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 广东 佛山 528300
摘 要:好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人格的唤起和灵魂的滋养,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对于后进生的转化,应在正确分析其内外成因的基础上,耐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心温暖学生。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会闪光点,并借助团队协作以及家校共育的力量,促成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 后进生 内外因素 转化策略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一个好的教育,不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多少心灵的教育。教育实践中,有无人格唤起和灵魂滋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事实上,在教育教学实际操作中,我们常会遇到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这类学生就学生群体而言,在发展方面,存在素质的某个方面或者大多数方面滞后的问题。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培养目标上的阐述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的回答。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
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我认为,如果能够耐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利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先进”带动“后进”、整体影响部分、个体促进整体,后进生是能够成功转化的。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到:“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后进生所暴露出的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要针对性解决问题。有效转化后进生,必须要知道问题形成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从外因角度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背后是否存在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包括犯罪家庭,有缺陷的家庭,不和睦家庭,溺爱或放任的家庭,管束过严的家庭等等。犯罪社会学的研究证明,问题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困素。对问题家庭的治理,是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方面。《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单亲家庭比例逐年上升,离异是主要原因。《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我国现在每6人中,就有1人在流动,流动家庭、留守家庭成为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中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它涉及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而往往在问题家庭,伴随孩子成长的是诸如长期冷暴力、期望值过高、亲子关系紧张、过度溺爱、过度保护等问题。
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对于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社会及校园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学生所面对的社会诱惑也越来越多。网络游戏、不雅视频、不良书籍等,都能成为学生学习低效的原因。再加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优秀教师的外流。另一个外部因素是校园。校风是学校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它会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上,也会集中表现在学生学风上,班风亦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良的环境,会导致学生自控力变差,学习氛围丧失,学生学习动力下降。因此,转化后进生,不能忽略对社会及校园因素的分析。
二、从内因角度分析,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
北宋哲学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篇》中写到“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如当下学生学习内容多、任务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总有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许多地方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学校、教师传递给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致使学生长期身心疲惫。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平衡与授课统一化,以及考试评价体系单一化、模式化的的矛盾等等。
2.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
缺乏自信心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遇到困难犹豫不决,容易打“退堂鼓”,不愿意做可能有困难的事,容易放弃正在做的事,不寻求别人的帮助。在公共场合,表现极为沉默,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孤僻,不主动参与团体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种是制造“事端”,成为规则的破坏者,或者在严肃场合做出各种幼稚动作。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吸引别人注意的方式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他们渴望被人注意。后进生另一个共同点,是缺乏自制力。现实中学生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认可,但由于自制力缺乏,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任性为之,以致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三、后进生的转化
根据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应该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在后进生转化方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春风化雨,涓涓爱心温暖学生
“学习与发展”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领域,它包含“自我管理”等一级指标。“自我管理”中提出,学生要能够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要有独立人格与思想,能够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参照标准,对后进生多一份耐心,并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用心为学生创造能充分表达情感、展现自我和释放激情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赏识中增强自信,这样才能打开他们封闭已久的心扉,拉近彼此的距离,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当然这种取得相互信任需要时间,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与之沟通,为之疏导与评价,客观公正的对待后进生点滴的进步。
2.致力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研究,注重挖掘学生闪光点
对待学生的发展规划不能以简单、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情绪的集合体,它包含了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比如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被提及频率居于前三位的学习素养、语言素养、科学素养,其频率分别是1843次、1145次、989次。而居于最后几位的频率很低,如安全意识与行为42次,适应能力33次,生活管理能力30次,生涯发展与规划27次,冲突解决能力为0次。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育人目标和任务,而目标与任务不能局限于一种素养,通过耐心交流,积极地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借力小组合作模式,促成后进生转化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学习与发展”、“与人交往”、“公民意识”等五个领域。“与人交往”领域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沟通与交流、合作能力、道德品质等三项一级指标。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对于后进生转化存在诸多不适宜。华东师大特级教师肖家芸曾说:“学生教育管理中,重盯轻导、重管轻育、重分数轻育人,德育成为看管盯,偏离了教育的真谛,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每一个后进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们都生活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借助小组的力量,以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为目标,创建一个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学生自管自育的管理模式,让后进生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有机会发挥能动作用,真正去体验、感悟和实践,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进而形成小组凝聚力,从而达到通过集体促成后进生转化的目的。
4.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
教育要形成合力,不能少了家校合作。家校合作(school-familypartnerships)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经常会将学生在校情况,如成绩、思想品德问题等,通过微信、电话甚至家访的方式告知家长,大部分家长也能及时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育人工作。但当我们面对一名后进生时,这种只注重成绩或思想品德问题的沟通,就显得有些单一。事实也证明,面对一个极度缺乏自信,或者对学习毫无兴趣,或者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学生,仅仅是及时向家长汇报情况,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学生家庭背景的前提下,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通过制定学生的成长跟踪档案,关注后进生成长的点滴。后进生成长档案不能仅局限于学习态度与能力,还可以包括道德素养、实践与创新、审美与表现等多个评定模块。评定主体也不要局限于教师个人,还应该包括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如钟琴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的人,公平对待每一个后进生,生活中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问候,真正走进孩子心灵深处。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把握他们情感的脉搏,我们的教育才能震动他们生命的心弦,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引用日期2018-08-26]。
[2]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郭翔 犯罪学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企业观察网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丁丁心理精准心理帮扶战略正式启动.[引用日期2018-08-21]。
[5]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李淑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后进生论文; 素养论文; 家庭论文; 核心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