采取相应的除颤措施,但是此时的纠正效果已经很有限,一些情况严重的患者已经为时已晚。然而,缺血再灌注却可以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其通过在再灌注后采取多次的血管疏通与堵塞,使得心肌对长时间缺血有了耐受性,这时再进行介入手术其发生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将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也会显著提高[5]。总的来说,缺血后处理的干预过程较为简单,可谓是给心脏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其基于多途径与多因素介导而开启心脏保护机制,为患者的心脏提供了强有效的保护作用,避免了氧自由基给心肌细胞带来的氧化应激损害,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见结果,研究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其左室舒张末径与左室收缩末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正是缺血后处理强效保护心脏的直接体现。
结语:
缺血后处理避免了心脏的再灌注损伤,减轻了心脏的负荷,患者心脏的射血能力更强,体积、结构上没有发生重构,其对心脏的保护效果更强。
参考文献:
[1]冷燕,夏中元,孟庆涛,等.缺血后处理在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20(01):30-35.
[2]王悦喜,阿荣,任保军,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13,23(04):37-39+44+85+89.
[3]张文忠,纪阳,刘松,等.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症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33):38-40.
[4]公兵,段长恩,孙燕华,等.缺血后处理在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期间的心肌保护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04):642-646.
[5]魏勇,欧阳平,汪自龙,等.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12,41(09):833-835+839.
论文作者:冯雪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后处理论文; 心肌论文; 心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