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井宏:做一家世界级的高校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企业论文,徐井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位于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的硅谷,聚集了Google、Cisco、Intel、Apple、Facebook等全球顶级高科技公司。尽管全球其他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同时是全球IT宅男的梦想终极地,那里不仅是全球人均GDP第一的产区,更不断制造出新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传奇。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硅谷的成就实际得益于斯坦福大学在其背后近80多年来知识、技术、管理等综合性的驱动。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今天的硅谷。 作为以科技能力见长的清华大学,理应成为中国的斯坦福大学,而且这所中国第一学府也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作为现任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正推动清华产业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徐井宏在清华有30年的经历,其在清华大学度过求学生涯后,留在学校任职,后投身清华产业,曾在清华产业旗下核心企业紫光股份任董事长、清华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启迪控股任总裁。2012年后,徐井宏接任清华控股董事长。 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经济模式——高校产业,几乎在全国各高等学府中都以一些实体企业的性质存在。根据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统计显示,仅2013年度,全国29个省份(西藏、宁夏除外)的552所普通高校中,就有高达5279家企业。而在这些企业中,有25家上市公司,比如清华产业中的同方股份、紫光股份、诚志股份、紫光古汉、同方国芯、泰豪科技;北大产业中的方正科技、中国高科、北大医药、方正证券;上海交大系的新南洋、交大昂立;复旦系的复旦复华;浙大系的浙大网新、众合机电等等。尽管这25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合计高达2000亿,但清华北大两家就占据其中一半江山。 清华产业和北大产业,都需要证明自己的产业模式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10年,在全国高校资产管理公司的净利润指标排名中,清华位居第二,到了2013年底,清华控股集团以19.13亿元净利润成为最赚钱的高校企业,其一家的净利润就占去了整体高校企业净利润的23%。“2012年,我们规划到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分别超千亿,但2014年年底,我们总资产就达到了1300亿元。”在国家推进创业创新的进程中,徐井宏认为,清华控股从现在开始,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做中国特色的高校产业 记者:“高校产业”这个词很具中国特色。为什么和全球高校相比,我们会有“高校产业”?又为什么我们的“高校产业”在产权方面仍然和高校牵连?能不能有一天完全自主,或者说,它的未来将会如何? 徐井宏:中国的高校企业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的时候,国家把很多重大科研任务交给高校,高校把这些科研任务做成成果后,就去评奖,后来就放在档案馆里,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高校成了高新技术的牵头人。之后,为了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就开始设立高校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直接孵化项目、驱动新产业。这个阶段就出现了两大问题——第一,教授的身份错位,到底是教授,还是企业主角?第二,企业是企业家的事业,有很多教授必然做不了企业家。但是,由于当时处于物质匮乏时期,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冲突起来。我还记得,在早期的高校企业中,一个简单的节能炉、汽车后视镜、炸鸡锅的发明和生产都会有一个巨大市场,这样的机遇完全是基于当时物质供不应求的特殊历史阶段。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市场进入竞争状态,很多企业具有研发能力的时候,我们所从事的这些低端产业就受到冲击。这个时候,技术转化为产品就需要更多的能力,如果仅有领先的技术,而没有市场化思维和行动,企业就会亏损,业务就会受到阻碍,另外,不懂市场规则,更可能出现财务管理混乱、公私不分,外部经济纠纷等等更多的其他问题。 当时,我们国家所有的高校企业,实际都是高校旗下各院系自己办的企业,而且还都是无限责任公司。所以2003年为规范这件事情,国家就以清华、北大为试点,成立各自高校经营性资产公司,清华叫做清华控股,北大就叫北大资产经营公司。 记者:企业如果说产学研一体化,可以理解,但作为高校企业,也说产学研一体化,我始终觉得有些问题。因为很多教授在这些企业中任职,这样他的身份变成两重性,但做学问和商业本身是对立的,在利益驱动下,他如何沉下心去研究课题?徐景红: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企业!_徐井宏论文
徐景红: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企业!_徐井宏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