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作为一名教育者,立足自己的工作,保持一颗好奇且敏锐的心,认真踏实地工作,看看实际工作中有哪些让人困惑的问题,好好反思这些问题,反思到什么层面都行,但千万不要一开始用什么原理“指导”自己就行。
关键词:从哪来;到哪去;生命
一、我们的问题
一个人到底从哪里来,最终又去哪里?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关于神的“宗教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的“根本问题”。西方和东方的先贤们早就开始探讨这一问题:
比如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年-前470年):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语出《论自然》残篇)
又如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语出《庄子·知北游》)
二、我们的回答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或许将其放置于教育情节中,或许可以得到些许解惑。首先,从传统的知识教育出发,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或许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对知识教育的操作问题。请看以下两道题目:❶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的各自特点及其影响。❷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深远影响。请读者猜猜:这两道题,各是哪一层次的考试试题?回答或许很多,但答案唯一:前者是某大学三年级同学的期末《世界史》试题,后者是某初中会考《历史》试题。
由此,笔者不禁提出两个问题:
1、大学历史教育与初中历史教育应该如何做本质区分?连考试题目都几乎一致,但学习层次截然不同…或许读者会说:老师课堂讲的有深度,只是期末考的差不多。虽然这有一定道理,且符合某些实际情况,但是其牵出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期末考试到底有什么用?或许顺着这条思路一直追问,我们会发现,其实“体制”(当前教育传统)在束缚我们…笔者想,本平台上从事教育的老师读者一定深有体会。
2、仅在“识别-存储-提取”上,这样的考试有多大意义?笔者曾有一句不起眼的“自讽”:谁都可以当中学老师,因为只要你的背后拿着一本参考答案,且只有你有;谁都可以当大学老师,因为只要你读了一本学生都没读过的书,且于课程有关。虽然或有以偏概全,但至少反映了部分事实…笔者想,本平台上接受教育的学生读者一定深有体会。
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传统的知识教育”?什么是真正的“传统”?这是目前笔者在思考的问题,无论立足中小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传统”似乎无法讲授——若硬要讲授,其均将被“西方的”解构与建构(比如中医)。笔者认为,如果说西方文明在苏格拉底以后,对知识充满无限的激情,对沉思充满无穷的热爱,以致最后导致科学的兴起,其追求所谓“主客观统一”的真理;那么,东方古老的文明始终对宇宙充满无限好奇,对生命充满无穷敬畏,以致创造灿烂而独特的东方智慧,其追求通达天地“天人合一”的真相——当然,这只是笔者目前的个人看法。如果这一看法成立,我们会发现:通达知识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其极具可操作性;而通达生命却无法无纲,因为生命本是人类最大的奇迹和问题!
三、我们的思考
虽然生命本是人类最大的奇迹和问题,但是生而为人,我们不得不一探究竟——笔者认为,或许较为恰当的切入点之一是“艺术教育”。然而当下的艺术教育却很“新潮”,其实这是一种反讽,因为一般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效果”。我们一起欣赏以下两幅儿童画,读者将看到严谨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幅画,一只橙色线条画的兔子,另一只是绿色的。在1的部分作者先抓住了兔子的基本特征:红眼睛,鼻子,三瓣嘴。在2的部分作者观察的更深入了,更仔细了,在五官上的安排比较紧凑,还刻画了胡子。在3的部分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作者是分两次画的。第一次画了较为圆的耳朵,但觉得不够准确,于是加长了几笔,尖尖的兔子耳朵便跃然纸上。4的部分比较精彩,这一笔弧线将兔子圆润的、毛茸茸的身躯表现出来了,并使得头部有前伸的动态。整体来讲这幅画是比较成功的 ,两只小兔子一动一静,一沉稳一活泼的特征表现出来了,很精彩。我们再看5的部分,太阳和云朵显得有些概念化,因为作者在第二幅画的相同位置画了相同的太阳和云朵-这部分是作者主观上添加的,所以感受不深。
这幅画,笔法沉稳大气、泼辣。在1这里自信而肯定的笔触画了一个圈,这一笔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兔子圆圆胖胖的身躯,言简意赅。在2这里长长的耳朵很出神。耳朵的4根斜向右下方的线条加上头部的一根及身躯那浓重的一笔,这6根线形成向右下后的力。4条腿形成向左下方的力。这两种力的对比使得兔子有回首之势,沉稳而生动。兔子的五官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做细致刻画 ,这里似乎并不是他的兴趣点,整体的动态和气势才是他感兴趣的 。3的部分是粉红色,这里的粉红色很重要。在这里,作者透露了一个信息,他想有意识的去区别白纸的白和兔子的白。在耳朵部分并未有这方面的意识,到了身躯的部分出来,于是他略加了点粉红色。4部分绿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大家试想下把它去掉后这幅画是什么样子呢?这幅画将黯然失色!绿点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使整个画面活泼起来。整幅画稍有不足的是在兔子五官的刻画上显得略微粗糙了些。
关于这两幅画,画的其实是同一个“景物”(两只关在笼子里正在吃胡萝卜的兔子)…那为什么画出来差异如此之大呢?大人们以像与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画标准,并不从儿童独特的创造力方面考虑,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绘画兴趣。是否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
四、我们结论
聊到这里,笔者认为我们或许可以返回最开始的问题:一个人到底从哪里来,最终又去哪里?这个问题很根本,设想一个人稀里糊涂地过完一辈子(无论富甲一方还是穷困一生),这样的活法感觉总有些“荒谬”,因此伟大的先贤早已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比如赫拉克利特、庄子)——然而思考从哪开始,从生活开始是必然,但生活的开端的是生命,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作者简介:陈云(1987.4—),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整合心理学。
论文作者:陈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笔者论文; 兔子论文; 这一论文; 生命论文; 这幅论文; 作者论文; 先贤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