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哲学研究的回顾及趋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9)10-0063-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周年之际,环视农业科学哲学研究的兴衰起落,我们感到今天取得的学术成果来之不易。在总会的领导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农业高校系统专业委员会,总结过去经验,组织学术研究,拓建研究队伍,推动学科发展,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拟就学科早期状况回溯、1978年后学科较快发展与阶段性成果的凝练、迈入21世纪学术研究的走势等做出论说。
1 学科早期状况回溯
(1)学习、研究有很好开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做过不少论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做了总体概括和哲学分析,也闪烁着农业科学辩证法的光辉思想。
约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起,中国一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始自觉地学习《自然辩证法》,一度出现农业科学家学哲学的高潮,哲学家也较为注意吸取农学成就,学科交叉结合,曾很密切。1956年《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创刊之后,不少农学家及相关学科学者参与了关于农业生产辩证法和农业科学辩证法问题的研究讨论。
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引领下,农业技术体系向全国各地全面延伸,重视编制农业发展纲要和规划,尽可能使农业生产得以建立在计量和科学的基础上。在这方面,1956年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和1957年的《修定草案》起了重要的作用。1958年,中央接连发出:关于在全国各地区各方面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的经验、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关于水利工作、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关于肥料问题等通知和决定,均以很快的速度在全国各地具体贯彻。在中国,推行农业技术措施的牵动力量如此巨大,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1]。这种情况,对农业科学哲学研究与发展是个难得的契机。
195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招收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吸收农业院校哲学教师参加,1959年有的农业高校招收了农业哲学学科研究生。农业科学哲学领域出现不少从哲学高度来探讨农业增产总要求与农业生产技术中各个因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文章,进一步把农业科学哲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当时的研究已涉及发展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发展农业与林业、牧业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与农业科学的辩证关系等问题。许多学者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探讨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遗传育种学,如植物生长中的促与抑、遗传学中的遗传与变异等农业基础学科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着手分析和总结森林、草原、土壤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其矛盾运动规律。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特点以及实验方法、田间试验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综合研究方法等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问题也作了初步探讨。
1958年毛泽东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对农业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探讨曾是有力的推动。农业“八字宪法”虽把几个农业增产因素单列,但农学家们已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结与综合,曾撰写《农业八字宪法矛盾观》、《论土壤的矛盾运动》、《小麦高产途径的商榷——兼论穗、粒、重的矛盾》等论文,这些文章活跃了思想,推动人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分析、探索农业生产、农业科研中一些根本性、哲理性的问题。1960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行了农业“八字宪法”的辩证法座谈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农学、生物学和哲学工作者共70余人,会议围绕农业“八字宪法”对我国农业的作用以及“八字宪法”的哲学意义等方面作了广泛讨论。
(2)应该记取的教训极其深刻
约从1958年起,中国农业生产上有着片面追求单位面积粮食高产“放卫星”、盲目推行作物“密植”、不顾客观条件差异地深翻土地等举措。在农业生产领域提出过高的产量指标,一时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了时髦的口号,违反科学的“浮夸风”、“高产风”在全国范围内越吹越大,越刮越猛。学有成就的农业专家、教授被某些领导质问“农业科学有什么用?”“农业专家有什么用?”连连遭受到责难和羞辱[2]。1958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农林大专学校教育的指示》,全国28所高等农林院校47000名师生被“下放”到2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农林牧场参加劳动、改造思想。没有多久,又在一些高产红旗点兴起大办高等农林院校的高潮。由于仓促命名的学校多无办学条件,接着又大幅度调整。使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现代化受到严重干扰。
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科学哲学研究遭到严重挫折。风行贴政治标签、简单化和用政治术语代替理论研究的错误倾向,一度使农业哲学偏离了正确轨道。在农业技术方面,批判所谓“专家”路线,片面强调群众的生产经验,贬低专门的农业科学理论研究;在主客观关系上,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规律;在实践上,把一时一地的经验当成推行各地的全面性措施,并层层加码。不顾各地水、土等资源条件,大搞围湖造田、滥伐森林、草原滥牧、酷渔滥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农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极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数年间,农业领域违反实事求是精神处置农业复杂多样性问题到处泛滥,“瞎指挥”、“一刀切”一度成风,曾使农林发展遭遇迟滞,也拉大了中国农林科技教育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现今,一些文章为之做理性的、思辨性的整理分析,为的是研究负面后果何以发生和记取深刻的教训。
2 农业科学哲学学科的较快发展和阶段性学术成果的凝练
(1)从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研讨切入,推动学科较快发展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面对我国农业振兴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许多实际问题,迫切要求从理论上揭示农业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制定我国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提供思路。这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研究和农业科学哲学研究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从筹备、建立起,对农业发展中的战略思想和方向的研讨始终给予了莫大的关注。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建者们直接领导、启动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自此,在许多哲学工作者和农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探索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和农业辩证法为主题,广泛开展综合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
1979年10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委会)在北京举办了农业科学辩证法讲习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代表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有19位农业科学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做了专题报告,就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现代农业科学的成就和理论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围绕自然辩证法如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等问题开展了学术讨论。1980年5月至7月,由北京农业大学牵头举办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进修班,学员有60余人,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哲学做了组织准备。
1981年3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农业科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全国65个单位的自然辩证法、农业科学、农业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共106人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百余篇。这次会议以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题,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农、林、牧、渔的关系,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关系等问题开展了讨论。会议认为,应该从我国农业的现状和特点出发,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着眼于整个国土整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好农业经济结构,走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系统。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历史教训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1982年12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农业专业组和山西省农村经济农业系统工程研究室,在太原联合召开了北方旱地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北方有关省市和有关部门代表104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90余篇。会议主要探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旱地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战略措施。
1983年4月,在浙江绍兴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全国代表140多人,浙江省代表170余人,提交论文150篇。这次会议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战线出现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整体农业思想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模式,要求从全局出发,对农村发展、农业资源、人口问题、能源潜力、科技水平以及农业教育等开展全面综合研究。会议还提出了应进一步组织各学科协同研究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79年至2000年,全国性的重大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还有:1988年11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中国农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粮食与社会暨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1989年在河南郑州召开了“农业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对策研讨会”、1995年在江苏宝应召开了“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研讨会”、1997年在湖南长沙举办了“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研讨会”等。不少地区也召开了内容相近的会议。提出的“关于我国粮食和农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等,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关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思考和对策建议”专论,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评为优秀研究成果。
随着农业科学哲学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向纵深发展,尤其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中,以各种形式组成课题研究组,相继编撰、出版了《农学辩证法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农业系统论》、《农业科学方法概论》、《农业的微观与宏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跨世纪农业发展战略》、《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绿色的哲理》、《超越神农氏——高新技术农业》等农业科学哲学方面的专著,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总结了农业和农业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提出并分析了许多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1985年,集中研究农业生产和科学理论中哲学问题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术刊物《农林辩证法》季刊问世,它曾为农业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园地,所发表农业哲学方面的论文颇受读者关注。
(2)重要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
1)著名科学家、自然辩证法学者提出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
石山等提出了“大农业大粮食”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3]。指出中国农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均耕地较少,但山多,水面、草原大,自然资源丰富;二是技术装备落后,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增产主要靠单产的提高。这些特点和情况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实行大农业、大粮食战略,即是必须在认真经营好现有耕地,努力增加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区、水面、草原的丰富资源,广开生产门路,广辟食物来源,以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农村富裕问题和劳动就业问题。石山等认为过去的主要错误就是忽视了上述特点和情况,实际实行了小农业小粮食战略,把眼光局限于耕地,又局限于粮食,这是趋短避长,而且以短坏长。为了搞粮食,就毁林毁草原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加重了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以致水旱灾害日益严重,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石山等坚持这一农业发展思路的研究探索,到2009年他们仍在组织兴办“林草兴邦与和谐社会论坛”。
于光远提出了“十字形大农业”概念[4]。他把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农业称之为“一字形大农业”。他提出的“十字形大农业”,“是在‘一字形大农业’这种横向联系的基础上,再加上纵向的一笔,这就是在‘一字形大农业’之上,加上‘农业服务业’;在‘一字形大农业’之下,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十字形大农业’是最广泛、最完整的农业概念。”
李昌提出了“飞鸟型”农业发展模式[5]。他在1983年前后曾多次阐释:现代化农业不仅包括农业本身,而且包括农业前部门和农业后部门,即为农业提供良种、化肥、农药、农机、能源等行业和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销售等部门,为农业提供科学咨询和技术服务和科教机构也要包括在内。只有按着这样的观点来规划和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才能避免出现薄弱环节和避免农业的全过程(包括产后部门)割裂。上述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可以形象地表述为飞鸟型农业(区)经济,即这里的农业(区)经济,很像飞鸟,它以种植业为主体,林、牧、副、渔和农工商一体化为两翼,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建设和科教文化建设)为鸟首,鸟是要窝的,这就是水利、能源、交通和城镇及房屋建设。
钱学森提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概念。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4次产业革命,现在要迎接以信息为核心的第5次产业革命,同时要预见到第6次产业革命,即建立“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6]。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把全部现代科学技术、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不但生产技术现代化,而且生产过程组织得很严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也很严密,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如为充分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产品,尽量插入中间环节:秸秆、树叶、草可加工成配合饲料,发展牛、羊、兔等畜牧业;牛、羊粪可以种蘑菇,又可以养蚯蚓,蚯蚓是饲料的高蛋白添加剂;它们排出的废物还可以再利用,可以加工成鱼塘饲料,或送到沼气池生产燃料用气体;塘泥和沼气池渣最后还可用来肥田。这里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不是单个方面的生产,而是一种生产体系,一种产业,其特点就是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生物来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
2)农业科学哲学工作者在农业发展战略方面的探索
邹德秀提出了农业的“三元结构”的理论[7]。他认为:农业作为一个经济过程,它要服从社会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等;作为一个生态过程,它要服从自然规律,如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规律;作为一个技术实施过程,它要服从科学技术的规律,如机械、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的规律;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经济上是否有利,生态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行,都是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他从农业的3个组成部分中,引伸出农业研究的6个领域: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以及这3个领域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生态技术。
李炎巨等提出“宏观农业与微观农业“理论[8]。1981-1982年间在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的李炎巨等,针对现代农业科学同时向宏观与微观两极扩展,提出“宏观农业与微观农业”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农业生产是由“生物—环境—人类社会劳动”3个因素综合作用所构成的整体。现代宏观生物技术和微观生物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农业已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来发展农业生物的生产量,可以开拓与宏观农业相对应的微观生命系统的产业体系。李炎巨等具体分析了宏观农业的3个组成部分:宏观农业系统的输入部分是外界环境分系统;宏观农业系统的加工转化部分是农业生物分系统;宏观农业系统的管理与控制部分是人类社会劳动分系统。人们通过劳动,可以选择和培育优良种性的农业生物,可以调节和控制农业生物的生活过程,使之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或者不断改造外界环境,使之适宜于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可以不断投入社会资源来调节控制人与自然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宏观农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是极其复杂的开放系统,是平衡与不平衡、稳定与不稳定、常态与异态的辩证统一,是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统一。所提出的微观农业系统是指人们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仪器,利用人工提供的环境条件,对农业生物体的细胞、大分子及其更深层次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以至改变其遗传机制和代谢类型,控制其生命过程,来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主要内容是:了解生命物质再生产过程中的微观生命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与构成农业生产量的关系,控制微生态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机制,促控农业生物累积更多更优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以供给人类生活的需要。这是一个开发潜力甚大的生产部门。
(3)阶段性成果的凝练
1)20世纪90年代学术成果主要体现为《农业哲学基础》的撰写与出版
在较为充分研究、探讨的基础上[9],由金善宝、沈其益、陈华癸三位知名农学家任主编,十多所高等农林院校35位自然辩证法教师通力合作,撰写出《农业哲学基础》专著。此书分列农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农业发展中的若干辩证关系、农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农业决策和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农业子系统中的的辩证法等六篇二十七章,分别就农业的本质、特点和层次结构,农业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农业系统内部外部矛盾运动,农业科学体系结构和发展规律,农业生产、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管理的方法论原则,农业教育中的哲学问题,农业现代化中的战略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辩证法,农业和农业科学各分支领域的哲学问题等,做了系统的阐述[10]。是一部农业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阶段性凝练的、填补学科空白的代表性著作。书中对农业哲学的基本范畴、思路、结构、功能、演变的线索、途经、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农业科学哲学”部分的撰写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是自然辩证法各分支学科以条目形式表述相关学术成果的作品,农业科学哲学分支学科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农业科学、农业技术、农业结构、农业科学方法、农业科学哲学、农业起源、农业系统、农业思想史等条目做了细致深入的阐发[11],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学哲学学术研究达到的水平。
3)农业子系统中的辩证法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农、林、牧、渔业各领域都有哲理方面的著作。这里择举《林业哲学与森林美学问题研究》(王传书等,科学出版社,1992)一书,该书从林业问题和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些林业哲学方面的理论观点,在林业科学研究的辩证方法、林业生产及林业现代化的辩证规律、森林生态哲学、森林与文化等问题上,作出了有益的阐释。
4)编撰、出版《农业技术论》
关于农业科技进步与发展规律的理论,属于技术论的分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具有应用哲学、软科学及多元综合学科体系的性质。《农业技术论》以农业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农业技术的本质、农业技术的体系与类型、农业技术与自然、农业技术与社会、农业技术革命、农业技术预测、农业技术的创造发明、农业技术评价、农业技术选择、农业技术转移、农业技术市场、农业技术人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最后一章探讨新中国的农业技术变革[12],是一部理论与实际结合、填补学科空白影响较大的综论农业技术的专著。
3 迈入21世纪学术研究的走势
石元春院士在《农学思想史》(2006)一书的《序》中指出:“20世纪,人类创建了辉煌的现代文明,构建起工业动力和产品装备与支持的农学体系。进入21世纪,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更深刻的与沉静的思维。”围绕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和服务“三农”,农业科学哲学的研究发展面临的任务更为繁重。我们农业科学哲学分支学科,巩固发扬成绩,把学术研究拓宽搞细,多出成果和人才,力争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1)继续并深化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
迈入21世纪,农业科学哲学在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研究和咨询方面做了有成效的工作。
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和问题,在北京组织召开了“WTO与我国畜牧业(肉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前景与对策研讨会”;2006年组织召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问题研讨会”,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方针政策、问题与对策、国际经验借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07年12月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学术研讨会”。研讨议题主要有: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营养与健康目标下的现代农业、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支持体系、现代农业在循环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等。围绕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农业发展前瞻性战略问题进行了充分议论。
主持研究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业部软科学项目“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机制研究”;参与了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的04专题“农业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和对“海南省优势农业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项目的咨询研究。将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
(2)动态吸收其他学科特别是农学新成果,深化农业科学哲学研究
龚育之在《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一书中阐释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中总结出形成自己特色的精炼内容,指出自然辩证法研究要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部门的广泛结合,强调研究要着眼于同实际的联系,要依靠广泛的联盟。农业科学哲学工作者在拓展研究思路和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从中得到切实的惠益。
农业科学哲学工作者力求在“农业科学与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中做工作,从更多视角充实农业科学哲学、农业辩证法的研究。其中,包括撰写约400位古今中外学有成就的知名农学家的传略,整理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揭示他们的治学思路;撰写近100门农业及涉农学科的学科史,找出其思想文化特点;撰写600余条学科科技发明发现与重点事件,描写其起落兴衰,从科学技术演进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评估其意义。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力求把活跃的思想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结合起来,取得扎实的研究成果。
农业科学哲学工作者与农学家结合,参与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这部书由石元春院士任主编,张湘琴任常务副主编,从全国邀请农、林、渔、牧等14个领域285位专家学者撰稿,总结提炼20世纪中国农学成就,展望学科未来发展趋向,研究内容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揭示学科的起落兴衰和发展思路的变化。我们还参与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中的《20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简史综述》的写作,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畜牧兽医分典》主编任务等。在这些合作研究中,农业科学哲学的研究可以吸纳农学前沿成果,可以了解自然科学学术前沿思考的发展变化。我们严格遵循以理论思维为特点的整理和写作要求,在繁多的素材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丰富发展我们的学术研究。
农业科学哲学历来关注农学思想史的研究。杨直民编著的《农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是一部研究世界范围重要农学理论思想发展历史的力作。它探寻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中、外、今、古重要农业科学理论、思想发生、发展、继承、演变的逻辑过程。通过对农业科学技术思想阶段划分,重要学说、见解辨析,重要农业科学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的载叙,廓清农业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出现的农业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与特点,探索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求在农业生产建设、农业技术开发、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农业学术交流中汲取经验、教训方面有所裨益。
2007年,汝信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研究”课题启动,其中“中国古代农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研究,由杨直民、张法瑞、张湘琴共同研究、撰写。文稿着重揭示中国古代农学蕴含着丰富的认识论、方法论内容。阐释了中国农业起源和传统农学奠基,指出到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农学已展现出与西方古代农学不同的演进特点。从农学演进史分析,中国古代有着以北方旱区精耕细作农学体系构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形成,以及旱地水田精耕细作农学体系交融的历程。农区、农牧结合区、牧区在农学发展中各有其相应的表现形式。从学术研究来说,就中国古代农学演进历程所涉农、林、渔、牧生产及产品加工制作等领域,阐述中国古代农学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方面的见解,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农业,是有参考借鉴意义的。这方面的研究活动,对农业科学哲学研究,可以增添更多的内涵深刻、专业和普及皆宜的探索课题。
(3)农业科学哲学研究需要凝练新成果,创出新路子
1)多视角地探索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新思路、新理论
新世纪,农业科学哲学及理论界不少专家学者十分关注“三农”问题,从不同视角对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理论探索和哲学思考,不断拓展农业科学哲学研究的新路径。
例如,邓心安、王世杰、姚庆筱所著《生物经济与农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从21世纪初农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出发,探讨其与生物及生物经济的关系,结合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因应时代的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和与生物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农业体系概念框架,对新型农业体系技术系统以及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的对策提出颇具特点的主张;胡晓兵、陈凡撰著的《农业技术哲学概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立场出发,运用系统分析、史论结合的方法,从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探索了农业技术的本质,农业技术的发展规律,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向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本质和机理,同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应对进行了反思[13]。《农业技术哲学概论》对农业科学哲学的研究发展、深化有推动作用;杨素群所著《中国农业现代化重大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一书,是从理论角度系统研究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专著。它选取农业现代化中的8大关系包括现代农业与持续农业、理论渊源与先验模式、政府行为与农民选择、模式选择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农业投入与价格补贴、家庭经营与合作经济、WTO与中国农业进行了辩证分析。该著作把哲学精神融于农业现代化研究,从宏观上探讨了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2)农业科学哲学理论需要进一步整理、凝练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深拓宽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内容。针对新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和新任务,农业科学哲学应积极参与探索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战略思想、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想以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指导思想。
作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一个分支,农业科学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农业观和农业科学技术观,亦可称为农业辩证法。它从哲学高度研究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包括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农业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农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著的《农业哲学基础》出版已过去20年了,应根据发展的新情况和新成果加以审视、概括、凝练,进一步深化研究,丰富和发展农业科学哲学本学科的范畴、结构、规律等基本理论。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创建人之一于光远曾指出:“农林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的组成部分。作物虽然不是天然的自然物,但终究是自然物,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遵循自然科学的规律。同时因为它们不是天然的自然物,而是社会的自然物,又遵循社会科学的规律”①。农业科学哲学工作者必须坚持广泛联合农业工作者、自然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家,进行多学科协作研究,不断推进农业科学哲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注释:
①摘自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于光远为《农林辩证法》杂志创刊题词,刊于《农林辩证法》1985年创刊号。
标签:农业论文; 科学哲学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农学专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三农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农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