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10061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进针方法对皮下注射速碧林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4例行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研究对象,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斜刺进针方法进行速碧林的皮下注射,试验组患者采用垂直进针方法进行速碧林的皮下注射。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进针方法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9%,试验组患者为7.14%,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轻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度疼痛的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心血管内科需要行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用垂直进针方法能够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该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斜刺注射法;垂直注射法;速碧林;疼痛程度
临床对于血栓进行治疗一般会选择低分子肝素,其属于一种新型的能够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通过皮下注射便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抗凝作用[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比普通肝素要高,半衰期比普通肝素要长[2]。但是,不同进针方法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过程中患者仍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以及疼痛情况,现本次研究为了对不同进针方法对皮下注射速碧林疼痛程度的影响,选取了本院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4例行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研究对象,每组各42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范围在32岁~73岁,平均年龄(52.17±2.39)岁。经临床确认,所有患者均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其中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且所有患者均失去溶栓机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号为J20040119的速碧林(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作为皮下注射药物,选择镇江康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药液标准呈为0.4mL的,枕头长约1.5cm的无刻度注射器作为注射器材。皮下注射中两组患者均选择患者腹壁皮下注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斜刺进针方法进行速碧林的皮下注射,严格消毒后注射医师用手将患者皮肤错开,将注射器针头与患者皮肤呈30-40°角进针,保证针头斜面向上。
试验组患者采用垂直进针方法进行速碧林的皮下注射,严格消毒后注射医师用手将患者腹壁的皮肤捏成皮褶,并且于皮褶最高点垂直快速进针。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主要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进针方法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疼痛程度情况进行观察予以对比:
不良事件:皮下出血、进针口感染;
疼痛程度:采用VRS疼痛评分进行疼痛程度判定,患者不存在明显疼痛反应并且愿意主动接受治疗为轻度疼痛、患者可以忍受疼痛并且能够接受治疗为中度疼痛、患者无法忍受疼痛且比较惧怕治疗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不同进针方法所产生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通过表2的相关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试验组轻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度疼痛的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属于临床治疗血栓疾病比较常用的主要药物,其具有高比例的抗因子Ⅱa和抗因子Xa活性,能够起到良好的持续和快速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在皮下注射的情况下能够达到95%以上的生物利用度[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可以有传统斜刺进针方法,垂直进针方法等不同的进针方式,且不同进针方式会令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或者疼痛情况。若皮下注射进针方法不恰当,则会导致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和进针口感染等不良事件,使得患者皮下注射部位出现侵润性、疼痛性红斑,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就斜刺进针方法和垂直进针方法而言,由于人类的皮肤主要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个部分,表皮的厚度一般在0.26mm,真皮的厚度一般在0.5-2.0mm,而皮下组织的厚度一般在3-5cm,且人类的痛觉神经末梢基本分布在真皮厚度内[4]。此时,采用垂直进针方法能够缩短其与真皮组织层之间中药物注射面和痛觉神经末梢的距离,因而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5]。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便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斜刺进针方法,而试验组患者则采用了垂直进针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19%,试验组患者为7.14%,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轻度疼痛和重度疼痛的患者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度疼痛的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对心血管内科需要行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采用垂直进针方法能够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该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孙亚妹,王春华.不同进针角度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病人局部疼痛程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16(03):1423.
[2]刘爱桢,黄颖,陈蕾.不同进针角度皮下注射胸腺肽α_1对患者局部反应程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04(07):94-95.
[3]吴俊英.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同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2(06):120-121.
[4]李妍,沈军,赵久阳.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03(10):464-467.
[5]闫浩云,李霞,孟庆东,等.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方法与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19(09):94-95.
论文作者:齐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患者论文; 皮下论文; 疼痛论文; 肝素论文; 方法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