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用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信用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的基本状况、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九次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按照我国企业的实际构成情况进行等比例抽样,采用邮寄问卷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8.6%、4.1%、3.7%、12.1%、2.3%和1.5%。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占53.2%,中、西部企业分别占24.8%和22%。从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22.3%、50.3%和27.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31%,有限责任公司占28.3%,股份有限公司占1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2%,集体企业占8%,股份合作企业占5.6%,私营企业占5.1%。
本次调查的企业经营者职务为董事长、总经理、CEO、 厂长或党委书记的占95.6%;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82.5%,其中具有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占41.3%。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已经开始重视信用管理;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目前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认为现行体制环境、法律环境、企业管理水平和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同时,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虽然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开始有所好转,但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等;企业经营者希望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企业信用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主要从对企业信用状况的评价、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情况以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表现等几个方面,反映出我国企业信用的一些基本状况。
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我国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近半数(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与前两年相比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35.1%认为“没有变化”,19.4%认为“有所恶化”。
从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信用状况“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分别多28.1、27.2和19.9个百分点,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信用状况变化趋势的评价好于西部。
企业信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成正比
当问及“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些地区的企业比较守信用”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排在守信用前10位的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天津、辽宁、四川和河北。这10个省、市大多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和开放的地区,可见企业信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对国有、股份公司和外资企业信用评价较高
当问及“商务交往中您认为哪种经济类型企业比较守信用”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守信用的企业按经济类型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
商务活动中的信任度不够
当问及“在商务活动中跟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时,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需要提防”,30%认为“不需要提防”,8%回答“不清楚”。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需要提防”的比中、西部地区企业略多;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需要提防”的比国有企业略多;从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认为“需要提防”的比重相对越小,大型企业认为“需要提防”的比小型企业少11.9个百分点。
当问及“您一般通过什么方式买到放心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要“经过市场调查再买”(77.9%)或者“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73.6%)。选择其他如“直接去市场购买”、“参加展销订货会”、“朋友介绍”、“网上采购”及“广告”等购买方式的都很少,选择比重在1%—2.7%之间,表明企业采购时不肯轻易相信中间商而愿意采用直接采购的方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另外,选择“网上采购”的比重(1.2%)很小,这与信用状况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关。
企业间合同纠纷比较普遍
调查结果显示,近1年来, 各类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合同纠纷。64.1%的企业合同纠纷为1—4起,20%的企业合同纠纷为5起以上,7.1%的企业合同纠纷为10起以上,只有8.6%的企业没有发生合同纠纷。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发生5起以上合同纠纷的比重为25.2%, 高出非国有企业7.4个百分点;非国有企业中,发生5起以上合同纠纷比重最低的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企业在遇到合同纠纷时,超过半数会采取“诉讼”或“双方协商”的解决方式,少量的企业采取“仲裁”、“第三方调解”或“自行采取强硬手段”的解决方式。
对企业信用重要性的认识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企业经营者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信用与企业发展以及诚信与合作的关系3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反映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重要性的认识。
诚信是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
关于企业经营者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首位的选择是“诚实守信”,比第二位的“爱岗敬业”多近10个百分点,居第三位的选择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其他几个选项的比重依次是“廉洁自律”、“全力维护企业利益”、“爱护职工”、“全力维护出资者利益”和“遵守行业协约”。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经营者已将“诚实守信”视为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当问及目前的经营环境对哪类企业有利时,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信用好的企业有利,只有不到2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信用差的企业有利,另外21.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差别。可见良好的信用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企业信用与盈利状况的关系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信用等级与盈利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中,盈利的占69.3%,其他企业盈利的占49.8%;反过来看,A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中,亏损的占17.8%,而其他企业亏损的则占32.1%。这说明企业信用越好,盈利状况就越好;盈利状况越好,也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用。
从企业信用与资金状况的关系来看,调查结果显示,A 级以上(含A级)信用的企业“资金紧张”的占55.6%, 其他企业“资金紧张”的则占65%。这说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相对缓和。
诚信是企业合作的基础
当问及近3年来与同一家企业有多次成功项目合作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双方诚信”和“利益一致”是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由于“长远共识”和“运作规范”;再次是“合作者志趣相投”。可见双方能够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是“双方诚信”和“利益一致”。
从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选择“双方诚信”的比重分别为59.3%、66.9%和69.6%,说明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要进行成功的合作,“双方诚信”显得更为重要。
影响企业信用的主要因素
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的影响最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96%以上,认为现行体制环境、企业管理制度和法律环境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也占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认为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也占一定的比重。这说明在目前影响企业信用的各项因素中,企业经营者认为个人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外部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虽然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的重要影响得到了普遍认同,但从不同分组来看,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信用的“影响很大”的比重,比国有企业高6.4个百分点。从地区看,东、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信用的“影响很大”的比重,比西部地区(59.9%)高5个百分点以上。从学历看,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信用的“影响很大”的比重,比大专及以下高5 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现行体制环境”对企业信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现行体制环境”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很大”的比重比东、中部地区高;从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影响很大”的比重比中、小型企业高;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很大”的比重比非国有企业高。
关于“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信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规模看,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信用的“影响很大”的比重比大型企业高;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很大”的比重比国有企业高。
关于“法律环境”对企业信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法律环境”对信用的“影响很大”的比重比中、小型企业高;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很大”的比重比国有企业高。
关于“传统文化”对企业信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从年龄看,年龄大(46岁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传统文化”对信用的“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比重,比年龄小(45岁以下)的经营者高;从学历看,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比重,比大专及以下的高。
个人修养是品格形成首要因素
关于企业经营者品格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对其品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个人磨练与修养”,比选择其他影响因素的多45个百分点以上。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大环境”、“业内企业的成败经历”、“学校教育”、“书本”、“组织教育”和“同事、朋友”。
血缘、财富、学历与信用没有必然的关系
关于“血缘”和“财富多少”与个人信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意“有血缘关系者比无血缘关系者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企业经营者比重相对较高,比同意的高9.3个百分点;不同意“有钱的人比没钱的人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比重更是比同意的高出34.4个百分点。这说明,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血缘”和“财富多少”与个人信用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另外,关于“学历”和“年龄”与个人信用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同意“文化程度高的人比低的人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企业经营者与不同意的比重相当;但同意这一说法的较高学历者的比重,明显高于较低学历者。同意“年长者比年轻人更有信用”这一说法的企业经营者的比重,比不同意的多11.9个百分点;但同意这一说法的年长者的比重,明显高于年轻者。
企业信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拖欠、违约与制假是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我国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拖欠货款、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其他依次是“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和“价格欺诈”。
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者对这些主要问题的感受有所差异。(1)关于“拖欠货款、贷款、税款”问题, 反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建筑、制造、采掘、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和批零贸易业;在制造业中,对这一问题感受较深的有电气机械、黑色冶金及造纸等行业。(2)关于“违约”问题,反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房地产业;在制造业中,对这一问题感受较深的有化纤、有色冶金、专用设备制造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行业。(3 )关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问题,反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电力、社会服务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在制造业中,对这一问题感受较深的有橡胶、金属制品及化工等行业。(4)关于“披露虚假信息”问题,反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餐饮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电子等行业。(5)关于“质量欺诈”问题, 反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是餐饮、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农村牧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及黑色冶金等行业。
不良行为在不同行业有所差异
当问及“目前同行企业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前三位依次是“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43.4%)、“偷工减料”(37.8%)和“欺骗用户”(33.5%);其他还有“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18.9%)和“勾结券商违规炒作本企业股票”(5.3%)等。
从不同行业看,认为本行业存在“拖欠或压低职工工资”现象比重较大的是采掘(60.7%)、建筑业(59.4%)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66.7%)、非金属矿物制品(61.6%)及橡胶制品(55.1%)等行业。
认为本行业存在“偷工减料”现象比重较大的是建筑(48%)、制造(46.2%)及房地产业(40%);在制造业中,比重较大的有金属制品(60.3%)、电气机械制造业(58.2%)、橡胶制品业(57.1%)、塑料制品(53.9%)及普通机械制造(51.1%)等行业。
认为本行业存在“欺骗用户”现象比重较大的是房地产(39%)、社会服务业(38.1%)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饮料(46.4%)、塑料(46.1%)、仪器仪表(45.5%)和非金属矿物制品(43.4%)等行业。
认为本行业存在“生产污染环境的产品”现象比重较大的是采掘(29.2%)、餐饮业(24.3%)及制造业中的化工(39.6%)、 造纸(38.7%)、有色冶金(37.6%)和非金属矿物制品(37.4%)等行业。
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于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高的是“执法不严”、“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和“企业短期行为”;其他原因依次是:“体制障碍”、“监督不力”、“企业盈利不佳”、“政策多变”和“政府干预”。
从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的企业来看,企业经营者选择的结果基本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体制障碍”选择方面,企业经营者看法有些不同,大型企业认为“体制障碍”是产生信用问题主要原因的比重比中小企业高7.7个百分点。中、 西部地区企业认为“体制障碍”是主要原因的比东部企业高5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选择“体制障碍”的比非国有企业高8个百分点。这说明,大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 国有企业对“体制障碍”的感受更多一些。
提高企业信用的有关对策
关于提高企业信用应采取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较大的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其他依次是“建立企业信用记录”、“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个人信用记录”、“通过教育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减少行政干预”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
从不同分组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和“提高与信用相关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选择结果没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