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中孔子言论辑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言论论文,易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5)01-0037-07 现今称之为《周易》一书,由《易经》《易传》组成。《易传》是最早解释专讲卜筮的《易经》先秦时期的文篇,内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司马迁称《易大传》。《易经》是商、周朝廷巫官卜筮的记录;《易传》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是孔子所作,后世学者沿袭此说者不少,宋欧阳修在所著《易童子问》中怀疑《系辞》以下非圣人之作,但还承认《彖》《象》是孔子的作品,清崔述在所著《洙泗考信录》中更否定《彖》《象》是孔子所作。实际上,《易传》十篇,观、文风等并不完全相同,其中还有前后矛盾、文句重复处等,可证非出一人之手。《易传》虽非孔子之作,但并不可否认孔子与《易》有着一定的关系。《论语·述而》中有“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论语·为政》中有“五十知天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记载,把编缀简册的柔牛皮条多次弄断,长沙出土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要》篇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给学生授《易》,从而对《易》有所言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张岱年先生在所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考定,《易传》中的《彖辞》和《系辞》是先秦战国中期儒家后学陆续所为,其他诸篇也是战同时期的作品,或为荀子后学所作。《易传》的价值在于对专讲卜筮的《易经》作了哲理性解释,提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和理性思维。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在争鸣中也互相汲取融会,取人之长,受到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影响的儒家后学,在传授《易经》时,不求原意,藉《易经》发挥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后形成了文字的《易传》。 一、《易传》中孔子言论虽为伪托,然从中可看到先秦中后期儒家思想在与各学派争鸣中的融会和发展 《易传》中有“子曰”,历来认为即孔子之言。近世也有学者认为是儒家后学称引其传授之师言,则非孔子之言,但还有学者认为是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等著书,引孔子之言,始用“子曰”。《易传》中,只《乾·文言》和《系辞》中有“子曰”,共二十九则,学者高亨先生在所著《周易大传今注》中认为,所称引孔子之言全是伪托。学者陈鼓应先生在所著《易传与道家思想》中认为,《易传》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又断言是稷下道家之作。从《易传》全面内容看,大概可以认定,是伪托孔子之言以自重。笔者浅见,或可说是战国中后期受到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影响的儒家后学发挥孔子思想的作品。虽为伪托,基本思想体系还属儒家。还应说是儒家之作。从全篇内容看,不但用儒家观点、术语和概念解释《易经》经文,且贯彻通篇主导思想是对儒家所追求的“君子”“贤人”的要求、规范。仅举数例,如讲“进德修业”,要求君子“忠信”“立诚”“及时”,君子“见几而作”“待时而动”,贤人处“下位”时应如何,等等,全是儒家观点。然而,不可否认也汲取融会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孔子虽罕言天道,《论语》中讲了有主宰意志的天和四时自然运行的天,《系辞》却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比讲“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深刻得多,发展了四时自然的天道观,这得益于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由《易传》中一些“引述”,可看到儒家学说在战国中后期的部分演变,学术思想史上自有其理论研究价值,下面辑出的孔子言论及注析也可证明上述观点。 二、《易传》(《文言》《系辞》)中孔子言论辑析 1.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乾·文言》) [注析]:初九,乾卦由下而上第一爻爻辞,初,为第一,居下位;九,阳爻通称(阴爻为六)。 潜龙,喻有德才君子居于下层而不显的君子。 勿用,不见用于世,或释不利。 易,移。 遁,隐。 确,坚定。 按:此则所讲居下位之潜龙,不易、不成、无闷、乐忧之情操,与《论语·述而》中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观点相类;其隐,则似道家情趣。 2.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之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乾·文言》) [注析]:九二,乾卦第二爻,居中位。 庸言庸行,正中之言行,不偏不倚。 闲邪,防患邪恶。 善世,以善化世。 不伐,不自我夸耀。 德化,以品德感化。 君德,指言行正中、信谨、诚谦、善世、化人之人君。 按:此则讲中,讲庸,讲诚、信、谦等,均系孔子倡导的道德。 3.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以(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以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乾·文言》) [注析]:乾乾,健壮坚强不息。 夕惕,至晚犹怀警忧戒惧、不懈怠之心。按:后世据此语简化为“朝乾夕惕”箴言。 厉咎,危险、灾殃。 进德,增进品德。 修业,建立事业。 几,事物变化最初出现的细微朕兆。 按:几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始于《易传》,《系辞》曾明确解释:“几者动之微”。 4.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乾·文言》) [注析]:离群,意为隐退,解释“在渊”。 欲及时,把握时机。 5.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乾·文言》) [注析]:九五,此爻为《乾》卦第五爻,属阳最上最盛,居至尊位,故有“九五至尊”以喻帝王位。 同声相应,声调相同,产生共鸣。 同气相求,气息相同,相互吸引。 圣人作而万物睹,睹,通著,亲附意。万事万物亲附,喻得到万民拥戴。司马迁在《史记·伯夷传》中曾引此句抒发自己感慨。 本乎天者,言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等。 本乎地者,指革术禽兽山川等。 6.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在下位而无辅,是而动而有悔也。”(《乾·文言》) [注析]:亢,过、极、满之意。 按:此则言最高统治者无人君之德,虽名贵而位无实,朝无贤臣辅佐,是以有所行动必然失悔。此段文字,与《系辞》上所引文句全同。 7.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注析]:《易》其至矣乎,孔子赞叹《易》所揭示的真理达到了极致。 知崇,智识崇高。 礼卑,礼仪谦卑。 设位,建立位置。 成性,天赋禀性。 存存,持续保存。 门,(进入完成德业)门径。 按:此则讲崇德广业,把孔子提倡的德义说成是建立事业的基本。广业在《论语》中未出现过之词。 8.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系辞》上) [注释]:居,处于。 迩,近,身边。 枢机,枢,门户之轴;机,弓弩之扳机。 按:此则是从《易经·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引申而来,其意是讲言行的反应。此则讲言行主旨在要求慎重。从文中“加乎民”看,所言君子,指掌握权力的君主。《论语》中多处孔子论言行,有讲二者并重、一致、行重、行先等,讲慎言行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此则言论基本符合孔子关于言行观点。 9.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辞》上) [注析]:出处,旧时指出仕或退隐居家。 语默,发表谈话或保持沉默。 如兰,如兰花一般芬芳。 按:此则是阐释《同人》卦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引申议论,主旨是讲相处时言行和谐合作。基本观点符合孔子思想。 10.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系辞》上) [注析]:错,同措,放置。 慎斯术,顺着此方法。 按:此则是孔子在解释《大过》卦初六爻辞“藉用白茅,无咎”所申述的议论。讲祭祀时礼要慎重其事。茅草虽不是贵重之物,而可以重用以祭祀。孔子之意,在于讲,对诸如祭祀这样重大之事,正要慎重对待,就不会产生过失。此言或有所喻。 11.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系辞》上) [注析]:劳,劳动技能、劳动成果。 功,功绩。 伐,自我夸耀。 下人,对人谦逊。 存其位,恭谦以保存其已取得的功劳声位。 按:此则是引述孔子对《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的解释。主旨是讲谦恭,以不伐、不德言恭谦。《论语》中讲恭与礼联系“恭而无礼则劳”(《泰伯》),亦不抵牾。 12.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系辞》上) [注析]:此则行述孔子对《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的解释。与《乾·文言》中所释文字完全相同。重复引述,说明《文言》《系辞》作者非同一人。《文言》作于《系辞》前,时间上前后二人所引文句全同,说明出自同一版本。 13.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系辞》上) [注析]:阶,阶梯。 密,缜密,无偏失。 几,借为机。 按:此则是对《节》卦初九爻辞“不出户庭,无咎”的解释。主旨是说话要慎重,不要轻率乱说。《论语》中有“言不可苟”(《子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卫灵公》)、“言中伦”(《微子》)。 14.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系辞》上) [注析]:此则对《解》卦六三爻辞“负且乘,致寇至”的解释。 负,背负财物。 乘,乘坐车辆。 上慢下暴,君上慢侮,臣下残暴。 慢藏,不隐密收藏。 冶容,容貌妖冶。 招,招致,惹来。 15.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者尚其占。”(《系辞》上) [注析]:以,用。 尚,崇尚。 言者,议论者用其文辞判断是非。行动者用其变化(之道)指导进退。制作者用其象征制作舟楫末耒。卜筮者用其占断吉凶祸福。 按:孔子曾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有相信天命之一面,但不甚议论占卜。《论语·子路》:“不占而已矣。”此则又提出“知变化之道”,具哲理性概念。 16.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系辞》上) [注析]:此则断文句多有分歧,在此,依十三经版本。所言圣人之道四,指荡辞、尚变、尚象、尚占。 17.子曰:“夫《易》者何为也?夫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 [注析]:开物成务,揭示事物真相,成就事业。 冒,覆盖、包涵、遍及。 天下,天下之人略谓。 按:此则《系辞》作者借孔子讲《易》,表达对贤王治世理想:沟通天下之人理想愿望,建树天下之人共同事业,解决天下之人的疑难问题。这一思想与《论语》中孔子表达的恢复礼乐兴昌的周王朝盛世有所差别又有一定思想联系。 18.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祜之,吉无不利。”(《系辞》上) [注析]:顺,顺应天道。 信,诚信。 履行,笃行诚行。 按:此则是解释《大有》卦上九爻辞。于《系辞》中前后文不连贯,历来疑为错简。又孔子主张“举贤”(《论语·子路》),墨子提“尚贤”,主张无分贵贱,举之德能。此则混用了墨子术语。 19.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上) [注析]:书,文字。 尽,完全表达。 立象,建立卦象。 情伪,诚实虚伪。 鼓舞,鼓励发挥。 神,高超智慧。 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世交往常用以表示不尽情意之谦词。 20.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 [注析]:思虑,谋索、考虑。 信,伸。 尺蠖,有鳞翅之昆虫,其幼时行时屈伸其体如以尺量物,故名尺蠖。 蛰,潜伏、冬眠。 精义,深奥之义理。 崇德,通过修养,提高忠信品德。《论语·颜渊》:“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穷神,穷究事物之神妙。 知化,认识事物之变化。 按:此则是对《成》卦九四爻辞“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解释。思想内容颇丰,提出了殊途同归、百虑一致名言和致用、知化等概念。 21.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系辞》下) [注析]:困,困厄。程颐《周易程传》解:“困者,惫乏之义。”朱熹《周易本义》解“困者,穷而不能自振之义。” 据,处于。 其,岂。 按:此则是对《困》卦六三爻辞“困于石,据干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的解释。 22.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也。”(《系辞》下) [注析]:隼,鹊,善于袭击其他鸟类凶猛之禽。 括,闭塞。 按:此则是对《解》卦上六爻辞“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的解释。待时而动,言行动把握时机。《论语》中关于“待时”观念有“使民以时”(《学而》)、“不时不食”(《乡党》)。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23.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系辞》下) [注析]:劝,勤勉。 屦校,脚踝曳拖着镣栲。 灭趾,磨伤脚趾。 按:此则是对《噬嗑》卦初几爻辞的解释。斥责小人不仁不义,不利不劝,不威不惩,与《论语》中对道德品质恶劣的小人指斥基本一致。《论语》:“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怀土”“怀惠”,“喻于利”(《里仁》),“穷斯滥”(《卫灵公》),“有勇而无义则乱”(《阳货》),“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比而不周”(《为政》),“同而不和”(《子路》)等。 24.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一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系辞》下) [注析]:苞桑,牢固的桑树本根。 按:此则是对《否》卦九五爻辞的解释。文中居安思危,保持警惕思想可贵,于后世有着积极影响。 25.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系辞》下) [注析]:鲜不及,很少有不遭遇(祸难)。 按:此则是对《鼎》卦九四爻辞的解释。作者在此讲用人,要能胜其任,须具备德、智、才。此言可谓箴言,有现实意义。 26.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凟。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下) [注析]:凟,同嬻,轻侮。 俟,等待。 介,借为砎,坚硬。 断,判断。 按:此则是对《豫》卦六二爻辞的解释。文中提出了可贵的哲理性概念“几”,并作了界定。《论语》中的“几”,系副词,义近轻微、大约,如“事父毌几谏”(《里仁》),“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子路》)。又与之有联系的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初具认识论含义。微彰、柔刚在《论语》中均未出现过。 27.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系辞》下) [注析]:颜氏之子,指颜回,孔子大弟子,孔子曾扬他“不贰过”(《论语·雍也》)。 殆,大概。 庶几,接近,差不多。 按:此则是对《复》卦初九爻辞的解释。经意是告诫问卜者不要出远门,外出多艰,在家守着大好。此则解释为不重复错误。 28.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系辞》下) [注析]:安其身,自身安定。 易其心,平心静气。 定其交,建立友谊。 不与,不支持。 不应,不响应。 按:此则是对《益》卦上九爻辞的解释。所言动、语、交准则为后世士子交往箴言。 29.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系辞》下) [注析]:王夫之《周易内传·系辞下传·第七章》:“从出曰门”,“有形有象而成乎事者,则可名为物”;合德,阴阳“相合以成德”;撰,“其所作也”;神明,“自真流行谓之神,自其昭著谓之明”;衰世,“谓文王之世”;而微显阐幽,“当作微显而阐幽”;肆,“陈列也”;贰,“疑也”;“《乾》《坤》以为门,故不可越;而唯衰世,其变乃著”。 按:此则讲阴阳变化,生成天地万物,显然是战国中后期儒家后学融会了阴阳五行学说之言,以阴阳代替了孔子的“天”,初步疏通了天道与人道。 另外,在《象辞》中,有若干则未标明子曰而与《论语》中文句相同或略有差别的,诸如:《恒》卦九三象辞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与《论语·子路》中文句全同,当然《论语》比《象辞》早。《艮》卦象辞“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与《论语·宪问》中曾子曰文同,与《论语·泰伯》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义同。《震》卦象辞“君子以恐惧修省”与《论语·乡党》中所言“迅雷烈风必变”比喻相同。还有义同而文句略有差异者,如《遁》卦中象辞“远小人”,《损》卦中象辞:“惩忿窒欲”,《益卦》象辞“思善则迁,有过则改”等等,都不少其意其义其文相近者,于此均未辑录篇中。 三、《易传》中伪托孔子言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上二十九则所讲内容看,所涉及方面颇广,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思想深刻邃密,体现了孔子学说阶段性发展。孔子学说,其体系精微博大,特别是其理论体系核心“仁”,借用荀子的话说,“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具普世、永恒价值。然它并非毫无瑕疵绝对完美学说,《墨子·非儒》篇曾指斥儒家“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漫亲,立命缓贫而丧浩居,倍本弃事而怠漫”。这不一定是墨子的原话,而无疑代表了墨家对孔子学说固陋缺陷一面的看法。据《淮南子·要略》中说,墨子早年曾习儒学,后感到儒倡导之“礼”“烦扰而不说”,“靡财而贫民”,“伤生而害事”,以及对儒家学说诸多不满,正因为亲身体会到儒家学说一些要害缺点,才离儒自立门户。《韩非子·五蠹篇》中指责“学(儒)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这些指责各代表了墨、法两家观点,不能说十分公允,也非专责孔子,更多的是斥孔门后学,但其根源还在孔子创立的学说上。孔子学说保守、不达时变一面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缺陷,在后学《易传》作者得到了一定的弥补,在弥补中对孔子学说作了正面发挥。 这些弥补和发挥,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汲取和融会各学派之长,提出一些新概念,既弥补了孔子学说之不足,也充实丰富了儒家学说。孔子专重讲以伦理为核心的人道,而疏于讲天道,这就使他讲的人道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子对“天”的理解不仅动摇于有主宰意志的和四时自然之间,即使讲四时自然的天。也极原始直观。《系辞》的作者藉孔子之口,讲乾坤,讲阴阳,讲“阴阳合德”,而有“天地之撰”;并明确指出阴阳都是“物”,这虽然也是猜测的、朴素的,但对天道本质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又孔子强调一切照周公旧制,不顾时移事易,反对改革,对待“铸刑鼎”“用田赋”等态度足以证明他不达时变。《系辞》中提出“知变化之道”“穷神知化”,在于认识阴阳“屈伸相感”。《系辞》中首提“知几”。“几”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概念,《系辞》解释说“几者动之微”。能“知几”,则能“见几而作”,“待时而动”。 关于“阴阳”“几”的概念,在《论语》中未见,非孔子本有,《系辞》作者在汲取道家、阴阳五行家观点后加以“子曰”。虽为伪托,确也丰富充实了儒家学说。 (二)《易传》中伪托孔子的一些言论,体现了积极用世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得到进一步发挥。积极用世人生态度和强烈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是孔子及其学说突出特点,《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艰难困苦在外游荡十四载,遍说多位诸侯,说是周游列国,不如说流浪漂泊更恰当,“累累若丧家之犬”,饥寒祸害相衅而不悔,为“救世”只图一售其说。《易传》中提出许多积极用世概念,诸如“朝乾夕惕”“开物成务”“崇德广业”“进德修业”“备物致用”“居安思危”等等。这些概念是对孔子及学说特质的概括,它们包含着深刻思想内涵,值得进一步理论探讨。 此外,《易传》中还提到“君德”,此“君”,当然是指君主,也可以包括君子或追求当君子者。君德之“德”,指为人言行应当正中、信谨、诚谦、善化等。这对后世官吏、公务员之属都有着教育意义,上述一切于今也同样值得继承,值得继承即为其现实意义。 2013年8月初稿 2014年8月26日校修于蕺薑居 收稿日期:2014-08-26“易传”孔子论语汇编_孔子论文
“易传”孔子论语汇编_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