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河南郑州供电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我国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现状明显落后于高压设备,主要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定位并进行操作查询,对配电器和部件设施的统一管理较为满意。配电网低压设备实行全程人工管理和调控,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滞后于配电网基础配置的水平。
关键词: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优化
由于高压配电网管理中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想要提高低压设备管理水平最有效、直接的方法便是开发适用于低压配电网的地理信息系统。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低压配电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多,若对其中的每个设备、杆塔、线路采用GPS定位及采集,则会大大提高制作成本,并且这本身也是一项非常复杂、量大的工作,不适用县级及以下供电企业。
1 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配电网络中的配电设备规格主要分为:0.4kv以上的高压配电设备及0.4kv以下的低压配电设备。配电网低压设备中涉及到诸多设备,主要囊括(包括):主线路、支线路、分户线路、低压杆塔、杆上设备、集中表箱和电表等。低压网络主要是指分布在配电变压器以下的电网。
由于我国对于高压电网以及相关设备的重视相对较多,因此在电力网络系统的运营中,已经建立了统一、高效的设备管理模式,通过多种先进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并能迅捷的对高压配电网络系统中的各种故障进行及时的查找、定位及处理。相对而言,由于低压电力网络系统中低压杆塔较多、线路布局繁杂、密集以及电力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多等因素,加大了对其的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目前,低压配电网络的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依靠人工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地区来划分低压配电变压器的台数,然后对每个区域内的低压设备进行分类汇总,并划分台数到个人进行负责管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每个管理人员要对应监管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繁多,不能具体到单个设备的全程管理,因此难以及时在系统中反馈出即发故障的查询、定位和管理,无法准确的反映出系统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更难以分辨排查系统中的潜在故障,只能被动的等待用户发现故障发起投诉之后,才能及时安排相应工作人员去进行维修,这样不但让客户满意度降低,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管理的效率。
综上,低压配电设备的管理与高压配电设备的管理相较滞后,仍需不断加强低压配电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及其网络系统的管理水平,进而为电网正常、稳定运作提供有效保障,从而满足人民大众的日常需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2低压配电网运行管理事项
2.1计划管理
计划分类及内容。运行计划按周期可分为年度运行计划(差异化运维计划)、月度运行计划、周调整运行计划(根据需要提报)。其中,年度运行计划在差异化运维计划中体现;月度运行计划需要将运行任务安排至每周、每日;月度计划确定的每周、每日工作任务,需要调整时间及内容的再填报周调整计划,月度和周调整计划均应纳入营销作业计划管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运行计划内容包括巡维计划和工作计划两大类。
运行计划的管理流程。一般包括6个环节:计划编制→审核→批准→执行→反馈及调整→总结。
月度运行计划。由各供电单位制定,明确完成时间和要求,并将计划落实到班组。其制定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年度运行计划;上月未完成的工作;消缺检修计划、测试及检测计划、现场验收计划、保供电任务等;上级下达的生产指令和其他工作任务。
周调整计划。由运行班组根据调整变化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完成时间和要求,并将计划落实到个人。周调整计划制定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月度运行计划;重大缺陷处理、带电作业工作、临时保供电任务、客户投诉、政府来函等;临时生产任务和其他工作。
2.2巡视及检测管理
低压配网线路、设备及设施的巡视分为定期巡视、特殊巡视(包括保供电巡视、外力破坏巡视、防风防汛特巡、夜间巡视、监察性巡视)两类。这两类巡视需要区分不一样的主要范围,比如定期巡视的架空线路、电缆及其附属电气设备等,低压电线路、设备及设施的定期巡视、检测周期。
2.3检修以及试验管理
线路、设备及设施检修的主要依据有: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电缆运行规程、技术标准、工作标准、设备制造厂家提出的其他检修要求和注意事项、设备状态评价情况等。各单位应根据电力设备交接验收规程,做好配电线路、设备及设施的预防性试验管理工作。做好试验仪器的管理,定期进行检验,对不符合要求的仪器应进行报废。
2.4缺陷及隐患管理
实际运行工作中,同时开展设备缺陷及各项隐患排查、治理,缺陷管理按照《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缺陷管理办法》执行。
2.5差异化运维策略管理
线路、设备差异化运维策略是以强化现有基础数据管理,采用各类信息化管理手段(如配电自动化系统、生产信息系统等),以及各类离线、在线检测手段(如红外检测、局部放电检测等),逐步实现开展低压配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价,按照设备健康度对设备进行管控级别划分,对不同管控级别的设备实施分类管控,达到防止故障发生,减少故障停运时间与停运损失,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具体包括:开展设备重要性评估,确定设备重要度;根据设备风险矩阵确定设备管控级别;制定工作计划,开展运维工作。
2.6其它运行管理事项
电气操作管理;备品备件管理;故障抢修管理;应急管理;保供电管理;工作票、操作票管理;工器具管理;标志管理。
3 配电网低压设备发展趋势
3.1低压配电设备图形化管理
有研究者对低压线路图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根据低压网络中各设备(杆塔、线路、表箱及电表等)的逻辑关系及位置排布可构建一个整体的低压线路图。在图上可通过不同的图形符号来标识不同的低压设备,并在回执线路图的过程中同时建立各设备间的逻辑关系与位置关系,使低压设备实现可视化管理,进而形成配电网低压设备的图形化管理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在于,能够对低压配电设备实行相对定位,适用于县级及以下供电企业。
3.2基于RTU的管理
低压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主要由执行段(远程终端RTU)、调度端和通信信道三大部分构成。而RTU是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主要功能是显现“三遥(遥信、遥测及遥控)”,所以针对RTU的开发及设计对于提升低压配电网自动化水平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应用PLC实现RTU方案较之传统的单片机应用更加经济、简单、可靠,因此基于PLC的低压配电网RTU方案很多实现在实际现场中,其抗干扰能力及保养上更加具备优势,因此具备更为强大的扩展能力,然而由于PLC的成本略高,且其大多采用直流传输的特性限制了其的应用范围。
3.3无线远程监控管理
考虑到低压配电网中设备种类及数量较多、负荷变化大及分布复杂等特点,有研究者通过计算机网络、GSM通信网络客户/服务器结构与浏览/服务器结构向结合的体系结构研发出一种可实现无线监控远程管理的多功能低压配电系统,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信息传输网络、低压配电网监控装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地运行检测,该系统体现出的优点为:监控装置接线操作简单,配置较灵活,具有高抗干扰能力,运行稳定、可靠,保养维护简便等。可促进低压配电网的自动化发展。
结论
由于我国对于高压电网以及相关设备的重视相对较多,因此在电力网络系统的运营中,已经建立了统一、高效的设备管理模式,通过多种先进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并能迅捷的对高压配电网络系统中的各种故障进行及时的查找、定位及处理。由于高压配电网管理中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想要提高低压设备管理水平最有效、直接的方法便是开发适用于低压配电网的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军辉。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现状及发展研究[J].硅谷,2014,145(4)
[2]刘洪亮。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科技资讯,2011,2(28)
论文作者:刘通,姚云飞
论文发表刊物:《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设备论文; 低压论文; 计划论文; 配电网论文; 线路论文; 系统论文; 高压论文; 《当代电力文化》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